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曲解了上千年

2020-10-03 灌壇令

雍姬者,雍家人的老婆,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她長得如何,但據我猜想,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女人。

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

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曲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君王

一:鄭莊公薨掉以後

前701年,河南人強悍的領導鄭莊公薨掉,留下兩個強悍的兒子,老大世子忽。老二公子突。

世子忽之所以冠之以「世子」之名,就意味著他早就成了鄭莊公的繼承人,但公子突不服,時時刻刻準備篡班奪權,

鄭莊公什麼人?有名的老奸巨猾,對公子突的那點鬼心思自然門兒清。

門兒清怎麼辦?

為了世子忽能無憂無慮的繼承江山,治理好鄭國,鄭莊公臨薨掉之前,就把公子突打發到宋國,為什麼?

一則宋國時任君主宋莊公,是鄭莊公扶上臺的,臨走的時候,就十分明確地表達了,願意世世代代給鄭國當衛星國的意思。

鄭莊公雖然對這件事不怎麼肯定,但對二人的關係,他還是很自信的認為,一定很好,而且還是可以「託妻獻子」的那一種。

二來呢,公子突的媽媽,鄭莊公的妾,是宋國雍氏,宋國雍氏可了不得,宋國境內,妥妥的大族,有左右朝局的能力。

兩個原因綜合起來,鄭莊公認為,公子突一定是受不了委屈的。

安排妥當,就那麼踏踏實實的薨掉。

世子忽順利繼位,江湖人稱鄭昭公

大臣

二:怕死的祭(念「寨」)足

有春秋第一權臣之稱的鄭國正卿祭足,很多人都覺得這人非常怕死。為什麼這麼說?

世子忽繼位,公子突就很不滿意了,不滿意怎麼辦?

虎視眈眈的尋找著改變命運的機會,原來還以為要等他個十年八年的,未曾想,鄭莊公薨掉沒多久,機會就溜溜上門了,什麼機會?

古,諸侯新君繼位要「告」,告訴天子,告訴同儕,一則取得國際認可,二來也表示江山正統已定,有別的想法的人就趕緊休矣。

按說呢,這只是正常的國際慣例,形勢上的東西,隨便派個使者也就罷了。

然而,世子忽,也就是鄭昭公有點出格,也不知怎麼想的,給宋國派出了正卿祭足。

據說是為了看看公子突老實不老實。

然而,祭足什麼人,在鄭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子突老實,自然沒話可說,倘若不老實呢,這不是把刀子遞給別人嗎。

遺憾的是,公子突果然很不老實。

幫忙

一聽祭足要來,便立刻求告舅舅,開始馬不停蹄的運營,怎麼運營?

以出賣鄭國利益為代價,求得宋莊公的幫助。

於是呢,就在他們磨刀霍霍的時候,祭足來了。

當晚,就被宋國大司馬,後來殺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華督帶人,刀槍架到了脖子上。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按後人的標準,祭足應該寧死不屈才是個好人,然而,他卻沒有為鄭國捐軀的覺悟,當天晚上就尿了褲子,連忙答應:

好的了,好的了,我幫忙還不成嗎。

於是呢,前699年,鄭昭公倉皇告廟,逃到衛國,公子突回國當了領導,人稱鄭厲公

祭足隨之開開心心的回了國,當然不是免費,而是帶了一個附加條件,即帶雍家年輕能幹的雍糾回國,一則幫助他處理政事,二來呢,必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雍糾。

祭足的女兒就這樣成了雍家人的老婆,雍姬之名就此而來。

兩口子

三:兩個受氣包商量出了一個大計劃

婚後,雍糾與雍姬大約是很幸福的,但,雍糾等於是宋國派到祭足身邊的一顆釘子,祭足能滿意嗎?

自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導致翁婿倆關係很差。

另外,靠著祭足幫忙,回國當了領導的鄭厲公呢?

過得也很不開心,怎麼個不開心法?

