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步島戰鬥,是舟山群島戰役中最為激烈的戰鬥,我軍5個營與敵超過6個團的兵力在面積僅為16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激戰兩天三夜。在敵我力量懸殊、無力全殲敵人的情況下,我軍果斷撤出戰鬥,以傷亡1487人的代價,斃、傷、俘敵3200餘人(斃敵團長1人、重傷敵團長3人),粉碎了敵人妄圖製造「第二個金門」的美夢,在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的同時,創造了登島作戰成功撤出的戰例。
把握全局、審時度勢。1949年4月至6月,蔣介石反動集團連失南京、杭州、上海,於7月成立「舟山防衛指揮部」,糾集重兵防守,企圖將舟山群島作為日後反攻大陸的「橋頭堡」。國民黨軍在舟山群島各島嶼上修築工事,擴建岱山機場,同時還封鎖襲擾江浙沿海,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幹擾工業生產的順利展開,解放舟山群島已刻不容緩。
1949年7月,受領解放舟山群島任務的第7兵團指揮員,根據舟山群島地理條件和敵我部署情況定下作戰決心:以第22軍進攻大榭、金塘及舟山本島,以第21軍第61師進攻蝦峙、桃花、登步等舟山南部島嶼。
在我軍連克大榭、金塘、蝦峙、桃花四島,士氣正旺時,敵人調整部署,在登步島設下重兵、加固工事障礙。由於敵嚴密封鎖消息,第61師僅從桃花島俘虜口中得知登步島守敵約1個師部帶4個營,對敵調整後兵力已達兩個團的情況完全不了解。
11月3日,登步島戰鬥開始,島上敵軍已陸續增至超過6個團。經兩晝夜艱苦戰鬥,我軍傷亡較大,時任第61師師長胡煒與副參謀長王超在詳細察看地形、分析敵我態勢後,判斷依靠島上現有兵力無力達成殲敵佔島的作戰目的,他們對待援、硬拼、撤退3套方案進行了評估。
一是調第181團上島增援,但這會導致後方兵力空虛,如敵強攻桃花、蝦峙兩島,對我形成兩面夾擊,我將陷入敵重重包圍之中。二是報告第21、22軍速派兩個團參戰,將登步島國民黨軍主力拼掉,為解放舟山本島創造有利條件,但第21軍在柴橋、第22軍在寧波,遠水解不了近渴,時間也來不及。若以原定方案打下去,考慮到我軍剛經歷金門戰役失利,教訓深刻,不能重蹈覆轍。三是秉著對黨、人民、部隊高度負責的態度,主動撤出戰鬥。
在冷靜分析後,胡煒決定主動撤出戰鬥,這是在舟山群島戰役全局上作出的大膽決定。實現第7兵團「先打外島、後打主島」的決心,奪下舟山本島南側屏障登步島是關鍵。然而,此時島上我軍已彈盡糧絕,如果再硬拼、待援,雖可能會取得一定戰術上的主動,但也會造成無謂傷亡,不利於後續作戰。主動撤出戰鬥不僅能保存有生力量,還可穩定戰局、使敵所謂「金門第二」的美夢破滅,避免我軍在戰略和戰術上陷入被動。
佯攻迷惑、金蟬脫殼。背靠大海,面對島上敵人反撲、空中敵機突襲偵察、海上敵艦艇轟擊的情況,組織撤出戰鬥異常複雜困難,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全師覆沒。師長胡煒抓住敵人不善於夜戰的弱點,決定夜間以佯攻掩護撤退。為迷惑敵人、隱蔽我方企圖,指揮所一邊進行撤退準備,一邊利用戰俘把「晚上還有大批增援部隊到來,等增援部隊一到,馬上發起反擊」的假情報透露給敵軍指揮官。同時,胡煒電令留守桃花島的師副政委李清泉組織船隻,天一黑即來接運部隊;命令第182團劉正昌參謀長、第183團杜紹三團長各組織1個營,擔負掩護任務,每營組成若干小分隊,在夜間輪流交替對敵實施佯攻,多吹衝鋒號,以迷惑敵人。胡煒還要求部隊將傷員和烈士遺體運至上船點,按先傷員和烈士遺體,次機關部隊和俘虜,後掩護部隊的順序登船撤出。島上戰鬥開始兩晝夜以來,一直是我軍夜間進攻,敵白天反撲,所以撤離當晚佯攻的真實意圖並未被敵察覺,第61師得以「金蟬脫殼」、全身而退。
支前動員、有力配合。在撤出戰鬥準備時,地方支前人員冒著敵戰機掃射、炮艇轟擊的危險,將一整船彈藥送上登步島,保障了佯攻行動的實施。在組織部隊撤出時,六橫、蝦峙、桃花等島的群眾熱情支援部隊,捐獻船隻,搶修被敵機打壞的船隻,自願駕船上島接回部隊。毛澤東同志曾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支前力量,使得撤出戰鬥得以順利進行。登島作戰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充足的登陸輸送工具,否則有兵無船等於無兵,這當然離不開地方支前力量的有力保障。
登步島戰鬥後,蔣介石集團將舟山群島守軍兵力增至12萬人,我軍也完善、確定了陸、海、空共6個軍約20萬人解放舟山群島的作戰方案。受海南島解放的影響,1950年5月13日,蔣介石集團開始撤離舟山群島守軍,16日我軍發起登島作戰,當日登步島解放,至19日舟山群島全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