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宗教育兒的文化特性
日本的孩子似乎從誕生之日開始就加上了宗教的烙印,日本人對於宗教,特別是對於日本神道的熱衷,影響到了日本教育的方方面面。國家將道德教育的大部分內容,交付給日本的寺院完成。從孩子初生的誕生禮,到個體生命終結的葬禮,日本人的各種儀式似乎都離不開宗教的影子。
日本人常說「7歲以前的孩子都是神」,更是將小小的孩童與神秘的宗教思想捆綁在一起。孩子是宗教的孩子。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在隆重的場合,身著盛裝參拜地方守護神,踏上一層樓梯在感謝平安成長的同時,再次祈求神加護,有靈魂的更新之意,即得到心的靈魂。
育兒習俗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能夠看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烙印。日本民俗學家大田堯認為:「育兒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並且毫無疑問關乎社會的存亡,也就是說有育兒的存在才能有社會的發展。但是,作為自我生存的工作勞動和為傳宗接代的育兒在很多地方是存在著矛盾的,這在生物領域都是相通的。」「作為社會文化傳承的育兒習俗,本身就承載了日本的傳統文化。
日本的育兒習俗既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又受到自然形式的影響。當原有的文化尚未真正具有國際性質,例如封建文化不能擺脫地方割據的性質,資產階級文化也不能擺脫國民的(民族的)性質,因此,後進國對於先進國的文化,通常並不是把前者原有的落後的文化因素掃清之後再吸取的,而是在這種因素的基礎上,並在同這種因素的參與結合起來的情況下吸取的。」日本長期以來作為落後之國,對於外來的文化必然需要不斷的吸取。作為文化表徵的育兒習俗,日本在達到先進國的意識以來,一直是移植和吸取。
如今,日本育兒習俗的內涵除了吸收社會文化和自然文化外,有了更為廣闊的內涵:首先,育兒習俗提高了父母的文化修養。長期以來育兒習俗作為一種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新生兒父母在接受育兒習俗的同時,也接受了相關的育兒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其次,育兒習俗保證了家族的血脈傳遞。日本的育兒習俗,大多是以家族傳授為主的,在這一過程中,婆婆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育兒的習俗被稱為禁忌,不可觸碰,以此保證家族的血脈傳遞。最後,傳統育兒文化的發揚,作為文化表徵的育兒習俗是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傳播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傳統的育兒方式是以辱」的形式來促進幼兒成長。「口耳相授」的形式進行的,過去日本人常用「嘲弄」「欺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傳統的育兒方式也受到了新的挑戰。如今的日本人更多的樂意採用「鼓勵」「榜樣」的育兒方式,以此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