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人過年都怎麼吃的呢?
小禾今日為大家總結了中國各地過年的飲食習俗,
一起來看看吧。
北方人過年吃什麼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幹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重慶人過年吃什麼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四川人過年吃什麼
四川人即便不在家過年,通常也會收到來自家鄉自製的臘腸,在他們的年夜飯中,可以沒有雞鴨魚,但是不可沒有川味香腸。和淮南、廣東一帶的臘腸不同,四川過年必備的香腸多半是麻辣味的。
湖南人過年吃什麼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人過年吃什麼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上海人過年吃什麼
對上海人來說,肉圓、蛋餃是必不可少的。肉圓象徵團圓,蛋餃寓意招財進寶。這天吃的每一道菜,都有討口彩的叫法,圖個吉利。比如:菠菜因為梗長,所以叫做「長庚菜」;青菜色綠,所以又叫做「安樂菜」;黃豆芽因形狀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火鍋會邊吃邊燒,熱氣騰騰象徵家道興旺發達;飯裡須預埋荸薺,吃飯時用筷子挑出來,叫做「掘元寶」。一般不將魚吃光,叫做年年有魚(餘)……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浙江人過年吃什麼
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山東人過年吃什麼
山東是個吃麵食的大省,雖然沿海一帶越來越富裕,但是過年蒸麵食、吃麵食的習慣,一直沒改變。山東麵食是以糯米麵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紋模等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廣東人過年吃什麼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安徽人過年吃什麼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人過年吃什麼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人過年吃什麼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人過年吃什麼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福建人過年吃什麼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新疆人過年吃什麼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過年吃什麼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同時,每家還要準備一個叫「切瑪」的木製彩色五穀鬥,裝滿糌粑、麥粒、蠶豆、人參果等,上面還要插上青稞穗、雞冠花、日月牌等,並點綴上小塊酥油。炸好的「卡賽」和做好的「切瑪」當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戶戶團團圍坐吃一頓「麵疙瘩宴」,藏語叫做「古突」。這些麵疙瘩被包上了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種蘊含不同意義的東西,無論吃到哪種東西總會給家人帶來一陣歡笑。
許多中國人對這農曆新年第一餐非常講究,
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