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不!那只是墮入黑暗前的落日餘暉而已

2020-09-09 彭時南

盛世是指中國歷史上一定時期內社會發展的頂峰,封建王朝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國家的繁榮昌盛,統治集團的文治武功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時至清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的努力打拼,使清政權在長達134年的時間裡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締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然而,這真的是盛世嗎?起碼本人不認為是,不過是墮入黑暗前的落日餘暉而已!康雍乾三朝的一系列措施並不比歷史上其他王朝更高明,說白了,歷經戰亂,新朝初立,大多都是輕徭薄賦、整頓吏治、恢復生產這一套,所謂社會和經濟發展也更多的是報復性的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生產,新朝建立和股票抄底類似,運氣好就賺了,運氣不好就接著掛掉!


下面咱就扒一扒,為啥說,這根本就不算個盛世!

歷經康,雍,乾三朝,清朝的社會經濟逐漸走出亂世的凋敝,各項經濟指標甚至超越了前朝。我們可以從耕地、糧食產量、人口與人均產值等方面來好好看看,據《清實錄》記載,雍正二年,全國耕地已達8.9億畝,遠遠超過明末崇禎時的6.7億畝。在乾隆35年再次增加到9.5畝,最終到了乾隆末年甚至超過了10億畝,達到頂峰。

糧食的充盈使得人口迅速增長成為可能,要知道那時候打仗要有兵、打糧要有丁,人可是最大的寶貝!康熙61年,國家人口就已突破1億大關,而至乾隆5年又突破了3億大關,當時人均佔地3.5畝,人均口糧約680斤,即便是扣除了飼料、釀酒和制醬等用途消耗的糧食,人均口糧仍能達到600斤之多。18世紀末,中國的糧食產量保守估計可以供養3億人。


社會活力和經濟指標的回升,使得清廷財政也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勢頭,完全扭轉了清初時期財政收入一直入不敷出窘境。康熙朝早期,國家商務從明末動亂中完全走脫出來,清廷財政收入微薄,加之康熙中晚期,兩年徵戰,錢糧虧空,國庫存銀一度只有約八百萬兩!雍正登基之後,一看這點家底心涼半截,不會這位也是個狠角色,繼承大統後大力整頓,誰擋路就幹誰,朝廷風氣為之一變,到雍正五年時,庫銀便已增至五千萬兩,而他兒子乾隆時期更是常年保持在八千萬兩上下。

國家財政充足,施惠於民減免錢糧便成為常態。據清《聖祖實錄》統計,從康熙元年到康熙46年,累計免去全國各地錢糧達1億兩白銀,「至康熙50年為止三年內輪換一周,總免天下地畝人丁新徵、舊欠,共銀三千二百零六萬四千六百九十七兩有奇!」,其後更是完了把文字遊戲,宣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而到了乾隆朝,更是四次減免全國錢糧,總額估計在兩億兩以上。

庫銀


通過繼承和戰爭,那時的中國國家的疆域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版圖北起外興安嶺以南、北至北海、東至庫頁島,西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南至南沙群島,這樣廣袤的國土上,生活著幾十個民族,可以說,那時我們已經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了。

野心勃勃的權力野獸們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他們想要推行他們的英明決策,因而打造了一部運行流暢的國家機器,這其中,皇帝權威至高無上、不可動搖,亦不可置疑!這絕對是底線,否則老子和兒子拔刀相向的也不在少數!清廷的統治者們熱衷於特務治國,派心腹包衣奴才如曹瑩、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價,捕風捉影,通過密折密報和恐怖政治,使皇帝的君權的絕對集中,也到達了歷史頂峰。

密折制度即特務政治


清廷的皇帝們推崇乾綱獨斷,容不得一絲商榷和討論的餘地,滿清沒有庭仗,只有抄家滅族!這一切導致朝廷內閣形同虛設,清初尚有皇帝與大臣共同議政的空間,但隨著國家穩定,皇權逐漸穩固,國家便只有一個人的聲音了!

康熙設立南書房,並讓它在實際上變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而至雍正時,設軍機處為政府最高決策機構,而其中的軍機大臣在皇帝面前沒有任何文人的風骨,幾十年寒窗苦讀最終落得個跪受筆錄的待遇,清時無文人,只有低頭奴!到了乾隆時期,皇帝完全不要臉了,連起碼的場面都不顧了,直接撤銷了名存實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至此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軍機處


清時皇權的膨脹程度在明朝時是絕對不可能的,明雖不設宰相,但明代內閣大學士均是位高權重,其中首府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個別強勢的首輔甚至可以壓制皇帝,大多數時候文官集團也能對皇權形成有效的鉗制。明代大臣敢於頂撞皇帝,甚至以此為榮,並點開了騙庭仗的技能樹!而清朝,只有最受皇帝喜歡的奴才才有可能握有一點實權,由此可見清廷對文官大臣的管制之嚴。此外,康雍乾這三代帝王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訪查,密折上奏的方式,實現了最大限度地加強社會控制的目的!

