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帶我們走上了致富路

2020-12-16 中國文明網

  2019年5月以來,濟南大學選派的第四輪「第一書記」高衛紅、劉慶紅、張富來、楊進林奔赴莘縣朝城鎮陳莊村、梧桐寺村、西花園村、肖窯村開展「抓黨建、助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工作。

  入村以來,他們撲下身子,真抓實幹,不斷探索和落實為民辦實事的政策和思路,嚴格對照脫貧攻堅「五個明顯」的目標要求和「五個振興」的總體思路,逐項落實,逐步實施,帶領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授人以漁, 

  努力培育造血機能 

  扶貧扶志,力拔窮根。「第一書記」始終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通過扶技術、扶知識、扶思路,幫助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創造致富條件。

  貧困戶左蘭居的老伴患有嚴重哮喘病,兒子先天二級肢體殘疾,家裡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同時種植了兩畝的小楊樹苗,但樹苗間雜草叢生,汙水橫流。

  高衛紅了解情況後,就打算從楊樹地裡做文章,她幫助左蘭居利用空閒時間把樹苗間的空地清出來,翻地、打壟、施肥,經過幾天的努力,一塊塊荒地煥然一新,形成了整齊劃一、視覺美觀的格子地塊,然後在每一塊地裡撒上油菜、香菜、茄子、甜瓜等種子,經過精心管理,收穫了不少瓜果蔬菜,左蘭居一家也吃不完,還把蔬菜送給村民,現在這塊地已經被村裡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進行推廣。

  左蘭居高興地說:「一年到頭再也不用花錢買菜了,減少了開支,相當於增加了收入,高書記說得對,政府給我送蔬菜,不如我自己種菜。」救急救不了窮,改變貧窮永遠要靠自己,外界的幫扶能解一時之困,卻無法解一世之難,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為了讓群眾牢記「發展要靠內生動力」的理念,樹立群眾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觀念,培養群眾主動學習生產技能,增加家庭收入,自去年5月份入村以來,濟南大學「第一書記」多次到相關鎮、市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產業幫扶的好項目和好模式,精心謀劃產業脫貧發展渠道。

  經多次考察調研,他們決定帶領村民種植既有藥用價值又能做茶飲的蘇北菊和北京菊,今年菊花市場需求緊俏,經濟價值可觀。

  為解決銷路,「第一書記」和相關公司籤訂了保底回收協議,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4月份,「第一書記」帶領村民種植了100畝蘇北菊和40畝北京菊,經過村民精心管理,9月份菊花競相盛開,景色美不勝收。白色、淡黃色的菊花相互掩映形成一片花海,清香撲鼻,令人陶醉。

  北京菊的採摘周期為40天左右,每10天左右採摘一次,據村民估算,經過3至4次採摘後,一畝地大概能出3000斤菊花,按照每斤1.8元的保底回收價,純利潤能在四千元左右;蘇北菊價格更昂貴,每斤大約4元,每畝大約能出2000多斤,純利潤能在5000元至6000元。老百姓心裡樂開了花:「以前光種玉米小麥,一年忙活兩季一畝地賺千把塊,現在一季就能賺四五千,以前想都不敢想,明年我們還會擴大種植規模。」「第一書記」們也表示,會培養好產業致富帶頭人,真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及幫扶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聚焦民情辦實事, 

  為民服務解難題 

  濟南大學「第一書記」入村後,通過入戶調研,根據老百姓反映最強烈最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努力協調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支持。

  他們爭取到產業扶貧資金400萬元,分別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大棚和智慧物流產業園,每年為村集體增加40萬元的收益金,保障貧困戶的家庭收入;他們積極協調鎮政府,爭取到戶戶通「胡同水泥硬化」工程,使老百姓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難;他們優先爭取到「井井通」工程,為村民普通用電和農田機井進行維修通電、變壓器增容、架設電線電纜等,使村民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進行農田灌溉,這項工程造價約400萬元;他們利用扶貧資金為老百姓修路12.8公裡,打井13眼,建健身廣場4個,修下水道10公裡,道路兩旁鋪設花磚10000多平方米;他們為老百姓進行健康查體,為大家免費查血糖、血壓、心電圖,進行名家問診和發放藥品,使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免費看病。

  村民們高興地說:「『第一書記』給村裡帶來了很大變化,路修好了,路燈豎起來了,監控安上了,綠化做好了,下水道都鋪好了,還到村裡給老百姓檢查身體,我們感謝這樣的好書記。」

 

