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石頭灘種菜 退耕地還溼

2020-12-15 中國網

    戈壁灘上長出了水靈靈的綠菜,退耕地還出了大片溼地。在甘肅河西走廊,這「一進一退」均是當地幹部群眾順應自然的新舉措。

    「你看,沒有土,石頭灘上也能種菜」。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趙金榮一邊在大棚裡摘黃瓜,一邊得意地帶著記者看這項新技術。

    趙金榮家大棚周圍,當地農民用戈壁灘上撿來的石頭壘砌了700畝大棚,大棚一字兒排開,裡面黃瓜、西紅柿、辣椒正長得旺盛。

    這700畝地原來都是戈壁灘,從2009年開始,在科研機構的幫助下,當地農民嘗試在石頭灘上種菜。把玉米、麥草秸稈發酵,與牛糞、雞糞混合組成有機質,然後把育好苗的菜秧種在上面。

    沙河村村支書羅奎說,石頭棚裡種菜,用水量僅有傳統方法的十九分之一。鎮政府在戈壁灘上打了一口深井,採用滴灌的方法,700畝地就全部澆過來了。

    「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地。」趙金榮說,他現在經營著10個這樣的大棚,一個半畝見方的大棚,一年種兩茬,可以收入兩三萬元。石頭灘一下子變成了「金土地」。

    肅州綠洲是甘肅省的糧食基地,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利用新技術在戈壁、石灘、荒漠上就地取材,拓展耕作空間,既節水,又節地,而且不破壞環境。目前,肅州區總寨、西洞、銀達等幾個鄉鎮已經發展了非耕地農業5000畝,成了全國最大的非耕地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肅州區在戈壁灘的石頭地裡找收成,張掖市甘州區的3400畝臨水土地卻因為退耕還溼也收穫了多重效益。

    甘州區北郊有保護較為完好的天然溼地3萬多畝,溼地區域內的烏江、新墩等鄉鎮,24戶農民分散耕種著3400多畝土地。可土地臨水,鹽鹼化嚴重,這樣的土地種莊稼沒收成,扔了又可惜。2009年3月,甘州區政府給溼地區域內87名村民每人每月發300元補助,在城區修建住宅,對溼地區域內的農民逐步實施退耕搬遷。

    因為地下水豐富,土地退耕後很快恢復成了溼地。如今甘州區的溼地湖泊密布、蘆葦茂盛、鷗鳥翔集,猶如「江南水鄉」。遊人置身其中,抬頭就能遠眺祁連雪山。退耕退出了一片自然美景,也退出了火熱的旅遊產業。甘州區接待的遊客人數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2011年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退耕農民有的在溼地公園當上了保潔員,有的擺起了小攤,退耕補貼之外還能掙筆收入。

    (據新華社 陳俊聶建江)