清朝沒有大臣,只有奴才


如果說騙庭仗是大明的獨家技能樹,那麼眾人皆知、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就是清廷的獨特技能!這是歷史上極為醜陋的一幕。說個例子,雍正年間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題,其「為民所止」的題目,被告發「為」、「止」二字,是映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自然是大怒不已,這不就是在太歲頭上動土麼,咋地?要取我項上人頭?於是下令將查嗣庭下獄,結果這位倒黴蛋兒在獄中連嚇帶驚,沒多久便一命嗚呼,而其親眷或處斬貨流放,反正都沒落好!而這樣的噁心事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年間多不勝數,而至乾隆時期最盛!


而清廷對思想的壓制還遠不止於此,1773年,借編纂《四庫全書》之機,清廷銷毀了絕大不利於其統治,讓其感到安的書籍,留下的只以粉飾太平、稱讚帝王文治武功書籍!這期間大量書籍被焚毀,世人皆知秦始皇焚書坑儒,殊不知更大的耗盡卻是在清政權!這樣暴虐的統治嚴重阻礙了文化發展和思想進步,當西方擺脫中世紀的束縛,由傳統走向現代文明之時,曾經百家爭鳴的文明古國卻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就是在在這種沉寂中,國家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

除了文字獄,「盛世」下醜陋的另一面則是貪腐!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汙現象就已經相當嚴重,如大臣索額圖、明珠、高士奇等出了名的巨貪,康熙覺察到情況的嚴重,在懲辦大批貪官的同時,還大力表揚于成龍、張伯行、張鵬翮等一批清官。可打臉的是康熙逐漸發現,即使是這些自己樹立的典型,也並不是真的兩袖清風,只不過是演技超群而已!而到了晚年,康熙也放棄治療了,就這麼著吧,老糊塗了也就顧不上了!


雍正皇帝的反腐工作做的比他爹強,他整治吏治,卻不死板,而是推行養廉制度,提高官員俸祿,使當時的官場風氣大為好轉,後世甚至對雍正朝給予了無官不清的絕高評價。可惜老子英雄兒膿包,乾隆繼位後一改其父冷酷治貪的鐵血手腕,他對貪腐行為極為大度、寬容和放任,以至於到乾隆晚期,貪汙之風極為盛行,吏治廢弛不堪忍睹。即便如此,乾隆皇帝依舊6度下江南,而其「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

花錢大手大腳慣了是過不了緊日子的,於是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他規定官員可以繳納「議罪銀」抵償過失或失職行為,而這些錢是不入國庫的,只用於皇帝本人的「特殊消費」,議罪銀制度簡直就是開創性的,和西方羅馬教廷的贖罪券如出一轍,有過之而無不及!

贖罪券,空頭套白狼最好了


在乾隆這一番胡搞之下,清廷官場烏煙瘴氣,人人貪贓枉法,唯利是圖!所謂的盛世最終成了上層聲色犬馬,驕奢淫逸,腐朽不堪;底層民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備受欺壓!所謂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亂世食觀音土,盛世吃糠咽菜就是當時的盛世寫照!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英國政府本想通過此次初試,達到在商業交流、拓展市場等方面的目的,可他們發現這個文明古國正退變為一個野蠻人國度,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雞同鴨講,因而方自始至終未能達成統一意見,兩個屬於不同時代的帝國終將擦肩而過!


英國人在這裡見到的是驚人的貧困和無助,馬嘎爾尼回憶:「在中國農民臉上,絕難見到英國農民那樣的啤酒肚和紅撲撲的臉龐」;「由於清朝送來的禮品過多,很多豬和家禽在路上碰撞而死,於是英國人就將這些已經發臭的動物從船上扔了下去,此時,岸上的中國人就瘋了一樣跳下海,馬上把這些死動物撈起來,洗乾淨用鹽醃好」;「狗肉是他們慣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也不放過」。


百姓是如此的貧窮,他們沒有尊嚴、沒有自由、甚至沒有足夠的衣物和食物,終日在骯髒和貧困中渾渾噩噩度日,這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只怕糊弄鬼的笑話都不能這麼講吧!

