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在上海野生動物園發生了一件慘案。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在該動物園遊覽時,目睹了群熊攻擊飼養員。
10月18日,上海野生動物園官網發布公告對此事進行了通報:10月17日下午,動物園發生一起動物意外傷人事件,園區工作人員在猛獸區(車入區)實施作業時,遭受熊攻擊,致使一名工作人員不幸死亡。目前,動物園正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事件調查。
這樣的動物園慘案,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2020年7月,瑞士蘇黎世動物園裡一隻西伯利亞虎攻擊一名飼養員,導致飼養員當場死亡。
2019年12月,長沙生態動物園內大象馴養場內一頭大象突然發「狂」,用象牙直接攻擊馴養員,將其推倒後又用前腳踩踏,造成馴養員瞬間致傷,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3年6月,河南新密市開陽動物園,一頭名叫「巴頓」的400斤左右的棕熊,在飼養員餵食時衝出鐵籠,把飼養員撲倒咬死。
2012年7月,福建南平九峰山動物園,一名飼養員被金錢豹咬中頸部當場死亡。
……
除了飼養員,遊客們也頻頻遭襲。動物園猛獸攻擊遊客致其傷亡的事件近年來屢見報端。
「萌獸」→「猛獸」:動物園悲劇的背後……
從「憨態可掬」到「吃人猛獸」,從「呆萌可愛」到「血腥殘忍」,柵欄背後可能存在的「致命危險」也引發了網友們對於動物園的種種討論。
有網友提出動物園的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動物園悲劇頻發,如何加強防護,杜絕悲劇發生應成為動物園的首要責任。加強安全設施的維護、建立完善的防衛機制和及時救助機制、配備專業的防衛、救護人員,這些都是動物園應該做到的。
也有很多網友提出這樣的悲劇是在提醒人們是時候關閉類似的動物園了。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但敬畏大自然也應是人類的本能。野生動物和人類存在界限,不該圈養野生動物,讓它們回歸自然才是正途。動物園似乎也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
「該不該存在動物園?」
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動物園
17世紀中期,歐洲貴族們興建的私人園林裡圈養了各種珍禽異獸,這也成為了早期動物園的雛形。
而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歐洲各國建立了各種科學學會,這其中就包括動物研究協會。圈養動物不再僅僅只是為了王公貴族們把玩觀賞,也為了進行科學研究。
倫敦動物學會動物園
1828年,倫敦動物學會在倫敦的攝政公園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用於科學研究的動物園,並於1847年向公眾開放。
19世紀70年代,一首《去動物園逛逛》(《Walking in the Zoo》)廣受傳唱:「到動物園逛逛,在星期天的下午,去動物園逛逛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這也說明了當時逛動物園成為了民眾的一個休閒活動。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類動物研究學說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動物園存廢」之爭。
支持者們認為,動物園是一個兼具欣賞娛樂、教育科研和保護功能的場所。在向公眾進行各類科普和宣傳教育的同時,動物園也在保護珍稀和瀕危動物以及促進科學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對者們則認為,受活動面積有限、飲食方式改變以及引入野外不可見事物(如接觸人類、電子設備等)等因素的影響,動物園對於動物來說是一種變相「監禁」,對於動物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美國《科學》期刊刊登的一份研究顯示,通過對動物園飼養的棕熊、獵豹和獅子等35種食肉動物進行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由於動物園活動範圍有限,這些動物無法開展正常的例行活動,導致了心臟病和幼崽死亡率過高等問題的出現。
英國生物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圈養大象的壽命大約是野生大象的一半。圈養在動物園的大象由於走路太少或是沒有走在合適地面上,還非常容易患上關節炎和慢性足部疾病。
除了生命健康受影響,動物園裡的動物也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比如行為規癖(Stereotypical behaviors)。行為規癖指的是非正常,重複性強,無明確目的的行為,如無意義的走來走去,搖頭晃腦,轉圈等。
今年4月,北京動物園內一隻孟加拉白虎在室外場館一處空地上反覆繞圈行走,腳印在地面上踩出一個圓形,引發網友關注。這就是典型的行為規癖現象。
此外,和野生動物相比,動物園裡的動物更容易遭受抑鬱、強迫症、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