    ■ 走基層

相關焦點

  • 甘肅臨澤:石頭灘上種菜
    甘肅臨澤:石頭灘上種菜   甘肅臨澤:石頭灘上種菜。  甘肅臨澤:石頭灘上種菜。央視視頻截圖。  臨澤臺  蔡永剛  看著眼前這些綠意蔥蔥的作物,您很難想像,這裡原本是寸草不生的戈壁。甘肅省臨澤縣的農民們運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石頭灘上建起現代設施農業的新秀——荒漠化日光溫室, 過去的不毛之地現在已成為農戶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 在「石頭灘」耕耘「紫色夢想」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2日電題:在「石頭灘」耕耘「紫色夢想」新華社記者陳曉虎、張鍾凱、顧煜在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的霍城縣蘆草溝鎮四宮村,有一片出名的「石頭灘」地,像是曾經的河床,但這裡卻成就了莊戶人家的脫貧致富夢想
  • 【走基層看變化】石頭灘種出優質蔬菜
    石頭灘種出優質蔬菜  本報通訊員 朱興忠  「沒想到這石頭灘也能種出菜。」3月16日,地處山區的張掖市甘州區花寨鄉花寨村農民李全高興地說,「前幾天,我種的6棚隴椒賣了2萬多元哩。」  隨後,這些日光溫室被12名農戶承包,由村委會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統一規劃、統一建造、統一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分戶經營「五統一分」的建設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還專門聘請了技術員,為種植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
  • 世界奇蹟:中國退耕還林的壯舉
    12年來,退耕還林工程遍及全國2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完成任務4.27億畝,惠及農民1.24億人,按照目前已完成的面積和投資標準計算,國家總投入將達4353億元。生態安則國土安「開一片片荒地脫一層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回泥。」雖是民謠,但真實地反應了人類生產生活肆意開荒墾殖使豐腴的土地變得瘡百孔的現象。
  • 拯救河西走廊
    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釜底抽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甘肅的人大代表安國鋒和政協委員郝樹聲,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提出以「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提案,提到作為整個河西走廊「母親山」的祁連山,最近幾年出現了嚴重的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等現象。
  • 「突擊」式退耕還林是什麼思想在作祟?
    作者:段官敬退耕還林是保護水土環境、涵養綠色生態的重要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在退耕還林過程中鏟毀了2萬多畝即將成熟的麥子、油菜,為突擊完成退耕還林指標,造成數百萬斤麥子、油菜籽損毀。
  • ——寫在吳起縣實施退耕還林20周年之際
    1999年,朱鎔基提出「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措施,這與吳起縣先期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不謀而合。這一年,吳起縣按照「一季退耕、兩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成效」的目標,將全縣150多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了下來,成為當時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奠定了「全國退耕還林示範縣」的基礎。
  • 重啟退耕還林工程應記取一期的教訓
    原標題:重啟退耕還林工程應記取一期的教訓   坡地在勞動成本大幅度上升之後,來自普通種植業的淨利潤越來越低,許多都已被迫自行退耕。在有些邊遠山村,拋荒地佔到承包耕地的一半以上。農戶自願退耕本身,說明租金市價為零了。因此,切不可再去花高價「買退」,引來損害社會的指標爭奪戰。
  • 中國去年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五千六百零六萬畝
    自一九九九年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二點八七億畝。、適應性調整,退耕還林工作的重心由大規模推進轉移到成果鞏固上來。針對退耕還林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各級林業部門深入細緻地做好工作,妥善解決退耕還林中的遺留問題;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狠抓成果鞏固;制定相關辦法,規範工程管理;不斷完善政策,有效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健康發展。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指出,鞏固成果是實現退耕還林目標、穩步推進工程建設的必然要求,發展後續產業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途徑,落實配套措施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保障。
  • 從「東大荒」到「鳥類天堂」:一場25年的「退耕還溼戰」
    新華社鄭州12月22日電 題:從「東大荒」到「鳥類天堂」:一場25年的「退耕還溼戰」新華社記者任卓如、劉高陽晨曦微露,走進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陳橋東湖溼地,蘆葦飄蕩,水鳥群集。難以想像,這裡曾經是一片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的「東大荒」。
  • 武隆區江口鎮大力開展退耕還草工作
    {"title":"武隆區江口鎮大力開展退耕還草工作",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wulong/wulongxinwen/2020-04-02/2303426.html", "image":"",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
  • 四川會東:退耕還林助農增收促發展
    為切實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為推進國土綠化、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讓群眾在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 祁連山 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
    祁連山地處西北乾旱區,北邊是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有柴達木乾旱盆地,西邊是庫姆塔格沙漠,東邊有黃土高原,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乾旱區的溼島。在祁連山的庇護下,河西走廊形成一個個綠洲城市,並產生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
  • 紅色聖地的綠色革命—延安退耕還林記
    新華社西安10月20日電題:紅色聖地的綠色革命--延安退耕還林記  新華社陳凱星、李勇、姜辰蓉、閆帥南  題記:2009年11月習近平在陝西調研時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 林業局對關於調整新一輪退耕還林相關政策,鞏固工作成果建議答覆
    我省從2001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1138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30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653萬畝、封山育林182萬畝,惠及全省11個設區市、97個縣(市、區)近120萬農戶。
  • 拯救河西走廊--祁連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調查
    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釜底抽薪。
  • 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農民「退耕還竹」
    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農民「退耕還竹」
  • 祁連山脈,西北咽喉河西走廊的締造者!
    這裡有最重要的東西大通道,包括:隴海-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裡、蘭新高鐵、西氣東輸管道等國家級重要通道,而本文介紹的是河西走廊的締造者-祁連山脈!祁連山脈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甘肅新疆交界處,南邊是連綿的祁連山脈,北邊是合黎山及龍首山,長約1000公裡,寬約200公裡,是狹長的堆積平原。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北邊翻過合黎山即使茫茫的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
  • 媒體披露江西萬年破壞退耕還林的「神秘行宮」舉報後仍在運轉
    然而此事並未就此平息,近日,環球網財經又接到江西萬年縣當地群眾聯名舉報信,稱前述涉黑團夥是採用非法手段將65畝退耕還林及所種植的生態林砍伐盜賣一空;此外,該團夥用於賄賂和視頻偷拍的「行宮」仍在繼續「工作」。65退耕還林被推平 山林被盜賣根據村民提供的舉報材料,前述山林地從2005年開始被村集體承包給自然人王祥學和李恩忠。
  • 湖南湘西州退耕還林近20年 森林覆蓋率由57%增至70%
    1999年,我國開展退耕還林試點。湘西的山山水水,迎來轉機。2001年開始,退耕還林在湘西各縣市全面鋪開,湘西成為湖南省退耕還林工程的主戰場。「湘西大部分是巖石裸露的石漠化地區,薄薄的土層下面,往往就是堅硬的巖石。造林時先挖大穴,再填客土,然後種下榿木等,精心管護,保證了很高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