  扶貧必扶智, 

  教育要先行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從根本上改變村莊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人們的教育文化水平,濟南大學的「第一書記」尤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入村以後,「第一書記」優先建立了農家書屋,通過爭取各方資源增加圖書的數量,解決了農民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的問題,同時制定了定期借閱制度,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第一書記」特別注重村民在養殖、種植方面的閱讀,組織廣大群眾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在讀書中增強致富本領和脫貧致富的信心,讓農民學會自我發展,增強自身脫貧致富的能力。

  「第一書記」在做好「抓黨建、助脫貧、促鄉村振興」工作的同時,突出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結合專業優勢,開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貧,推動了幫扶村教育事業的較快發展。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利用寒暑假組織濟南大學大學生「義務支教」志願者,為村裡的中小學生進行授課輔導。

  「第一書記」劉慶紅在大學裡教授數學課,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每周堅持輔導孩子們學習,疫情期間孩子們無法返校上課,她就挨家挨戶收集孩子們的寒假作業帶回駐地認真批閱,回村後找學生逐一講解、改錯,同時聯繫大學生開展線上雲課程輔導,並且在中高考期間,專門為畢業生提供考學諮詢等,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作為高校派駐的「第一書記」,濟南大學工作隊積極發掘行業資源優勢,在派出單位和幫扶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搭建多個教育幫扶平臺,制定多項幫扶措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為改變鄉村教育落後面貌作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致富不忘家鄉 胡學明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
    致富不忘家鄉 胡學明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周小華 編輯:李子璇 2015-12-23 10:40:54
  • 從零開始打拼,「小老弟」身殘志堅,走上致富路
    他就是興業縣龍安鎮馬鵬村創業致富脫貧戶梁枝榮。▲梁枝榮(右)與第一書記在觀察油茶長勢。「身殘志堅、創業致富、永不氣餒、心懷感恩……」記者走訪馬鵬村時,村兩委幹部滔滔不絕地講述起這位貧困戶通過種養創業脫貧的故事。據悉,梁枝榮的小型養豬場在一個遠離村莊的山腳下,佔地面積約3畝。
  • 漁民「變身」電商,走上「致富路」
    市海洋局供圖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記者 林燕萍為了幫助漁(農)民轉產轉業,順利走上電商 " 致富路 ",12 月 9 日上午,由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主辦,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承辦的《網際網路 + 漁業》電商(直播帶貨)培訓班在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順利開班,助力漁(農)民探索新型網絡營銷模式。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蘇勤 攝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新春走基層】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走上致富路
    【新春走基層】美麗鄉村畫卷在這裡展開 求真務實,這片熱土走上致富路  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  三年前,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的村民和外村人聊天時都不敢大聲說話,因為,他們被定為全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省定相對貧困村。
  • 他領著村民走上養蟹致富路 ——記淮陰區徐溜鎮朱莊村黨總支書記...
    如今,在村黨總支書記朱華生的帶領下,村民們正走在養蟹致富路上。 他也是村中首批養螃蟹的人,「池塘有60畝,過幾天『六月黃』就上市了,朱書記說,上市早,能賣上好價錢。這兩天,要臨時招十幾名村民幫著捉螃蟹。」老王告訴記者,養螃蟹很划算,比他之前做工程賺的錢多,「在朱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初步掌握了養蟹技術,養殖不僅省心,年收入也很可觀,一年可實現純利潤十餘萬元」。 王修成看著池塘對面的菜地,打算流轉過來再養螃蟹。
  • 鋪就致富路——記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正哲
    原標題:鋪就致富路 「村子裡變化可大了!以前收入在3000元左右,現在都達到1萬元了。這裡可有村書記的功勞啊!」日前,記者走進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提起村書記金正哲,村民金春華讚不絕口。 金正哲是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工作20餘年,他先後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栽培、養雞等多種產業,為小山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738元飛躍到了10230元。 金正哲今年59歲,是土生土長的懷慶村人。1993年,金正哲擔任懷慶村村主任後,帶領村幹部走出去觀摩學習,吸取先進經驗,制定了懷慶村的發展之路。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貴州從江】苗家婦女韋培花種植鉤藤走上致富路