祭足因為受到脅迫,才扶持他當了鄭厲公,不是心甘情願擁護的主子,自然跟他面和心不合。

回國之後就牢牢把持朝政 ,大事小事都不跟他商量,怎麼個不商量法?

前699年,鄭厲公剛上位,宋國就上門索要好處,鄭厲公沒給,宋莊公因此懷恨在心,糾合齊、衛等國入侵,鄭厲公要打,祭足不同意;

前697年,周莊王崩掉,鄭厲公打算包個紅包送個禮什麼的,祭足還是不讓。

大事小事就這麼積累下來,導致鄭厲公對祭足,那是越來越反感,越來越討厭,越討厭怎麼辦?

兩個同時受祭足「壓迫」的受氣包就聚到一起,越說越是傷心,越說越是投機,於是眼珠一轉,商量出一個大計劃,什麼計劃?

當年恰巧京城東郊受災,需要朝廷慰問,那麼,就可以乘祭足慰問老百姓的時候,帶點胡辣湯水煎包子啥的,找機會毒死他。

主意的確高明,倆人連呼數聲好計之後,就各回各家了。

酒足飯飽

四:聰明的雍姬

單說雍糾回家以後,雍姬和狗一起帶著拖鞋歡快的到門口迎接,雍糾一看,這麼好的老婆,我卻要殺掉他爹。

這麼一想,目光就有點閃爍,很快被微表情博士專業畢業的雍姬發現。

雍姬一看老公這麼不老實,肯定心裡有鬼,有鬼怎麼辦?

那是前所未有的溫柔,好酒好菜伺候著,待雍糾酒足飯飽,意識模糊之際,突然一句:「國君叫你殺了祭足,這事忘了麼?

「國君的話誰敢不聽!」

這小子喝成這樣,還知道國君是誰,也不算一無是處。

雍姬一下子全明白了,第二天使了點手段,套出全部計劃,不久,便以催促父親早點去京城東郊為由,回了娘家。

回娘家幹什麼?

父親和老公成了生死仇敵,倆人只能選一個,這事兒對誰都是殘酷的考驗,雍姬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個別人,她沒到外邊找,而是看上了自己的母親。

雍姬的母親很了不起,回家之後,雍姬就問:父與夫孰親?

雍姬的母親回答: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父親和老公誰更重要。

是個男人就能當你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兩個能比嗎!

雍姬聽到這裡,心裡有了準譜,當即把丈夫的計劃來了個竹筒倒豆子。

雍姬的母親一聽,還有人想害我親愛的老公,想害我親愛的老公怎麼辦?

當然一五一十告訴祭足。

雍母

祭足一聽,不怪這兩天盡催我出門,原來這麼回事,這麼回事怎麼辦?

如此這般安排一番,待雍糾敬酒的時候,隨便找個茬兒,就有手下衝出,將其砍了個亂七八糟。

鄭厲公聽到消息後,趕忙出逃,臨了,還罵了雍糾一句: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國家大事,你跟個女人商量,實在是死的不冤枉啊。

後來呢?

祭足接回了逃到衛國的鄭昭公,依舊權傾朝野,並且安如泰山,雍姬呢,

有這樣的老子做靠山,她的日子能委屈的了嗎。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就因此流傳下來,原指上古女性比較自由的婚戀觀,後來呢,卻被曲解成降低女性品行的貶義詞,一直延續至今,還被曲解了上千年。

