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是指中國歷史上一定時期內社會發展的頂峰,封建王朝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國家的繁榮昌盛,統治集團的文治武功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時至清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的努力打拼,使清政權在長達134年的時間裡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締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然而,這真的是盛世嗎?起碼本人不認為是,不過是墮入黑暗前的落日餘暉而已!康雍乾三朝的一系列措施並不比歷史上其他王朝更高明,說白了,歷經戰亂,新朝初立,大多都是輕徭薄賦、整頓吏治、恢復生產這一套,所謂社會和經濟發展也更多的是報復性的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生產,新朝建立和股票抄底類似,運氣好就賺了,運氣不好就接著掛掉!
下面咱就扒一扒,為啥說,這根本就不算個盛世!
歷經康,雍,乾三朝,清朝的社會經濟逐漸走出亂世的凋敝,各項經濟指標甚至超越了前朝。我們可以從耕地、糧食產量、人口與人均產值等方面來好好看看,據《清實錄》記載,雍正二年,全國耕地已達8.9億畝,遠遠超過明末崇禎時的6.7億畝。在乾隆35年再次增加到9.5畝,最終到了乾隆末年甚至超過了10億畝,達到頂峰。
糧食的充盈使得人口迅速增長成為可能,要知道那時候打仗要有兵、打糧要有丁,人可是最大的寶貝!康熙61年,國家人口就已突破1億大關,而至乾隆5年又突破了3億大關,當時人均佔地3.5畝,人均口糧約680斤,即便是扣除了飼料、釀酒和制醬等用途消耗的糧食,人均口糧仍能達到600斤之多。18世紀末,中國的糧食產量保守估計可以供養3億人。
社會活力和經濟指標的回升,使得清廷財政也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勢頭,完全扭轉了清初時期財政收入一直入不敷出窘境。康熙朝早期,國家商務從明末動亂中完全走脫出來,清廷財政收入微薄,加之康熙中晚期,兩年徵戰,錢糧虧空,國庫存銀一度只有約八百萬兩!雍正登基之後,一看這點家底心涼半截,不會這位也是個狠角色,繼承大統後大力整頓,誰擋路就幹誰,朝廷風氣為之一變,到雍正五年時,庫銀便已增至五千萬兩,而他兒子乾隆時期更是常年保持在八千萬兩上下。
國家財政充足,施惠於民減免錢糧便成為常態。據清《聖祖實錄》統計,從康熙元年到康熙46年,累計免去全國各地錢糧達1億兩白銀,「至康熙50年為止三年內輪換一周,總免天下地畝人丁新徵、舊欠,共銀三千二百零六萬四千六百九十七兩有奇!」,其後更是完了把文字遊戲,宣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而到了乾隆朝,更是四次減免全國錢糧,總額估計在兩億兩以上。
庫銀
通過繼承和戰爭,那時的中國國家的疆域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版圖北起外興安嶺以南、北至北海、東至庫頁島,西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南至南沙群島,這樣廣袤的國土上,生活著幾十個民族,可以說,那時我們已經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了。
野心勃勃的權力野獸們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他們想要推行他們的英明決策,因而打造了一部運行流暢的國家機器,這其中,皇帝權威至高無上、不可動搖,亦不可置疑!這絕對是底線,否則老子和兒子拔刀相向的也不在少數!清廷的統治者們熱衷於特務治國,派心腹包衣奴才如曹瑩、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價,捕風捉影,通過密折密報和恐怖政治,使皇帝的君權的絕對集中,也到達了歷史頂峰。
密折制度即特務政治
清廷的皇帝們推崇乾綱獨斷,容不得一絲商榷和討論的餘地,滿清沒有庭仗,只有抄家滅族!這一切導致朝廷內閣形同虛設,清初尚有皇帝與大臣共同議政的空間,但隨著國家穩定,皇權逐漸穩固,國家便只有一個人的聲音了!
康熙設立南書房,並讓它在實際上變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而至雍正時,設軍機處為政府最高決策機構,而其中的軍機大臣在皇帝面前沒有任何文人的風骨,幾十年寒窗苦讀最終落得個跪受筆錄的待遇,清時無文人,只有低頭奴!到了乾隆時期,皇帝完全不要臉了,連起碼的場面都不顧了,直接撤銷了名存實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至此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軍機處
清時皇權的膨脹程度在明朝時是絕對不可能的,明雖不設宰相,但明代內閣大學士均是位高權重,其中首府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個別強勢的首輔甚至可以壓制皇帝,大多數時候文官集團也能對皇權形成有效的鉗制。明代大臣敢於頂撞皇帝,甚至以此為榮,並點開了騙庭仗的技能樹!而清朝,只有最受皇帝喜歡的奴才才有可能握有一點實權,由此可見清廷對文官大臣的管制之嚴。此外,康雍乾這三代帝王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訪查,密折上奏的方式,實現了最大限度地加強社會控制的目的!
