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遠至近鄉愁 至親至疏米粉

2020-12-06 新湖南

文/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主任熊劍勇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

今春四月,疫情見退,乍暖還寒。在「潛伏」了六十多天之後,在匆匆趕往復工復產的路上,湖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貫徹落實家毫書記提出的工作要求,在九所賓館搭起「擂臺」,召集湖南各地特色米粉前來同臺爭豔,成為了這個春天最亮麗的風景。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美味大展,是一場屬於湖南人的饕餮盛宴。48家米粉名店、124種特色米粉、123款風味小吃,十餘天時間裡,近10萬食客風雨無阻,寧願排上一個小時的隊,也要嗦一碗記憶中的米粉。

這是一次全省接待部門的「大考」,是一場對湖南接待人、餐飲人作風能力的集中檢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牽頭負責,各市州接待服務中心和九所賓館、蓉園賓館具體承辦,全省接待人齊心協力,邀請廣大餐飲人一道,克服種種困難,用一場「米粉大擂臺」,引導民眾的消費需求,提振民眾的消費信心,體現了走在前列的責任和擔當。

這是一次湖南人米粉情結和家國情懷的集體釋放。匯味、尋味、品味、回味、賞味,五個階段環環相扣。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200多萬,紅網線上H5總瀏覽量340餘萬,H5投票超過190萬,實現米粉、小吃銷售總額達100多萬元。亮眼的數據,匯集的笑臉,激蕩的是三湘四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行將曲終人散,但不論是粉店還是食客,對這碗粉的厚愛與熱情,一定還會彌新彌堅;靜心累定思累,這場米粉大擂臺活動留下的感動與感激,都將留存在我們各自的記憶中。

一碗粉,嗦的是鄉情

小小一碗粉,盛滿了濃濃的鄉愁鄉情。

記得還是在祁陽一中讀高中時,最讓我心心念念的,就是校門口的那碗粉。細細的圓粉,蓋上肉沫湯,香氣四溢,讓人聞之生津。但是那時家裡的條件不允許,八分錢一碗的粉,實在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當時學校實行八人一桌分餐吃飯。有時分餐的人給的菜不夠,只能咽下半碗飯。我便端著剩下的半碗飯,走到校門口。八分錢的粉是捨不得吃的,只能從兜裡掏出4分錢,請老闆舀一勺肉沫湯泡飯吃。那個味道至今無法忘記。那時候,心裡特別渴望,要是哪天能吃一整碗粉就好了。

後來,離開家鄉出去讀大學,接著又參加工作、成家立業。但每次回到祁陽,第一件事一定是嗦兩碗粉:一碗湯粉、一碗涼拌粉。仿佛是唯有用米粉填飽之後,方可一解思鄉之愁。這份熟悉的味道,記載著我們來時的地方, 連接著我們的文化臍帶,點擊著我們情感最脆弱的部位,你甚至很難說清楚味蕾上的記憶究竟是什麼,但是只要你吃上一口,就立即能找到鄉愁的解鎖密碼。

在米粉擂臺賽活動期間,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每天都有發生。4月16日中午,郴州棲鳳渡魚粉現場,一位80多歲的老人,一邊吃著米粉,一邊在流淚。工作人員看見後,趕快上前去問個究竟。老爺爺告訴他說,自己從小在棲鳳渡長大,已離開家鄉近50年,幾次都想回家吃碗正宗的棲鳳渡魚粉,但一直沒能如願,這次終於吃到了兒時的味道。這一碗魚粉,是自己一輩子的回憶。第二天,老人還帶了20多位親屬來到活動現場,其中一位還是從汕頭專程趕過來的。品嘗完米粉後,他告誡晚輩們,一個人不論身在何方身價如何,永遠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

正因為成長記憶中有太多的米粉痕跡,才讓湖南人的心裡裝滿了米粉情結。我在長沙工作幾十年,沒有「祁陽米粉」的日子,還是「忠實粉絲」。和家人、朋友聚會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粉館,加完班相邀同事吃宵夜也是去嗦粉,周末最放鬆的一件事還是按照同事的推薦,滿大街小巷去尋找一些網紅粉店過把癮。現在年紀大了、指標高了、身體開始報警了,便只好忍痛割愛。即使現在不能常常嗦粉,但我想想嗦粉的感覺、看看別人嗦粉,也解渴的不行,那久違的味道,總能平和心態、慰藉靈魂、安放鄉愁。