這實在是一件比較尷尬的事。

參考資料:《左傳》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雍姬者,雍家人的老婆,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她長得如何,但據我猜想,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女人。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曲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雍姬者,雍家人的老婆,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她長得如何,但據我猜想,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女人。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雍姬者,雍家人的老婆,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她長得如何,但據我猜想,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女人。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女子做出選擇卻被罵千年,後誕生一成語
    在我國歷史文化中,不管是一個詞還是一句話,都有它特殊的含義,而每一個成語的由來,都會有一個典故。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典故,是發生在春秋早期的故事,而誕生的成語,現在也成了形容女子不檢點的貶義詞。其實這個典故,也是一個有關於孝道的故事,女子在丈夫和父親之間做出選擇,結果被罵千年。
  • 女子面臨丈夫父親必死一個,她的決定讓後人唾罵千年,產生一成語
    女子面臨丈夫父親必死一個,她的決定讓後人唾罵千年,產生一成語!雖然他們在當時講究男尊女卑,講究百善孝為先,可仍舊有一位女人卻因為太過於孝順而留下了千古罵名,今天筆者想要提到的人物便是——雍姬。雍糾認為這件事情如果想要做成,一定離不開雍姬,畢竟雍姬是祭仲的女兒,下手可能更方便些,可雍糾把這件事告訴雍姬以後,雍姬面臨丈夫父親必死一個之時,其雖然表面應承雍糾,可背後還是回家找了母親。母親聽說了這件事以後,便問雍姬,「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 丈夫和父親只能救一個,救誰?千年前一女子給出答案誕生一成語
    「人盡可夫」是一個很出名的成語,現在很多人都用它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檢當,和所有男人都可以上床的放蕩女子。不過,這個成語的本意,其實是指一個女子,人人都可以當她的丈夫,但父親是骨血的關係,只有一個,所以丈夫不能和父親相比。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她做出選擇被罵千年,由此出現一個成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多成語都有其典故,今天要說的就是現在用來形容女子生活不檢點的成語,但是這個成語卻有一個關於孝順的故事。 古代的女子地位都是很低的,在那個時候,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和父親了。有些時候女子也很難做,父親和丈夫之間有矛盾的話,她該幫誰呢?
  • 父親丈夫只能活一人,母親的回答成了成語,女兒的選擇被罵千年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成語,其原意是描寫女子孝順的,但今天竟然被我們曲解了它原本的含義,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現代年輕人的戀愛過程中,大部分男生都會被自己的女朋友問到: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對於男生來說,這應該是最不好處理的問題。但是如果反過來,對於女性來說,父親和丈夫誰更親呢?
  •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女子做的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女子做的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現代人使用成語的機會沒有以前多,對很多成語的出處也是一問三不知,因為時代的變遷,很多成語也別賦予了新的含義,與它們之前要表達的意思大相庭徑。人盡可夫算得上變化很明顯的成語,其實它最早出現還是關於一個致命的選擇題,救老公還是救父親?這個選擇題的難度堪比老婆和老媽掉進水裡,很多女性都用這個問題來試探另一半,這樣假設性的問題尚且還有完美的答案,然而對於雍姬來說,是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這個女人到底是誰呢?她又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 女子救下父親,卻害死了丈夫,誕生一個爭議千年的成語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權臣,他們手握大權,甚至能夠輕鬆廢掉君王,春秋時期鄭國的祭仲,就是這樣的一位大臣。祭仲去世於公元前682年,按照時間順序,被譽為「華夏第一相」的管仲,比蔡仲成名的時間都要晚一些,所以有些史學家認為,蔡仲或許是春秋第一權臣,而且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 丈夫和父親只能活一個,女子的抉擇被辱罵了千年,因此誕生一成語
