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主任熊劍勇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
今春四月,疫情見退,乍暖還寒。在「潛伏」了六十多天之後,在匆匆趕往復工復產的路上,湖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貫徹落實家毫書記提出的工作要求,在九所賓館搭起「擂臺」,召集湖南各地特色米粉前來同臺爭豔,成為了這個春天最亮麗的風景。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美味大展,是一場屬於湖南人的饕餮盛宴。48家米粉名店、124種特色米粉、123款風味小吃,十餘天時間裡,近10萬食客風雨無阻,寧願排上一個小時的隊,也要嗦一碗記憶中的米粉。
這是一次全省接待部門的「大考」,是一場對湖南接待人、餐飲人作風能力的集中檢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牽頭負責,各市州接待服務中心和九所賓館、蓉園賓館具體承辦,全省接待人齊心協力,邀請廣大餐飲人一道,克服種種困難,用一場「米粉大擂臺」,引導民眾的消費需求,提振民眾的消費信心,體現了走在前列的責任和擔當。
這是一次湖南人米粉情結和家國情懷的集體釋放。匯味、尋味、品味、回味、賞味,五個階段環環相扣。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200多萬,紅網線上H5總瀏覽量340餘萬,H5投票超過190萬,實現米粉、小吃銷售總額達100多萬元。亮眼的數據,匯集的笑臉,激蕩的是三湘四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行將曲終人散,但不論是粉店還是食客,對這碗粉的厚愛與熱情,一定還會彌新彌堅;靜心累定思累,這場米粉大擂臺活動留下的感動與感激,都將留存在我們各自的記憶中。
一碗粉,嗦的是鄉情
小小一碗粉,盛滿了濃濃的鄉愁鄉情。
記得還是在祁陽一中讀高中時,最讓我心心念念的,就是校門口的那碗粉。細細的圓粉,蓋上肉沫湯,香氣四溢,讓人聞之生津。但是那時家裡的條件不允許,八分錢一碗的粉,實在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當時學校實行八人一桌分餐吃飯。有時分餐的人給的菜不夠,只能咽下半碗飯。我便端著剩下的半碗飯,走到校門口。八分錢的粉是捨不得吃的,只能從兜裡掏出4分錢,請老闆舀一勺肉沫湯泡飯吃。那個味道至今無法忘記。那時候,心裡特別渴望,要是哪天能吃一整碗粉就好了。
後來,離開家鄉出去讀大學,接著又參加工作、成家立業。但每次回到祁陽,第一件事一定是嗦兩碗粉:一碗湯粉、一碗涼拌粉。仿佛是唯有用米粉填飽之後,方可一解思鄉之愁。這份熟悉的味道,記載著我們來時的地方, 連接著我們的文化臍帶,點擊著我們情感最脆弱的部位,你甚至很難說清楚味蕾上的記憶究竟是什麼,但是只要你吃上一口,就立即能找到鄉愁的解鎖密碼。
在米粉擂臺賽活動期間,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每天都有發生。4月16日中午,郴州棲鳳渡魚粉現場,一位80多歲的老人,一邊吃著米粉,一邊在流淚。工作人員看見後,趕快上前去問個究竟。老爺爺告訴他說,自己從小在棲鳳渡長大,已離開家鄉近50年,幾次都想回家吃碗正宗的棲鳳渡魚粉,但一直沒能如願,這次終於吃到了兒時的味道。這一碗魚粉,是自己一輩子的回憶。第二天,老人還帶了20多位親屬來到活動現場,其中一位還是從汕頭專程趕過來的。品嘗完米粉後,他告誡晚輩們,一個人不論身在何方身價如何,永遠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
正因為成長記憶中有太多的米粉痕跡,才讓湖南人的心裡裝滿了米粉情結。我在長沙工作幾十年,沒有「祁陽米粉」的日子,還是「忠實粉絲」。和家人、朋友聚會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粉館,加完班相邀同事吃宵夜也是去嗦粉,周末最放鬆的一件事還是按照同事的推薦,滿大街小巷去尋找一些網紅粉店過把癮。現在年紀大了、指標高了、身體開始報警了,便只好忍痛割愛。即使現在不能常常嗦粉,但我想想嗦粉的感覺、看看別人嗦粉,也解渴的不行,那久違的味道,總能平和心態、慰藉靈魂、安放鄉愁。
一碗粉,品的是文化
小小一碗粉,蘊含著獨特的湖湘文化。
米粉是湖南的特色食品,是湘菜文化的靈魂結晶,也是南北文化碰撞的產物。相傳移居南方的北方人,也有說是南徵的軍隊,到了湖南,因為思念家鄉的麵條,把南方常見的大米,做成北方麵條的形狀。長沙阿彌嶺漢墓出土的米粉作坊文物,見證了世界上最早的米粉的誕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此後千百年,不同地區的湖南人,均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質和物產情況,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做法和口味。從最初的環形、餅形,到如今的七圓的、七扁的;從最初用陳米製作,到如今的用新米、紅米等加工製作。一碗碗米粉體現的是湖南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三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張家界老黃三米粉的黃老師傅已經74歲高齡,家境較好,已在家安享晚年,店子交給了兩個兒子在打理。當工作人員上門做工作,他聽說是參加「米粉大擂臺」,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老師傅的性格非常執拗,所選用的原材料,他都要親自把關;比賽用的煨碼,他都要親自掌勺。整整四天時間,他都一直守在檔口上,為的就是給食客奉上一碗最正宗的老黃三米粉。到了第3天中午,從張家界帶過來的食材不夠了。工作人員勸他,從長沙購買食材也差不多。但老師傅就是不同意,他說「正宗老黃三米粉的秘訣,全在於選用放養的土豬五花肉作碼,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於是原本4天的檔期,最後只作了3天半。但黃老師傅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堅守,感動了一群張家界在長沙工作的90後。他們從小吃著黃老師傅的米粉長大,為了力挺黃老師傅,自發地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名就叫作「為了老黃三」。他們在群裡相約,每天到「老黃三」檔口前吃粉打卡,有的還說「二十多年沒見過黃老師傅了,見面一定要擁抱一下」。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群90年的小年青,因為一碗米粉而結下了深厚地隔代情緣,從中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的傳承與力量。