一碗粉,品的是文化

小小一碗粉,蘊含著獨特的湖湘文化。

米粉是湖南的特色食品,是湘菜文化的靈魂結晶,也是南北文化碰撞的產物。相傳移居南方的北方人,也有說是南徵的軍隊,到了湖南,因為思念家鄉的麵條,把南方常見的大米,做成北方麵條的形狀。長沙阿彌嶺漢墓出土的米粉作坊文物,見證了世界上最早的米粉的誕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此後千百年,不同地區的湖南人,均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質和物產情況,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做法和口味。從最初的環形、餅形,到如今的七圓的、七扁的;從最初用陳米製作,到如今的用新米、紅米等加工製作。一碗碗米粉體現的是湖南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三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張家界老黃三米粉的黃老師傅已經74歲高齡,家境較好,已在家安享晚年,店子交給了兩個兒子在打理。當工作人員上門做工作,他聽說是參加「米粉大擂臺」,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老師傅的性格非常執拗,所選用的原材料,他都要親自把關;比賽用的煨碼,他都要親自掌勺。整整四天時間,他都一直守在檔口上,為的就是給食客奉上一碗最正宗的老黃三米粉。到了第3天中午,從張家界帶過來的食材不夠了。工作人員勸他,從長沙購買食材也差不多。但老師傅就是不同意,他說「正宗老黃三米粉的秘訣,全在於選用放養的土豬五花肉作碼,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於是原本4天的檔期,最後只作了3天半。但黃老師傅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堅守,感動了一群張家界在長沙工作的90後。他們從小吃著黃老師傅的米粉長大,為了力挺黃老師傅,自發地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名就叫作「為了老黃三」。他們在群裡相約,每天到「老黃三」檔口前吃粉打卡,有的還說「二十多年沒見過黃老師傅了,見面一定要擁抱一下」。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群90年的小年青,因為一碗米粉而結下了深厚地隔代情緣,從中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的傳承與力量。

新化向東街牛肉粉,為了追求牛肉湯碼的原汁原味。在活動期間,每天晚上在新化把牛宰殺好後,半夜用車將新鮮食材運送到長沙,工作人員再連夜趕作碼子。祁陽少東家米粉,活動第一天就賣出了850碗,由於太過勞累,老闆蔣衛平尿結石的毛病犯了,為了不耽誤比賽,他在住院經過簡單的消炎止痛處理後,又回到了現場,堅持到了最後。

米粉擂臺賽比的當然是米粉的出品,但支撐米粉出品卻是對湖湘文化的理解與堅守。喝著湘江水、吃著洞庭米長大的湖南人,就像湖南的米粉一樣,柔中有韌勁,又如小火慢熬的高湯,耐得住歲月的苦難。都說湖南人的血管裡,流淌的是米粉湯和辣椒油,湖南人也是出了名的脾氣大、性子急,但在米粉的製作、熬湯與蓋碼上,卻十分意外的特別講究。在參加這次擂臺賽的 70多家企業中,無論是米粉店鋪還是小吃作坊,好多都是「夫妻檔」,擂臺賽期間,不僅要把當地的門店關了,每天還要起早貪黑、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為的僅僅是他人能吃上一碗地道的家鄉粉。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才成就了米粉擂臺賽的精彩紛呈、意味深長。

一碗粉,道的是情懷

小小一碗粉,散發著綿綿不盡的家國情懷。

九所賓館被譽為 「湖南釣魚臺」。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這位昨天的「王謝堂前燕」,就「飛入尋常百姓家」。有位媒體朋友說,湖南人的這個春天被「一碗粉」嗦爆,我不好評說這句話的「準確度」;但這一碗粉,讓「養在深閨」的九所賓館從此「家喻戶曉」,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讓「國賓館」來承辦「米粉大擂臺」,是緣於高人指點,是家毫書記親自為全省接待系統出的一道「命題作文」。

小小切入口,卻有大文章。

面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壓力不斷加大,湖南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實現從應急性超常規防控向常態化防控轉變,全面推動復工復產,加快推進全省生產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復,是當前全省上下的頭等大事,也是家毫書記的最大牽掛。中小企業特別是餐飲行業的中小企業,不僅受疫情的影響大,而且就業人員多,還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政務接待賓館探索出一條復甦之路,從而提振廣大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的信心,進而促進市場回暖,是家毫書記的高明之處和匠心所在。

做好大文章,必有大嚴防。

「米粉大擂臺」活動開幕後,食客一天天見多,疫情防控壓力一天天增加。家毫書記又在百忙之中指示省委督查室,要每天派人到現場檢查督促防控措施的落實,並逐日上報情況。4月19日的下午,沒有事先通知、沒有人員陪同,家毫書記還專程到現場查看防控措施的落實情況。為確保家毫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4月18日的一大早,劍飛秘書長便戴著口罩一個人來到活動現場,與其他市民一樣,排隊取號、排隊量體溫、排隊查健康碼、排隊進餐廳、排隊取食物。全程體驗完後,又反覆告誡現場工作人員,還存在有哪些薄弱環節,必須要把防疫工作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做到位。

