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天子重威儀,順帶著那些王公大臣等自然也要威嚴風光加身。除了那些星羅棋布的莊嚴儀仗,最重要的就是「鳴鑼開道」,達到百姓人員迴避的作用,以便使官員順利出行。現代社會,對於出行的禮儀,世界各國都重在了「迎接」和「慶祝」,一般在重大節日慶典和迎接政府首腦都會鳴炮21響,以示敬意。那麼,這種規格的禮儀為何要鳴炮21響?古代皇帝王公大臣又鳴鑼幾棒呢?……

在古代,因為鑼的敲打工具是「棒」,所以響鑼的數量以棒來論;明清兩代官階主要是道、府、州、縣,與此相對應的鳴鑼規定就是:督撫級別,打十三棒鑼,意為「文武百官官員軍民人等齊迴避」;知府級別,要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迴避」;司馬州牧道府出行鳴鑼,打九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迴避」;縣令級別,打7棒鑼,意為「軍民人等齊迴避」。而對於皇帝出行的禮儀,就不是我們認為的「官越大,打的棒數越多」,皇帝出行時,一般是打三棒鑼,但這個三棒鑼不是三下就完,而是「三棒」為一組間隔一會再打,要持續很多組的。

我們再說現在國際上通行禮儀的「皇家禮炮21響」,通過這個名字就很容易讓人能想到,這個禮儀傳統是從英國開始的。在英國「大不列顛」時期,英國殖民地遍布全球,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那個時候皇家海軍的巡航,經過殖民地國家港口時,就要求當地鳴炮致意。以前最大的戰艦隻裝有大炮21門,全部鳴放,而英國皇家海軍只是別國鳴三炮,回敬一炮;到了帝國沒落後,也同樣鳴炮21響作為回應。久而久之,這一慣例在國際間通行了,成為了大慶典和迎賓儀式上必備的禮遇儀式。與我國古代相似的是,對於國賓級別的大小,也有了19響、17響、15響等規格了。

說說為什麼在1949年開國大典時候鳴炮28響的特殊原因:據說開國大典使用54門大炮,共鳴炮28響,選擇這樣的數字,54門大炮代表第一屆政協有45個政治單位和9個方面特約代表組成;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國的28年艱苦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