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指普通的人)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點,在於他們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其格局的大小也是不一樣的。
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
《爾雅·釋詁》:「懷,思也。」即思考。德,德行。刑,法度。土,《爾雅·釋言》:「土,田也。」惠,實惠。
「懷德」就是思考道德修養的問題,如何保持高尚的德行情操。「懷刑」,就是對法律心存敬畏,因敬畏法度而遵守法度。
「懷土」,依戀土地,有土則有家,依戀安逸的生活,也就是只關心自己當下的生活。「懷惠」,就是想得到實惠,也就是貪得眼前的利益,不考慮長遠的利益。
君子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進德修業,提高自己的品德,因而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希望得到田地和房舍,由於過分看重利益,因而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即使有嚴厲的刑法也毫不顧忌。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人各有志,追求的不同,精神境界也不同。處在社會不同層次上的人,境界不同,思考問題的內容也不同。
君子看重的是道德法度,想的是道德的修養問題,時時用道德高標來要求自己,看重的是「德」這種內在的精神和「刑」所體現的秩序規矩,所以成為君子。
一般的人不想那麼多的事,只求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喜歡眼前的小便宜,考慮的是如何得到更多的實惠,所以成為「小人」。
由此可以看出,君子追求的是內在精神,不執著於身外之物;小人追求的是實在的物質利益,看重的是外在的實惠。從這裡,很容易就能判斷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君子和小人所考慮的東西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君子「懷德」「懷刑」,德是做人的高線,知道應該幹什麼;法度是做事的底線,知道不應該幹什麼,自覺用道德和法律約束自己,不會為了小恩小惠去做違反法律、違背良心道德的事。
小人「懷土」「懷惠」,想的是時刻得到好處,利慾心強。重利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眼睛只盯著自己的利益,就會為保住自身的利益或者得到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小則犧牲他人的利益,大則犧牲國家的利益。
精神境界高下不同,其格局也不同。
道德和法律是管理國家事務的兩個重要手段,君子「懷德」「懷刑」,不僅僅是為了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有清晰的法紀觀念,視野開闊,心裡裝著天下社稷,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為政以德,維護秩序
而小人則只知道「懷土」「懷惠」,每天就惦的只是個人和家庭的生計,只能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大格局,幹不了大事。
君子與小人這什麼差別很大,就是因為二者的追求不同,根本的區別就價值觀的不同。孔子告訴人們,人不但要有最低限度的滿足,更要有更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安定的社會。
#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裡仁篇》: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的是仁德;小人則懷戀鄉土。君子關心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則關心私利。」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一起領略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