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是天,是家毫書記的情懷,是劍飛秘書長的示範。積極響應、擔當作為,是這次米粉大擂臺活動所有參與者集體交出的答卷。益陽汪尾斌麵館,是一家夫妻店。為參加這次比賽,老兩口和女兒一家三口都來了。店子受疫情衝擊影響很大,今年至今還沒有什麼收入,日子過得很有點艱難。問他為什麼還要積極申請參加這樣的活動,汪尾斌老師傅回答說,就是想藉助這個機會,把品牌影響搞起來,把經濟損失搶回來;政府這麼幫助我們,只要自己吃苦耐勞,困難一定會挺過去,店子的生意一定會慢慢好起來。老兩口每天都是3點多鐘起來準備食材,5點鐘從益陽出發,7點鐘趕到九所,晚上要10點才能返回到益陽。究竟有多辛苦,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大家感受到的,卻只是他們不知疲倦、開朗樂觀的笑聲。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米粉大擂臺活動的啟髮帶動下,長沙市的全省名優米粉一條街已完成了初步選址,建設方案正在抓緊謀劃;株洲市「娘家人請你來嗦粉」行動的籌備工作已準備完畢,即將全面鋪開;芙蓉華天、聖爵菲斯等酒店在活動期間,專門派人前來學習取經;省餐飲行業協會的全省各地創新湘菜展評將在5月初在蓉園賓館盛裝登場。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揮毫」如此,米粉產業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如今全省上下政通人和、東風強勁,正是搶抓發展機遇、實現化危為機的最好時候,只要團結一心、苦幹實幹,「愛嗦粉」的我們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加繁華的瀟湘之美!寫出更加驚豔的瀟湘之詩!

[責編:曹婕妤]

