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不論古今,中秋節都是舉國同慶,一派歡聲笑語。古人對中秋的感情更是深厚,他們在這一天賞月觀花,大排筵席。而遠在異鄉的遊子思念遠方的親人,玉門關外的士兵想念家裡的味道,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那個時候交通和通訊不方便,中秋無法團聚的情況是非常之多的。所以每到月圓之夜,總是能勾起離人無限的相思之情,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寫入詩詞當中,獨自酌上一壺酒,把這份思念寄託皎潔的明月和漫天的星空。
在眾多詩詞當中,描寫中秋的佳句不勝枚舉,但是詩人在中秋之夜所著的詩詞,大多數都帶有傷感和憂愁的味道,或是感懷蒼生,或是惦念家鄉,情真意切,句句催人淚下。但是要說起中秋最「清冷」或者最「傷感」的詩詞,還要說一說白居易的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這首詩是白居易被貶後的傷心之作,又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詩人獨自一人憑欄觀月,心中更是泛起了無限的憂愁。白居易把自己心中這份情感融入詩中,讓人讀來不禁感慨萬千。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是在運用敘事的寫作手法,一個是曾經的八月中秋,是曲江池畔,一派宴飲盛會,載歌載舞,觥籌交錯,好不熱鬧。但是一轉眼到了今年,卻隻身一人在被貶的地方黯然神傷:湓浦、沙頭、水館這一幕幕場景,和當日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詩人的心情是沉痛的,也是無奈的,茫茫月色對誰傾訴,唯有把心底話對月亮訴說了。
詩中的頸聯更是把這種憂愁極盡的渲染開來,通過西北望鄉,東南見月,表面上是在訴說思鄉,實際上浸透著詩人的落寞和悽苦。詩人通過望月,急切的需要家鄉帶給自己一絲溫暖,就好比心中的明月緩緩升起,能在黑夜中給他一絲光亮。
尾聯用「昨風一吹」,說明了這種無情的歲月是沒有人可以領會到的,秋風寒冷,冷的是傷感之人。如果一家人團聚,沉浸在喜悅之中,是無論如何感受不到秋風的悽涼的。「今夜清光似往年」,暗含著人已經不是昔日意氣風發之人了,與詩歌前半句遙相呼應,再次強調了這清冷的月光和孤寂的心境。
縱觀整首詩,情與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彼此互動,相得益彰,通過對景物的渲染,寫盡了自己身在異鄉的離愁。這首詩運用了時間的概念和情境的對比,給人以無限的清冷和傷感,讀罷之後真是盪氣迴腸,實乃千古名句。
今日話題:白居易這首詩,你喜歡嗎?中秋之夜,你是否也在睹物思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寫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一同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更多原創經典好文,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期待您的加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