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長出了水靈靈的綠菜,退耕地還出了大片溼地。在甘肅河西走廊,這「一進一退」均是當地幹部群眾順應自然的新舉措。
「你看,沒有土,石頭灘上也能種菜」。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趙金榮一邊在大棚裡摘黃瓜,一邊得意地帶著記者看這項新技術。
趙金榮家大棚周圍,當地農民用戈壁灘上撿來的石頭壘砌了700畝大棚,大棚一字兒排開,裡面黃瓜、西紅柿、辣椒正長得旺盛。
這700畝地原來都是戈壁灘,從2009年開始,在科研機構的幫助下,當地農民嘗試在石頭灘上種菜。把玉米、麥草秸稈發酵,與牛糞、雞糞混合組成有機質,然後把育好苗的菜秧種在上面。
沙河村村支書羅奎說,石頭棚裡種菜,用水量僅有傳統方法的十九分之一。鎮政府在戈壁灘上打了一口深井,採用滴灌的方法,700畝地就全部澆過來了。
「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地。」趙金榮說,他現在經營著10個這樣的大棚,一個半畝見方的大棚,一年種兩茬,可以收入兩三萬元。石頭灘一下子變成了「金土地」。
肅州綠洲是甘肅省的糧食基地,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利用新技術在戈壁、石灘、荒漠上就地取材,拓展耕作空間,既節水,又節地,而且不破壞環境。目前,肅州區總寨、西洞、銀達等幾個鄉鎮已經發展了非耕地農業5000畝,成了全國最大的非耕地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肅州區在戈壁灘的石頭地裡找收成,張掖市甘州區的3400畝臨水土地卻因為退耕還溼也收穫了多重效益。
甘州區北郊有保護較為完好的天然溼地3萬多畝,溼地區域內的烏江、新墩等鄉鎮,24戶農民分散耕種著3400多畝土地。可土地臨水,鹽鹼化嚴重,這樣的土地種莊稼沒收成,扔了又可惜。2009年3月,甘州區政府給溼地區域內87名村民每人每月發300元補助,在城區修建住宅,對溼地區域內的農民逐步實施退耕搬遷。
因為地下水豐富,土地退耕後很快恢復成了溼地。如今甘州區的溼地湖泊密布、蘆葦茂盛、鷗鳥翔集,猶如「江南水鄉」。遊人置身其中,抬頭就能遠眺祁連雪山。退耕退出了一片自然美景,也退出了火熱的旅遊產業。甘州區接待的遊客人數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2011年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退耕農民有的在溼地公園當上了保潔員,有的擺起了小攤,退耕補貼之外還能掙筆收入。
(據新華社 陳俊聶建江)
■ 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