相關焦點

  • 撕開「康乾盛世」的面紗,探看「落日餘暉」的本真!
    「康乾盛世」名躁一時,沸沸揚揚。其實,它是八旗子弟關起門來,沾沾自喜,自我吹出來的虛幡。所謂的「康乾盛世」,是指康熙於1662年登基至乾隆皇帝1795年死去,這中間共計133年的歷史時期(含雍正13年統治在內)。
  • 對於清朝該如何評價,盛世輝煌還是落日餘暉?閉關腐朽遭受欺辱
    我們不應該極度片面地看待個延續幾百年的王朝,它畢竟有屬於自己的盛世,功過皆有,當仔細辨別。在此鬥膽,略作述說,倘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但是,學術界目前關於康乾盛世是否存在的問題,還有著明顯的質疑有人說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的迴光返照,是即將破滅之前的最後一次顯現。確實,對於清朝歷史來說,康乾盛世之後,便迎來了自己的下坡期,封建王朝政治史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終結。
  • 「康乾盛世」只是個假象
    「康乾盛世」與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並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中國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後,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事實上,「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還不及明末萬曆年間。文字獄是「康乾盛世」時期對學術文化最大的破壞。清政府為了防民之口,製造了幾百起文字獄,還將數百萬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
  • 驚世鬧劇自導自演,乾隆皇帝自欺欺人——落日餘暉下的盛世
    當歷史的車輪轉到清朝乾隆時代,縱觀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完全截然相反的兩幅畫面:一方面,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的階段,君主專政制度空前加強;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正得意洋洋沉醉於他的「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儼然天下太平,一派盛世景象,似乎絲毫沒有落日餘暉之感
  • 虛假的「康乾盛世」
    每個王朝似乎都有一個盛世。到了清朝,也不例外,出了個康乾盛世。顧名思義,就是康熙乾隆統治下的盛世,或者說,是康熙雍正乾隆統治下的盛世。三代人在這個盛世裡承擔了各自的職責,康熙對外擴張領土,雍正充實國庫,然後在乾隆時期,清朝的統治達到巔峰。但這康乾盛世,只不過是一場夢。康乾盛世時期,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人口的大幅增長。在明朝之後,出現了人口破億的現象。
  • 你知道:「落日餘暉」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嗎?
    落日餘暉讀音[ luò rì yú huī ],落日指「夕陽」或「夕照」。餘暉指「傍晚的陽光」。落日餘暉就是太陽剛落山時的傍晚陽光。落日餘暉,意思是太陽剛落山時的傍晚陽光。落日餘暉,很多人都會誤寫為「落日餘輝」,首先要區別出,「餘暉」,是指傍晚的陽光,特指陽光的,而「餘輝」則只是指殘留的光輝,在「落日餘暉」中,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太陽落山時的陽光,就能清楚地區分開了。
  • 很多人說清朝「康乾盛世」是虛假的,那麼有沒有相關史料證明呢?
    前一陣,易中天先生的一句:乾隆就是個王八蛋,登上了熱搜。民間再次掀起了對於乾隆以及大清帝國的評價。那麼備受爭議的康乾盛世,到底如何呢?我認為它是一個虛弱的盛世,一個國富民窮的盛世。一、經濟的龐大「19世紀前,中國比歐洲或者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14世紀以後,雖然歐洲的人均收入慢慢超過中國,但中國的人口增長更快。1820年時,中國的GDP比西歐和它們附屬國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
  • 落日餘暉,最好的年華下真實的我們
    「落日餘暉一直都是人們心底的溫柔。」忙碌一天之後,停下來,抬頭看看天邊,似乎一切勞累都隨之散去。我真的特別喜歡落日晚霞,一直都有個期盼,一定要和喜歡的人去看一場日落,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不過,這也妨礙不了我對落日晚霞的偏愛。不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晚霞怎麼樣呢?
  • 「康乾盛世」在古代究竟是什麼水平?清史泰鬥戴逸:遠超漢唐盛世
    康乾盛世,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關於康乾盛世,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這是封建王朝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也有說根本沒有什麼盛世,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比乞丐好一點而已。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下旨:「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後在康熙的起居註裡,「盛世」一詞被反覆提及。雍正登基後,他對「盛世」持保留看法,這可能跟他接手的一個爛攤子有很大關係。康熙晚年官場黑暗、吏治腐敗,大清國庫只有區區800萬兩銀子。當乾隆登基後,「盛世」一詞頻繁出現在各種官方史書中。
  • 「康乾盛世」在古代究竟是什麼水平?清史泰鬥戴逸:遠超漢唐盛世
    關於康乾盛世,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這是封建王朝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也有說根本沒有什麼盛世,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比乞丐好一點而已。所謂的盛世是一個特別名詞,它指的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並在較長時間裡保持繁榮穩定昌盛的時期。
