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來官場小說始終伴隨著一些爭議和批評聲,但暢銷的勢頭一直沒有減弱過。在很多書店每月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都能見到官場小說的身影。而官場小說在各大門戶網站的讀書頻道也有著很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關注度還是點擊數和評論數都是佼佼者。
而當下的官場小說雖然數量大幅增長,但在藝術質量上能與王躍文的《國畫》、陸天明的《省委書記》、閻真的《滄浪之水》等相匹的,幾近鳳毛麟角。可以這樣說,官場小說已經到了一個尋求自身涅槃的井噴點。
誰在關注官場小說
官場小說不是一個規範化的用語。普通讀者的理解,大體是指以小說為主要表現形式,描述、揭秘官員腐敗生活以及政治較量的文學作品。
百度百科是這樣表述的:官場小說是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手法反映生活的小說類型,是作家以獨特角度觀察以中國政治官員為核心的大眾生活、執政能力和社會現實,以及中國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現狀與進程。從很大程度上說,官場小說的文化意義遠遠超過了單純文學的意義。
據有人考證,當下「官場小說」作為一個名稱正式提出,是王躍文長篇小說《國畫》出版後。1998年,王躍文寫成《國畫》。在這之前,陸天明在1995年寫出了《蒼天在上》,周梅森在1997年寫了《人間正道》……在此之後,各類官場小說不可數計,甚至囚於獄中的原官員們,也寫起官場小說來。
因名煙落馬的周久耕在被判處十一年有期徒刑後,曾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話題,他稱自己在看守所內已經寫就了一本長達35萬字的長篇官場小說。周久耕說他寫小說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排遣在看守所中的無聊;二是為了總結一些這麼多年的官場和人生感悟。很多人都對周久耕的小說表達了濃厚興趣。
誰在關注官場小說?有調查顯示,黨政機關公務員佔到30.5%,工商企業工作人員佔27.1%,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20.3%。三者相加,佔到了閱讀總人數的79.7%。近八成的人閱讀過官場小說,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官場小說持續升溫的現實。
作家李廣森給記者講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他約一位導演朋友吃飯。在餐館外面,有個小書販向這位導演兜售李廣森的新書《官道:機關生活養心筆記》。這位導演朋友隨手翻了翻,覺得內容不錯,想買。李廣森把他拉到一邊,說:「那是盜版的,你要想看,我車上就有正版。」
「其實我的書不是什麼官場小說,只是平時在機關工作生活的一些感受體會的記錄。因為涉及機關生活,也被人炒作為所謂的『官場小說』類作品。」李廣森告訴記者,「有一本盜版書叫《為官之道》,是以我名義出版的,但那根本就不是我寫的。」
早期作品不乏「現實關懷」
中國人對官場小說的關注由來已久。清末民初,就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孽海花》等描寫封建社會官場的小說出現,有了「晚清譴責小說」的稱號,躋身名著之列。到了今天,大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官場小說再次繁榮。近年熱賣的官場小說有「駐京辦主任」系列、「秘書長」系列、省委書記、「掛職」系列等。
曾創作了紅極一時的《國畫》的王躍文認為,有官本位的傳統,才會有官場文化和官場小說。官場小說大熱,還是由於其「現實關懷」。
1999年,王躍文以一本《國畫》揭開了其「官場小說」的序幕。隨後,他的《官場春秋》、《沒這回事》、《官場無故事》等接連投入市場。王躍文的「官場小說」把「官場」的腐敗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在「官場」上,一些官員職位的升遷,摻雜了一系列複雜的背景。個別高級官員表面上是冠冕堂皇的,但背後卻摻雜著虛偽、欺騙、暴虐、色情、頹廢等行為。王躍文把腐敗分子們寫得很有人情味,但愈是如此,小說對「官場」生活的揭示愈加真實和生動。讀者對小說情節的深層社會背景,產生深刻的思考。
周梅森的《中國製造》和龍志毅的《政界》,描寫的是高級官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展現了鮮為人知的領導幹部升遷的具體操作,具有相當的「內幕效應」,能夠勾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
「我還是比較認同早期的一些官場小說。」中國檢察出版社副社長趙志剛向記者表示,這類小說有周梅森的《人間正道》、張平的《國家幹部》、陸天明的《省委書記》、王躍文的《國畫》、尹洪東的《邊界》等。他認為這些作品的視野起自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場景,全方位展現置身其中的各色人物,演繹出正面力量的英氣與時代的正氣,讀起來盪氣迴腸,讓人看到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在。
網絡力量激蕩著傳統的官場小說寫作、出版、發行。如洪放的《秘書長》最開始是放在天涯社區上的。後來,才被出版社的編輯發現,並出版發行。被網友稱作「官場政治課本、職場教科書」的《男人戰爭》,一開始也是在網絡上發表的。
一位知名圖書網站的編輯向記者表示,官場小說受關注一方面說明作品本身有不錯的可讀性,另一方面就是有一定「指導性」,滿足了各個階段不同讀者的需求。
「官場小說受追捧的背後是一種窺探意識。」趙志剛表示,官場距離普通民眾很遠,大家從主流媒體的電視、報刊上看到的只是這個江湖的冰山一角。而官場小說的不少作者有從政經驗,對這個領域有體驗。他們在書中揭露官場這個名利場的繽紛複雜,描寫相互傾軋的權力鬥爭,普通的讀者們從官員跌宕起伏的命運中尋求心理上的補償,部分地滿足了窺視欲和獵奇心。
