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程勇剛】
自5月29日入梅以來,新安江流域已經連續遭遇八輪集中降雨過程,新安江水庫(也就是著名的千島湖,農夫山泉的水源地)的水位持續上漲。截止7月7日水庫開閘洩洪前,水庫水位達到107.24米,超過汛限水位0.74米。7月8日上午,水庫水位達到歷史最高位108.43米,高出警戒水位近2米。
為了緩解浙江、安徽兩省的防汛壓力,消減下遊因降雨導致的洪峰,新安江水庫在時隔9年之後再次開閘洩洪。7月7日,開3孔洩洪,後因水位持續快速上漲,當日又兩次各增開2孔,達7孔洩洪。7月8日9時起,新安江水庫建成以來首次正式9孔全開洩洪。此後,水庫水位開始回落,7月14日中午12點,新安江水庫水位回落到106.35米,下降到警戒水位106.5米以下,水庫洩洪結束。
新安江水庫洩洪後,下洩的洪水對下遊建德、蘭溪、桐廬、富陽、杭州等地,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最近網上流傳的一組建德市主城區洩洪前後的對比圖就引起了相當的熱議。不少人對水庫的運行調度產生了疑問,甚至有人開始質疑新安江水庫的建設意義。下面筆者來簡單談一談新安江水庫。
建德市主城區洩洪前
建德市主城區洩洪後
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
新安江水利水電工程是我國第一座自己勘測、設計、施工和自製設備的大型水電站項目。該江段位於錢塘江水系幹流的上遊,發源於安徽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向東進入浙江省西部,經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匯合後成為錢塘江幹流桐江段、富春江段,再向東北流入錢塘江。作為錢塘江正源,新安江幹流長373公裡,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裡。
1956年6月,作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新安江水電站得到國務院批准建設。50年代中葉,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新政權剛剛建立、社會百廢待興的形勢下,電力供應是國家發展的一大瓶頸。當時,整個華東地區的電力裝機容量僅有不到80萬千瓦。當時最大的電廠是上海的楊樹浦發電廠,1949年裝機容量僅為19.85萬千瓦。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上海、南京、杭州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用電日趨緊張。整個浙江省,只有杭州、寧波及一部分稍為「發達」的縣市,夜晚才有昏暗的燈光閃動,其他地方只能被稱作電力的荒野。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大型水電工程的建設對整個華東地區乃至整個國家都有著重要意義。
事實上,興建新安江水庫的最早構想產生於1936年,但當時的「國民政府」腐朽無能,一直未能將其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之後,新安江水庫工程才有條件正式上馬開工建設。對這麼一個兼具防洪防旱功能、可以解決下遊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供水供電、輻射周邊蘇浙皖的宏偉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都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可以說新安江水利水電工程是一個由毛主席親自決策、周總理親自關心指導的工程。毛主席曾對新安江工程的設計草案做出批示:「新安江上要建大型水力發電站,我支持。……(工程)不能僅想浙江,要為上海、江蘇、安徽作貢獻。那將是對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工業一個大推進。」
1957年4月,新安江水電站在建德市嶺後的新安江幹流上開始動工建設。1959年9月水庫建成開始蓄水。建成後的攔河大壩最大壩高105米,壩頂全長465米,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在河床部位的壩體上設置了9孔開敞式溢洪道。通過大壩的攔截,大壩以上形成了地跨淳安縣和建德市的新安江水庫,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千島湖風景區。水庫控制的流域面積約為10442平方公裡。水庫水面面積約為580平方公裡,相當於國內最大水庫丹江口大水庫的二分之一。水庫平均水深34米,總庫容216.2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02.66億立方米。在正常高水位海拔108米時,庫容為178.4億立方米,相當於丹江口水庫庫容的三分之二,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