    在從江縣西山鎮大醜村的該勒坡鉤藤種植基地裡,你每天都會看到苗家婦女韋培花在忙碌著打理自家的鉤藤,黝黑色的皮膚、淳樸的笑容、勤勞的雙手在不停的編織致富路。靠種植鉤藤走上致富路的韋培花,在談起自己種植鉤藤的經歷,她一臉自豪。
  • 脫貧攻堅「排頭兵」致富路上「領路人」 ——濮陽縣駐村第一書記...
    選派第一書記駐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舉措,是推進脫貧攻堅、夯實基層發展基礎的有效機制。紮根田野,付出汗水。灑下的是第一書記奮戰貧困的情懷,印刻的是龍鄉人永久的幸福!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戰中,龍鄉大地一批又一批第一書記走在前、做表率。
  • 福建建甌:養殖小龍蝦 走上致富路
    福建建甌:養殖小龍蝦 走上致富路2017-09-26 16: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南網        > &nbsp&nbsp&nbsp&nbsp「天氣的變化,影響今天小龍蝦的捕撈,從放苗到現在,最多的一天能撈到兩百多斤,目前市場供不應求,每市斤賣到30多元,等養殖走上軌道
  • 【守初心 擔使命】「算帳」書記孔慶範,帶領鄉親奔上致富路!
    【守初心 擔使命】「算帳」書記孔慶範,帶領鄉親奔上致富路!在慶安縣同發村黨總支書記孔慶範的嘴裡,最常叨咕的就是「算帳經」。20多年前他剛到村裡上任,面對的就是村裡的100多萬外債,還沒等老孔想明白這筆壯大村集體經濟帳該怎麼算,負責修路的村民就把砂石卸到了村委會門口,孔慶範不得不從窗戶跳出來。孔慶範意識到,經濟帳可以緩一緩,這關乎人心、民心的「公平帳」必須馬上算一算。
  • 定安桐樹村黨支部書記陳寧帶領村民充分利用優勢資源走上致富路
    定安桐樹村黨支部書記陳寧帶領村民充分利用優勢資源走上致富路一個「空殼村」的產業之路■本報記者鄧鈺特約記者司玉通訊員張博「今年,我們還要在村裡的合作社學技術,爭取獨立發展養殖業。」這個原本村道泥濘、村莊破舊、人心渙散的貧困村,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道寬路平、新房林立、村民面貌蓬勃向上的致富村。談及村莊的改變,村民們都說,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寧以及村「兩委」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
  • 【巾幗風採】王海珍:女強人養土雞走上致富路
    【巾幗風採】王海珍:女強人養土雞走上致富路 2020-04-14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菸葉水稻輪種讓梅州平遠社南村走上致富路
    「今年我們已經採收過4次菸葉了,品質都還不錯。」潘錫圓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都到產業基地的煙田勞作,日工資有100元,這是他家一筆重要的收入來源。在社南坪湖精準扶貧產業示範基地,進入採摘時節的菸葉翠綠帶黃,葉片肥厚壯實。該基地不僅讓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還著力解決本地富餘勞動力就業。與潘錫圓一起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曾鳳蘭便是其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家裡的3畝地租給了合作社,平時農閒時間自己也在這裡做工,除了每年有2000多元租金收入,還有一份工資收入。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她之聲·基層】濟陽區垛石鎮柳家村:產業扶貧助力貧困村走上致富...
    【她之聲·基層】濟陽區垛石鎮柳家村:產業扶貧助力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Hey 你來啦 歡迎關注泉城女性5月18日,濟南人民廣播電臺在濟南新聞播出題為《產業扶貧助力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 四川瀘縣:小小「藤藤菜」助農走上致富路
    這一顆顆小小「藤藤菜」,正帶領著村民們走上致富之路。本地空心菜種苗大上市 各方紛紛來採購「鄉親們,使勁兒哦,把「藤藤菜」抬起來起稱重,你這剛好116斤。」「我們每年就做點藤藤菜,摘點來賣,總共有一萬多塊錢,還是可以,夠家裡開銷了。」海潮鎮流灘壩村貧困戶紹祥容剛從收購大戶那裡賣了400塊錢的空心菜,很滿足。
  • 王窪鎮花蘆村第一書記馮貴元:找準產業路
    【主持人】彭陽縣王窪鎮的花蘆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裡基礎條件差,沒有支柱產業,村民居住散難以管理, 2017年馮貴元來到花蘆村任第一書記,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如今的花蘆村已經換了新顏。 【彭陽縣王窪鎮花蘆村第一書記 馮貴元】我叫馮貴元,是2017年由彭陽縣社保局。派駐花蘆村任第一書記。
  • 雲南騰衝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發展鄉村遊 走上致富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發展鄉村遊 走上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嘭」,李發果撐開雨傘,向剛停下的旅遊大巴車走去。她是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旅遊引導員。從古榕區拾級而上,不一會兒到了佤族文化民俗館,這裡記載著村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