  • 康熙盛世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而封建體制是使它崩塌的原因嗎?
    康熙盛世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落日餘輝也有道理,這一百多年裡,西方正萬馬奔騰,為數眾多的國家相繼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形成了開放的、相對透明的政治,工業、商業不拘一格地興盛起來,這方面大清帝國還處於的孤芳自賞、閉關鎖國狀態,對比之下,相形見絀!尤其是清朝依然以發展農業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 落日餘暉下,最溫暖的「重逢」!
    落日餘暉照主角重逢在今年疫情期間,一張醫患共同看落日餘暉的照片感動了無數人。畫面中的主人公是躺在病床上的77歲王欣老爺爺和陪伴在老人身邊王凱醫生。重逢那一刻, 兩人十分激動,老人一下子哽咽了,緊緊握住了醫生的雙手表達了感激之情。 王欣老爺爺盛讚他們是救命天使!並表示很想念醫護人員! 也非常感謝他們! 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想必這個擁抱是王欣老爺爺期盼已久的吧,劉凱醫生也感動的流下了激動欣喜的淚水。
  •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由於距離現代的時間比較近,所以對近代歷史的影響比較大,人們對其也頗有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就在於盛世之下的陰暗面是否能夠小於當時的光輝一面,這個問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但是在筆者眼中,他的陰暗面並不一定就小於其光輝面。
  • 落日餘暉 待你而歸
    希望記憶圖冊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更多美好時光,那時的你可以面帶笑容;那時的你們可以更加快樂;只為人生少點遺憾……希望你身邊也有一人可以陪你看夕陽西下,欣賞那自然山河無限美好。亦親亦友,只要有你陪伴,那便是好。這裡我也想到一句經典語錄:「落日餘暉,待你而歸」相信大家也有所耳聞。
  • 清朝的康乾盛世只是個假象,真相很慘
    康乾盛世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並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偉大的時期。然而,仔細觀察歷史,就會發現,所謂的康乾盛世,雖然有其輝煌的地方,但背景是持續數十年的大屠殺和大破壞。盛世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番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一十五年。如果把康乾盛世和其他號稱盛世的各個歷史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哪方面,它都遜色於前代。首先是人口損失嚴重。明清易代之際,人口損失至少四千萬。
  • 康乾盛世之下的陰影
    熟悉清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清朝有過屈辱的歷史,也有過輝煌的昔日,其中,最值得後人吹捧的,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就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執政的歲月。不得不承認,在這段長達百年的時光中,清朝的國力與威望有著快速穩定的增長,但相對的,輝煌之下,也有著暗流湧動,在不斷衝擊著這個看似強大的王朝,而這些暗流,將這個盛世帶的有點名不副實。
  • 康乾時期真是盛世嗎?
    「康乾盛世」,很多人講到康乾時期都會這麼說。康乾時期不但不是盛世,而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與盛唐相差不止一大截。首先看經濟上的情況。大唐的貞觀之治、開元天寶盛世,那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經濟發達,僅就農業看。
  • 康乾盛世並不順暢,是雍正帝收拾爛攤的努力,乾隆卻坐享其成
    要說清朝最著名的一個時代,康乾盛世必定是排上有名的。顧名思義,這是康熙帝到乾隆帝在位年間帶來的繁榮盛世,人們對這兩位皇帝也保持著極好的看法。雍正帝出遊圖康乾盛世繁榮下的黑暗《康乾盛世》: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成就、疆域拓展、民族融合等角度,分八章勾勒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黃金時期&34;的概貌,展現了清代最重要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功過是非及歷史地位。
  • 康乾盛世存在嗎?就算有,也缺少一個關鍵特點,否則不能稱為盛世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裡,其中誕生了許多王朝,有些王朝在一定的時間裡,造就了繁榮昌盛的時期,比如漢朝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隋朝開皇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洪武之治等,但還有一個盛世我們不得不提取,它就是康乾盛世。
  • 康乾盛世?番薯盛世!它壓根兒就不是一個盛世
    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間,達到了清朝統治的巔峰期。康熙南徵北戰,打下清朝疆土;雍正斂財,通過一手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神級操作」完成了清朝「脫貧」,充實了國庫;乾隆時期,開心最重要,在祖上留下來的基業上撒歡兒地歡樂生活。康乾盛世期間的百姓幸福嗎?未必幸福。因為「康乾盛世」還有一個稱呼廣為流行——「番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