    在現代年輕人的戀愛過程中,大部分男生都會被自己的女朋友問到: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對於男生來說,這應該是最不好處理的問題。但是如果反過來,對於女性來說,父親和丈夫誰更親呢?歷史上也有一位女性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她面對的可不是單單玩笑話,她的選擇將會讓其中一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 丈夫和父親只能救一個,雍姬如何選擇?母親一席話讓她豁然開朗
    而祭仲的女兒就面臨一個兩難的決定,那就是救丈夫,還是救父親,她如何做出選擇呢?祭仲,是春秋時期鄭莊公的心腹大臣,曾經代替鄭莊公,抵禦燕軍的進攻。在祭仲的帶領下,鄭國軍隊如猛虎下山,將長途而來的燕軍擊潰,保護了鄭國的安全。此後,祭仲帶領鄭國部隊,救援齊國,鄭國從此得到了齊國的鼎力支持。
  • 父親和丈夫只能救一個 女子做出的選擇被世人詛罵 由此產生一成語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女子做出的選擇被世人詛罵,由此產生一成語在現代社會網友們有很多調侃的問題,但是也來源於生活的。比如說男女朋友之間偶爾開玩笑就會問:「如果我跟你媽掉水裡了,我跟你媽都不會遊泳,你會救誰」。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此女做出選擇後被罵千年,意外造就一成語
    古往今來,我國男性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母親和女友同時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這是曹禺在《原野》中的一句話,想必他也不會想到,這句話涉及範圍這麼廣,惹來廣大男性的痛恨。其實,這種選擇題在古代就曾出現過,女子要在父親和丈夫兩者之間做選擇,做出選擇後卻遭到謾罵,甚至因為這一舉動誕生一詞語。
  •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你選誰?她回答12字,誕生一個罵人的成語
    後來被曲解成了「無奸不商」,並把這個奉為做生意之道,簡直天壤之別。 除了上述中說過被曲解的成語之外,還有一個成語也被後人曲解了,變成了專門指責女性的一個罵人的成語。
  • 丈夫和父親只能活一個,她的決定至今被人唾棄,還誕生了一成語
    丈夫和父親只能活一個,她的決定至今被人唾棄,還誕生了一成語大家都知道,戀愛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如今,很多戀愛中的男孩都會被女友問一個問題,如果她和男孩母親同時掉進水中,男孩會救誰?這是一道偽命題,男孩無論選哪一個都是不正確的答案,所以男生通常會轉移話題。再者說,這是戀愛期間男女的玩笑話,可是大家知道嗎,歷史上的一位女子,卻真的面臨著這種兩難的選擇,她的父親和丈夫只能有一個人活下來,她的決定至今被後人唾棄,還誕生了一成語。古代女子生活的如何,要看她的家庭和嫁入的人家,而她嫁給什麼人,是由父母決定的。
  • 親爹和丈夫只能存活一個,女子做出選擇被罵千年,誕生一成語
    親爹和丈夫只能存活一個,女子做出選擇被罵千年,誕生一成語古時候,女子的地位非常低,結婚前聽父親的,結婚之後聽丈夫的。在這種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女子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一生都是聽從男子的,她們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而已。
  • 父親與丈夫必須死一個,如何選?此女一席話解決,從此誕生一成語
    而在那個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夫唱婦隨,與丈夫共同進退的年代,她們遇到這個問題該如何自處呢?然而在那個時代就有一位女子遇到了這個問題,她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留下了一段佳話,「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便是出在名為雍姬的姑娘身上,她的故事可以概括為「父親與丈夫必須死一個,如何選?此女一席話解決,從此誕生一成語」。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此女用一句話解決,從此誕生一成語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此女用一句話解決,從此誕生一成語 在古代的封建男權社會,女子往往社會地位比較悲慘,很多女性從小就灌輸以相夫教子的概念,束縛於閨閣之中,這樣是很不公平的,對於她們而言,家庭就成為了最為重要的部分,在春秋時期,有一名叫做雍姬的女子,就曾面對過「丈夫和父親掉在水裡,究竟先要救誰」的問題,兩個她最喜歡的男人,必須有一人去死,雍姬被迫要作出選擇。這還得從他的父親祭仲說起。
  • 她為救丈夫一命,哄騙女兒去謀害女婿,衍生出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她為救丈夫一命,哄騙女兒去謀害女婿,衍生出一個成語流傳至今鄭厲公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君主,在那時鄭國大臣中有一個叫祭仲的大臣,獨攬大權。引起了鄭厲公的不滿。因此鄭厲公就派了另一個人去刺殺他。而這個人呢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