新化向東街牛肉粉,為了追求牛肉湯碼的原汁原味。在活動期間,每天晚上在新化把牛宰殺好後,半夜用車將新鮮食材運送到長沙,工作人員再連夜趕作碼子。祁陽少東家米粉,活動第一天就賣出了850碗,由於太過勞累,老闆蔣衛平尿結石的毛病犯了,為了不耽誤比賽,他在住院經過簡單的消炎止痛處理後,又回到了現場,堅持到了最後。
米粉擂臺賽比的當然是米粉的出品,但支撐米粉出品卻是對湖湘文化的理解與堅守。喝著湘江水、吃著洞庭米長大的湖南人,就像湖南的米粉一樣,柔中有韌勁,又如小火慢熬的高湯,耐得住歲月的苦難。都說湖南人的血管裡,流淌的是米粉湯和辣椒油,湖南人也是出了名的脾氣大、性子急,但在米粉的製作、熬湯與蓋碼上,卻十分意外的特別講究。在參加這次擂臺賽的 70多家企業中,無論是米粉店鋪還是小吃作坊,好多都是「夫妻檔」,擂臺賽期間,不僅要把當地的門店關了,每天還要起早貪黑、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為的僅僅是他人能吃上一碗地道的家鄉粉。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才成就了米粉擂臺賽的精彩紛呈、意味深長。
一碗粉,道的是情懷
小小一碗粉,散發著綿綿不盡的家國情懷。
九所賓館被譽為 「湖南釣魚臺」。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這位昨天的「王謝堂前燕」,就「飛入尋常百姓家」。有位媒體朋友說,湖南人的這個春天被「一碗粉」嗦爆,我不好評說這句話的「準確度」;但這一碗粉,讓「養在深閨」的九所賓館從此「家喻戶曉」,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讓「國賓館」來承辦「米粉大擂臺」,是緣於高人指點,是家毫書記親自為全省接待系統出的一道「命題作文」。
小小切入口,卻有大文章。
面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壓力不斷加大,湖南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實現從應急性超常規防控向常態化防控轉變,全面推動復工復產,加快推進全省生產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復,是當前全省上下的頭等大事,也是家毫書記的最大牽掛。中小企業特別是餐飲行業的中小企業,不僅受疫情的影響大,而且就業人員多,還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政務接待賓館探索出一條復甦之路,從而提振廣大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的信心,進而促進市場回暖,是家毫書記的高明之處和匠心所在。
做好大文章,必有大嚴防。
「米粉大擂臺」活動開幕後,食客一天天見多,疫情防控壓力一天天增加。家毫書記又在百忙之中指示省委督查室,要每天派人到現場檢查督促防控措施的落實,並逐日上報情況。4月19日的下午,沒有事先通知、沒有人員陪同,家毫書記還專程到現場查看防控措施的落實情況。為確保家毫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4月18日的一大早,劍飛秘書長便戴著口罩一個人來到活動現場,與其他市民一樣,排隊取號、排隊量體溫、排隊查健康碼、排隊進餐廳、排隊取食物。全程體驗完後,又反覆告誡現場工作人員,還存在有哪些薄弱環節,必須要把防疫工作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做到位。
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是天,是家毫書記的情懷,是劍飛秘書長的示範。積極響應、擔當作為,是這次米粉大擂臺活動所有參與者集體交出的答卷。益陽汪尾斌麵館,是一家夫妻店。為參加這次比賽,老兩口和女兒一家三口都來了。店子受疫情衝擊影響很大,今年至今還沒有什麼收入,日子過得很有點艱難。問他為什麼還要積極申請參加這樣的活動,汪尾斌老師傅回答說,就是想藉助這個機會,把品牌影響搞起來,把經濟損失搶回來;政府這麼幫助我們,只要自己吃苦耐勞,困難一定會挺過去,店子的生意一定會慢慢好起來。老兩口每天都是3點多鐘起來準備食材,5點鐘從益陽出發,7點鐘趕到九所,晚上要10點才能返回到益陽。究竟有多辛苦,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大家感受到的,卻只是他們不知疲倦、開朗樂觀的笑聲。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米粉大擂臺活動的啟髮帶動下,長沙市的全省名優米粉一條街已完成了初步選址,建設方案正在抓緊謀劃;株洲市「娘家人請你來嗦粉」行動的籌備工作已準備完畢,即將全面鋪開;芙蓉華天、聖爵菲斯等酒店在活動期間,專門派人前來學習取經;省餐飲行業協會的全省各地創新湘菜展評將在5月初在蓉園賓館盛裝登場。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揮毫」如此,米粉產業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如今全省上下政通人和、東風強勁,正是搶抓發展機遇、實現化危為機的最好時候,只要團結一心、苦幹實幹,「愛嗦粉」的我們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加繁華的瀟湘之美!寫出更加驚豔的瀟湘之詩!
[責編:曹婕妤]
[來源:大湘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