清朝沒有大臣,只有奴才
如果說騙庭仗是大明的獨家技能樹,那麼眾人皆知、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就是清廷的獨特技能!這是歷史上極為醜陋的一幕。說個例子,雍正年間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題,其「為民所止」的題目,被告發「為」、「止」二字,是映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自然是大怒不已,這不就是在太歲頭上動土麼,咋地?要取我項上人頭?於是下令將查嗣庭下獄,結果這位倒黴蛋兒在獄中連嚇帶驚,沒多久便一命嗚呼,而其親眷或處斬貨流放,反正都沒落好!而這樣的噁心事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年間多不勝數,而至乾隆時期最盛!
而清廷對思想的壓制還遠不止於此,1773年,借編纂《四庫全書》之機,清廷銷毀了絕大不利於其統治,讓其感到安的書籍,留下的只以粉飾太平、稱讚帝王文治武功書籍!這期間大量書籍被焚毀,世人皆知秦始皇焚書坑儒,殊不知更大的耗盡卻是在清政權!這樣暴虐的統治嚴重阻礙了文化發展和思想進步,當西方擺脫中世紀的束縛,由傳統走向現代文明之時,曾經百家爭鳴的文明古國卻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就是在在這種沉寂中,國家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
除了文字獄,「盛世」下醜陋的另一面則是貪腐!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汙現象就已經相當嚴重,如大臣索額圖、明珠、高士奇等出了名的巨貪,康熙覺察到情況的嚴重,在懲辦大批貪官的同時,還大力表揚于成龍、張伯行、張鵬翮等一批清官。可打臉的是康熙逐漸發現,即使是這些自己樹立的典型,也並不是真的兩袖清風,只不過是演技超群而已!而到了晚年,康熙也放棄治療了,就這麼著吧,老糊塗了也就顧不上了!
雍正皇帝的反腐工作做的比他爹強,他整治吏治,卻不死板,而是推行養廉制度,提高官員俸祿,使當時的官場風氣大為好轉,後世甚至對雍正朝給予了無官不清的絕高評價。可惜老子英雄兒膿包,乾隆繼位後一改其父冷酷治貪的鐵血手腕,他對貪腐行為極為大度、寬容和放任,以至於到乾隆晚期,貪汙之風極為盛行,吏治廢弛不堪忍睹。即便如此,乾隆皇帝依舊6度下江南,而其「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
花錢大手大腳慣了是過不了緊日子的,於是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他規定官員可以繳納「議罪銀」抵償過失或失職行為,而這些錢是不入國庫的,只用於皇帝本人的「特殊消費」,議罪銀制度簡直就是開創性的,和西方羅馬教廷的贖罪券如出一轍,有過之而無不及!
贖罪券,空頭套白狼最好了
在乾隆這一番胡搞之下,清廷官場烏煙瘴氣,人人貪贓枉法,唯利是圖!所謂的盛世最終成了上層聲色犬馬,驕奢淫逸,腐朽不堪;底層民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備受欺壓!所謂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亂世食觀音土,盛世吃糠咽菜就是當時的盛世寫照!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英國政府本想通過此次初試,達到在商業交流、拓展市場等方面的目的,可他們發現這個文明古國正退變為一個野蠻人國度,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雞同鴨講,因而方自始至終未能達成統一意見,兩個屬於不同時代的帝國終將擦肩而過!
英國人在這裡見到的是驚人的貧困和無助,馬嘎爾尼回憶:「在中國農民臉上,絕難見到英國農民那樣的啤酒肚和紅撲撲的臉龐」;「由於清朝送來的禮品過多,很多豬和家禽在路上碰撞而死,於是英國人就將這些已經發臭的動物從船上扔了下去,此時,岸上的中國人就瘋了一樣跳下海,馬上把這些死動物撈起來,洗乾淨用鹽醃好」;「狗肉是他們慣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也不放過」。
百姓是如此的貧窮,他們沒有尊嚴、沒有自由、甚至沒有足夠的衣物和食物,終日在骯髒和貧困中渾渾噩噩度日,這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只怕糊弄鬼的笑話都不能這麼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