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以來,濟南大學選派的第四輪「第一書記」高衛紅、劉慶紅、張富來、楊進林奔赴莘縣朝城鎮陳莊村、梧桐寺村、西花園村、肖窯村開展「抓黨建、助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工作。
入村以來,他們撲下身子,真抓實幹,不斷探索和落實為民辦實事的政策和思路,嚴格對照脫貧攻堅「五個明顯」的目標要求和「五個振興」的總體思路,逐項落實,逐步實施,帶領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授人以漁,
努力培育造血機能
扶貧扶志,力拔窮根。「第一書記」始終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通過扶技術、扶知識、扶思路,幫助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創造致富條件。
貧困戶左蘭居的老伴患有嚴重哮喘病,兒子先天二級肢體殘疾,家裡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同時種植了兩畝的小楊樹苗,但樹苗間雜草叢生,汙水橫流。
高衛紅了解情況後,就打算從楊樹地裡做文章,她幫助左蘭居利用空閒時間把樹苗間的空地清出來,翻地、打壟、施肥,經過幾天的努力,一塊塊荒地煥然一新,形成了整齊劃一、視覺美觀的格子地塊,然後在每一塊地裡撒上油菜、香菜、茄子、甜瓜等種子,經過精心管理,收穫了不少瓜果蔬菜,左蘭居一家也吃不完,還把蔬菜送給村民,現在這塊地已經被村裡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進行推廣。
左蘭居高興地說:「一年到頭再也不用花錢買菜了,減少了開支,相當於增加了收入,高書記說得對,政府給我送蔬菜,不如我自己種菜。」救急救不了窮,改變貧窮永遠要靠自己,外界的幫扶能解一時之困,卻無法解一世之難,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為了讓群眾牢記「發展要靠內生動力」的理念,樹立群眾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觀念,培養群眾主動學習生產技能,增加家庭收入,自去年5月份入村以來,濟南大學「第一書記」多次到相關鎮、市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產業幫扶的好項目和好模式,精心謀劃產業脫貧發展渠道。
經多次考察調研,他們決定帶領村民種植既有藥用價值又能做茶飲的蘇北菊和北京菊,今年菊花市場需求緊俏,經濟價值可觀。
為解決銷路,「第一書記」和相關公司籤訂了保底回收協議,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4月份,「第一書記」帶領村民種植了100畝蘇北菊和40畝北京菊,經過村民精心管理,9月份菊花競相盛開,景色美不勝收。白色、淡黃色的菊花相互掩映形成一片花海,清香撲鼻,令人陶醉。
北京菊的採摘周期為40天左右,每10天左右採摘一次,據村民估算,經過3至4次採摘後,一畝地大概能出3000斤菊花,按照每斤1.8元的保底回收價,純利潤能在四千元左右;蘇北菊價格更昂貴,每斤大約4元,每畝大約能出2000多斤,純利潤能在5000元至6000元。老百姓心裡樂開了花:「以前光種玉米小麥,一年忙活兩季一畝地賺千把塊,現在一季就能賺四五千,以前想都不敢想,明年我們還會擴大種植規模。」「第一書記」們也表示,會培養好產業致富帶頭人,真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及幫扶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聚焦民情辦實事,
為民服務解難題
濟南大學「第一書記」入村後,通過入戶調研,根據老百姓反映最強烈最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努力協調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支持。
他們爭取到產業扶貧資金400萬元,分別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大棚和智慧物流產業園,每年為村集體增加40萬元的收益金,保障貧困戶的家庭收入;他們積極協調鎮政府,爭取到戶戶通「胡同水泥硬化」工程,使老百姓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難;他們優先爭取到「井井通」工程,為村民普通用電和農田機井進行維修通電、變壓器增容、架設電線電纜等,使村民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進行農田灌溉,這項工程造價約400萬元;他們利用扶貧資金為老百姓修路12.8公裡,打井13眼,建健身廣場4個,修下水道10公裡,道路兩旁鋪設花磚10000多平方米;他們為老百姓進行健康查體,為大家免費查血糖、血壓、心電圖,進行名家問診和發放藥品,使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免費看病。
村民們高興地說:「『第一書記』給村裡帶來了很大變化,路修好了,路燈豎起來了,監控安上了,綠化做好了,下水道都鋪好了,還到村裡給老百姓檢查身體,我們感謝這樣的好書記。」
扶貧必扶智,
教育要先行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從根本上改變村莊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人們的教育文化水平,濟南大學的「第一書記」尤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入村以後,「第一書記」優先建立了農家書屋,通過爭取各方資源增加圖書的數量,解決了農民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的問題,同時制定了定期借閱制度,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第一書記」特別注重村民在養殖、種植方面的閱讀,組織廣大群眾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在讀書中增強致富本領和脫貧致富的信心,讓農民學會自我發展,增強自身脫貧致富的能力。
「第一書記」在做好「抓黨建、助脫貧、促鄉村振興」工作的同時,突出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結合專業優勢,開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貧,推動了幫扶村教育事業的較快發展。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利用寒暑假組織濟南大學大學生「義務支教」志願者,為村裡的中小學生進行授課輔導。
「第一書記」劉慶紅在大學裡教授數學課,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每周堅持輔導孩子們學習,疫情期間孩子們無法返校上課,她就挨家挨戶收集孩子們的寒假作業帶回駐地認真批閱,回村後找學生逐一講解、改錯,同時聯繫大學生開展線上雲課程輔導,並且在中高考期間,專門為畢業生提供考學諮詢等,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作為高校派駐的「第一書記」,濟南大學工作隊積極發掘行業資源優勢,在派出單位和幫扶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搭建多個教育幫扶平臺,制定多項幫扶措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為改變鄉村教育落後面貌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