[來源:大湘菜報]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詩|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八至 唐 李治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首詩最為淺近,但說的道理至為深刻。以我們今天的看法,東西最遠,遠到東半球西半球;又是最近,東街和西街的距離,就是我和你的距離。這讓我想起來一首有名的現代詩: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 《婚姻故事》至近至遠東西,至親至疏夫妻
    懶惰是人的天性,我們往往只是希望對方改變來適應自己,如果他(她)們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我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卸下自己的責任, 說到底不過是「至近至遠東西,至親至疏夫妻」罷了……如果那個你為之付出精力去想要改變的人還在,那麼,從改變自己開始;如果那個人已經不在,也請從自己開始改變……
  • 詩詞故事|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夫妻關係最是無常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李冶《八至》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李冶的浪漫情懷坐在窗前,看太陽從東邊升起,又從西邊落下。孤寂的日子,你離我那麼的近,又那麼的遠。這就是一個女詩人的浪漫情懷。李冶,號季蘭,一個容貌俊美,天賦極高的唐朝女子,她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她的這首詩很有哲理性。因首字「至」字在詩中反覆出現八次,故名「八至」。
  • 農村俗語「至親至疏夫妻」是什麼意思,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有很多瑰寶都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流傳下來的俗語,很多都乍一聽只是有趣,但仔細一想就感覺很有道理,比如這句「至親至疏夫妻」。關於夫妻的俗語其實有很多,但是這句可以說是流傳的比較廣的,當夫妻雙方生氣吵架時,一方就會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 「至親至疏夫妻」當你迷失在婚姻關係中,詩人卻瀟灑的看透一切
    腦袋裡跳出一句詩"至親至疏夫妻",不得不說古時候的才女都比今天的男女看的透徹。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首李冶的《八至》,內容極其簡單卻又極其深刻。據說唐代流傳很廣,敦煌也有寫本。
  • 人生需要多大的智慧,才能讀懂這句冷門唐詩:「至親至疏夫妻」
    相比來講,「至親至疏夫妻」這句唐詩卻是赤裸裸挑明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那就是「至親至疏」。先說「至親」,那是一生的伴侶,而且兩個人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生活上,都是彼此最熟悉,最親近的人,任何其他關係都不可替代。
  •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唐代才女李冶經典詩詞10首
    1、《八至》唐代:李冶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至愛是一個人,至恨也是那個人,相濡以沫也好,相忘而過也罷,皆是各人宿命。2、《明月夜留別》唐代:李冶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 你真的明白「至親至疏夫妻」這句話的含義嗎?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自影視作品裡的甄嬛一訴衷腸之後,這句話便為人所熟知起來。意思是:最高也是最亮的是太陽和月亮,最親近也是最疏遠的是夫妻。一句淺顯的話折射出人生的無奈之感,尤其是夫妻關係,年少時的心動,成年時的戀愛,老年時的陪伴,至親者莫若夫妻。
  • 15首驚豔生命的小詩: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八至詩》唐·李冶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至愛是一個人,至恨也是那個人,相濡以沫也好,相忘而過也罷,皆是各人宿命。不是曾經滄海的人,決悟不出詩中的淡定黯然。詩的作者,一個受人非議的女道士,對於人間情事,自然也經歷過一番悲喜,不然不會寫出這樣通達透徹的句子。
  • 至親至疏夫妻 與劉長卿開玩笑的李季蘭是個女道士
    《中興間氣集》選錄了肅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曆末(779)20多年間作家作品,包括26個詩人的130多首作品。李季蘭能夠和錢起、韓翃、郎士元等人比肩而立,可見其詩名之盛。
  • 《李清照》——半生煙雨,半世桃花(其四)至親至疏是夫妻
    他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天涯盡頭,她卻未曾見他回眸。她孑然一身,衣衫單薄。任憑冷風吹亂髮絲,仍未移步,直至夕陽西下,月光滿庭......「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也許愛成一個人便會愛上一座城,青州對李清照來說大概如此吧。
  • 李冶說「至親至疏夫妻」,一個未婚的女道士,為何看得這麼透徹?
    一個春日午後,李季蘭趁觀主不在,悄悄流出道觀,在門外不遠的剡溪中划船戲水,放飛心情。正欲追逐不遠處的一群蘆鴨時,忽見溪邊站著一位時尚青年在愣愣地盯著自己,臉上不由泛起紅暈,這該如何是好呢?望著漸行漸遠的背影,抬頭看看天上的明月,李季蘭拭乾淚水,斷斷續續地高聲吟唱:「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三、昔去繁霜月,今來若霧時好一句「雲間水上到層城」。
  • 《如懿傳》:如懿斷髮 周迅霍建華實力演繹至親至疏夫妻
    如今真相到底為何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劇中乾隆和如懿從兩心相許走到相看兩厭甚至不惜斷髮絕情的設定,也讓觀眾慨嘆:相愛容易,相處不易,至親至疏夫妻!年少時期美好,青櫻和弘曆,一個嬌俏,一個俊朗,果真是一對璧人,就像他們彼此送給對方的畫兒一樣。那時候弘曆對青櫻的疼愛是真實的,給你最好的名分,給你最多的寵愛,所有好的都要給你。縱使你身份尷尬,有我護住你便可安心。
  • 唐代著名女詩人八至,全篇24字有8個字是一樣的,卻很有哲理
    她有一首詩《八至》把夫妻關係一語道破:"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還有一首《相思》,賦盡天下相思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八至》短短一首唐詩中24個字,當我們細讀這首唐詩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東西可以說又遠又近,清溪可以說有很深的也有很淺的。
  • 人,不要指望任何人,包括至親至愛至友也不行,你怎麼看
    我認為確實如此,因為不管是至親至愛至友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千萬不要指望你可以去依靠任何人一輩子,要學會獨立自主才行,靠自己最踏實。有句老話叫:靠山山倒,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會擔心害怕誰會拋棄自己,遇事時也能冷靜處理,因為你不依附任何一個人生存。
  •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桂林米粉填不飽一肚子鄉愁
    簡介:  【解說詞】旅居海外40多年,廣西桂林籍著名臺灣作家白先勇回到桂林一天三頓都是吃米粉,且每次都吃五兩,他說再多的桂林米粉也填不飽一肚子鄉愁。   【解說詞】5月22日至26日,白先勇應邀回到家鄉桂林,參加廣西師範大學主辦的「20世紀30年代的廣西建設」學術研討會。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 美瑛小鎮的景色,從遠至近慢慢地引入眼帘,漂亮極了
    美瑛小鎮的景色,從遠至近慢慢地引入眼帘,漂亮極了。輕鬆地遊玩了 美瑛 的一小塊,在另外一個方向還有有名的七星之樹,親子之樹等經典。戀戀不捨地還掉自行車,依依不捨地離開 美瑛 ,反正,我們肯定還會再來的,等到花開之時。
  • 肆式青春,一碗鄉愁,三鮮米粉,童年回憶
    鄉愁與三鮮米粉提到鄉愁,第一個想到的是余光中的一首關於鄉愁的小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 人,不能指望任何人,至親至愛至友也不行
    所以不要完全指望任何人,至親至愛的都不行。我們要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快樂的過好每一天。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