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前,疫情之下,人們已經有拜祭之風,彼時,從事殯葬行業20多年的小堅(化名)已經開始致電引導市民居家拜祭逝者的「第一個清明節」,科學規範應對特殊時期之下的「拜新山」人流密集高峰期……
對於廣州殯葬行業的工作人員,這場「戰疫」早在新年的伊始已經打響。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作為全市唯一指定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疑似患者遺體的殯葬服務機構,在這特殊時期嚴格執行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做好殯殮服務。正值清明,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傾聽基層一線職工講述他們在清明繁忙時期,防疫攻堅戰的號角下,為殯葬服務奉獻自我的故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戰疫」線上殯葬行業逆行者的身影溫暖人心。
科學應對「拜新山」,耐心勸導群眾居家追思
「清明戰『疫』對我們來說,其實從正月十五就已經開始。」43歲的小堅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從事殯葬行業已有20年。現任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火葬服務部骨灰管理組組長的她告訴記者,廣州對2019年至2020年春社日(農曆二月初一)前存入的骨灰有「拜新山」的習俗。
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小堅(化名)在接待家屬辦理寄存業務
往年農曆正月十五後是拜祭「新山」的高峰期。當時廣州尚未禁止現場祭掃活動,還是有不少市民群眾前來拜新山。小堅表示,「對於進場拜祭的市民,我們嚴格做好測量體溫、督促全程配戴口罩,並登記信息,限制室內辦理業務的人數,有效控制業務大廳的人員密度。接到市民電話諮詢能否現場拜祭的,我們也儘量勸導家屬採取居家拜祭等替代性方式表達哀思。」
令小堅記憶尤深的是,3月18日,市防控指揮部第5號通告發布後,火葬場大門口設置了服務崗,耐心勸導個別前來現場拜祭的群眾,手拿報紙宣傳居家拜祭、網上拜祭等替代性服務,昔日人頭攢動的大門口一片寧靜。
「其實早在2020年1月底,傳來湖北武漢封城消息,當天我們就行動起來,抓緊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工作操作的、職工個人防護的、防護物資應急採購、發放與管理的、工作場所的清潔消毒的、大忙高峰分流顧客(防扎堆)的,方方面面都明確了工作規範,拉開了嚴防死守的架勢。」她說。
「選擇了這一行,就要踏實貫徹下去」
今年23歲的阿鑫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是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殯儀服務部防腐組的一名實習生。他告訴記者,自己在2019年底來到廣州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不久,就遇到了疫情特殊時期,自己當時還是有點恐懼心理的。」
穿上白色防護衣,戴上護目鏡和面罩,佩戴好口罩,加上早晚嚴格執行的消毒步驟,在如此嚴密的防護措施下,阿鑫逐漸克服了擔心被感染的忐忑。但真正讓他對自己工作充滿信心的原因,是其他同事爭相向前、努力工作的積極態度。「遇到特殊原因去世的遺體,同事們都主動衝在最前,我也要追隨同事們的這種精氣神。」外部防護做到萬無一失,在班組長、其他同事的幫助下,阿鑫慢慢也被單位奮發向上的工作氛圍所打動,走上崗位時越來越自信,「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踏實貫徹下去。」
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阿鑫(化名)在整理妝容用工具
因為春節不辦喪的習俗,在春節過後,群眾來到殯葬服務中心的業務辦理量劇增。春節期間,阿鑫效仿積極表率的同事堅守崗位,選擇留在廣州過年,現在他又主動和同事們一起加班加點,爭取把每具議題的妝容整理等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平時我們是早上八點半上班,但現在由於業務量增加了,我們要提前上班,儘早開始工作,有時則需要提前到前一天半夜開始幹活。」
在疫情防控期間,多了工作人員消毒防護、遺體和靈堂消毒等環節,但阿鑫和同事們仍通過這一個多月來的努力奮戰,順利完成了每具遺體的妝容整理。今年六月即將正式畢業的阿鑫,說自己以往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如今在殯葬服務中心就是很好的實踐鍛鍊的機會:「我希望畢業後能留在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繼續工作,成為美麗羊城的一名建設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陽煜、蘇贊圖為受訪者提供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