官場亦被稱為「宦海」,官場小說呈現這個特殊而神秘領域的權力潛規則。一些年輕的公務員從中探求官場的進階指南,把官場小說奉為尋求從政經驗的「官經」,視為一種「術」。這也是官場小說受人青睞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個遠離官場的老百姓,我很有興致閱讀這些文字。因為裡面描寫的一些東西是我們局外人無從知道的,但卻時不時發生在身邊。」一位網友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認為初入官場者可以通過小說熟悉官場、了解官場,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曾有一篇博文說到,王躍文的《國畫》是「一部讓大學生少奮鬥10年的成功寶典」。有讀者更是把《滄浪之水》譽為「當代公務員的教科書」。
其實那不是官場文化
官場小說的走紅,帶動了對其現象的研究和評論。有人把它分成四類:
第一類,由改革文學過渡來的寫實小說,如柯雲路、張平、陸天明、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針砭時弊、揭露社會黑暗、批判腐敗。其故事往往邪不勝正。最終,腐敗分子遭到嚴懲。
第二類,類似黑幕小說的官場小說,代表人物有王躍文、王曉方等。他們有過政府機構任職經歷,細筆勾勒一些社會黑暗,借人之口記錄百官行述,在商業上獲得很大成功。
第三類,描寫官場小人物的掙扎以及大官員周圍的小人物,成為官場小說的典型,如肖仁福等作家的作品。書中人物有上進心,渴望被人尊重,希望過上體面生活。有的把握住機會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有的經不起金錢美色誘惑跌倒在奮鬥途中,構成仕途進退、官場沉浮的種種悲喜劇。
第四類被稱為後官場小說,增加獵奇、想像、誇張和複製、克隆等手段,成為當前市場的主要產品。這類小說以反腐為幌子,夾雜色情暴力,以揭露秘聞隱私為賣點,滿足窺私慾和獵奇癖的讀者,以此成就市場銷量,成了非藝術性的商品。
「利益驅動讓出版商趨之若鶩,其後果是大量粗製濫造的官場小說充斥圖書市場。」趙志剛告訴記者,「在書攤上認真翻翻,不少此類作品已經失去基本的道德底線,宣揚的是權錢交易、情色交易,讓人頓感官場小說已經淪落為文學的爛汙之地。」
後官場小說危機四伏,已引起業界的關注。洪放指出:「官場小說有走入黑幕小說的危險,這是官場小說的歧路。」
據出版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市場上熱銷的有200餘部現代官場小說,其他自費出版和質量低劣的官場小說也屢見於市場,大部分是在複製、克隆。從省委書記到縣級各局領導,從秘書到官員身邊的司機、保姆等,都被寫盡了。很多作品情節雷同、內容重複。後官場小說主要揭露黑道、權術、奢靡、色情等,筆觸沒有延伸到官場之外去探索人性,缺乏對社會生活的關懷,缺乏對藝術創作的熱情,拋棄了文學的神聖使命,把中國小說創作引向絕境,令人堪憂。
「《二號首長》、《秘書長》、《接待處長》等,讓讀者領會到的是爾虞我詐的官場內鬥、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等。黃曉陽著作《二號首長》,即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趙志剛認為,這些作品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官場故事告訴讀者,當官是一門技術活,對智商情商的要求以及智慧謀略的運用,超過世上任何一門學問。
「都是在教你怎麼跟人鬥,怎麼不擇手段往上爬。其實那不是官場文化。」對現在流行的官場小說,李廣森表示很看不慣。他說:「有一些官場小說揭露所謂的黑幕來吸引眼球,還有一些像官場風水師這樣的惡俗之作,完全是在誤導讀者。」
讓其回歸本來面目
「反思官場小說的泛濫,不禁讓人想起尼爾·波茲曼那本著名的《娛樂至死》一書。」趙志剛向記者表示。
這本寫於20世紀70年代的著作,其主要觀點是,「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根本是自相矛盾的,所有的人都是在表演,電視只有一種聲音,即娛樂的聲音。電視的時代就是娛樂的時代,電視媒介形式的本身就不能承載嚴肅認真的思考。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尼爾·波茲曼當然無法預言20多年後網際網路的勃興,但「娛樂至死」似乎就是指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到來,讓很多人失去了思考能力。連反腐敗這類極為嚴肅的話題都因為「雷政富」、「趙紅霞」們而演化為一個娛樂事件。
「看看現實社會中的重慶『唱紅打黑』、雷政富情色視頻、編譯局局長衣俊卿事件等,難道還需要官場小說來解讀嗎?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現場直播。」趙志剛認為,在娛樂面前,誰也別想置身事外,無論你把自己定位是什麼,你只是一個娛樂消費品。
要告別官場小說的「喧囂」,讓其回歸本來面目,著作者的指導思想是至關重要的。趙志剛表示,這個思想,應當是法治思想,是規則意識。有了這樣的「道」,寫出來的官場小說就是一種教化,而不是庸俗的展示,不是進階的「術」。
文藝評論家解璽璋認為,「官場小說要有出路,要向政治小說轉變,要有勇氣觸碰那些最堅硬的問題。」但是,要想承續、發展《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這樣的政治諷刺小說傳統,出現如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這樣的作品,還要求作家有更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以及高超的文學技巧。
在當下的情境中,這樣的作品一時恐怕還難以出現。
「官場小說所應投射出的正道,是讓人們明白這個世間還有法治,還有清清白白的吏治。」趙志剛說,這才是官場小說在將來應走的正路。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