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4月7日訊:據中新網消息,國際化正在成為中國企業一個新的競爭重點,聯想、TCL、華為、中興、用友、金蝶等中國企業大舉進軍國際市場,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成為近期國內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幾乎與此同期,諾基亞、索尼、松下、伊萊克斯、三星、西門子、阿爾卡特等跨國巨頭也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對中國市場的攻勢。
國內企業「追逐」國際化
在經過5年努力成為國產手機企業第一陣營之後,TCL移動又開始重點布局海外戰略。3月28日,在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的慶典上,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萬明堅宣布:今年TCL移動的核心戰略是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向鑄就一個世界級的移動通信企業邁進。他甚至提出會加快收購國外品牌和加快海外上市的進程。3月30日,TCL集團稱:公司TCL移動業務整合併在香港上市的工作正在進行中,從長期來看,則有利於TCL移動做大做強。
據悉,TCL移動已確定了下個五年規劃,其中「躋身國際一流移動通信企業」是重點,萬明堅也強調「未來5年是國際化的關鍵時期。」他直言,TCL手機將利用中國製造成本的規模優勢反過來整合國外品牌,另外,「我們不排除相關行業垂直整合的可能,也就是說,TCL有可能收購與手機相關的企業,例如晶片廠商」。據透露,TCL計劃今年海外銷售手機100萬部,這個具體數量是去年TCL手機海外銷量的10倍。萬明堅表示,國際化是TCL移動當前面臨的最大機遇與挑戰,國際化的進展如何將直接影響到TCL移動進軍世界級移動通信巨頭的步伐。萬明堅稱,今後TCL的海外市場擴張路線圖是,以中國內地為中心到港澳,再到東南亞、遠東、中東,最後向南美、非洲地區及歐美擴張。長遠來說,TCL手機國際化的目標是海外銷售和國內銷售的業務比例達到1比1,「那時候我們才是一個真正國際化成功的著名企業」。TCL集團總裁李東生也表示:「只有建立一個國際化的業務結構、建立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持續發展。」他預測,未來10年將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10年。
而近期國際化聲音最強大的無疑是國內IT企業的龍頭老大聯想。3月26日上午,國際奧委會與聯想集團正式籤約,聯想成為加入國際奧委會「TOP計劃」的第一個中國企業。而成為國際奧委會的全球合作夥伴,意味著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所有的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計算技術設備等都將由聯想獨家提供。而且,聯想還將獲得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奧林匹克智慧財產權的一整套權益回報。早在2000年,聯想就提出了「服務的聯想、高科技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的戰略目標。去年,聯想斥巨資完成英文標識的更名。今年年初,聯想公布了最新的組織結構,成立獨立的海外業務事業群。據悉,最近聯想已派出幾路人馬開赴歐洲,協助都靈奧組委工作,共同研究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對於這家雄心勃勃的企業來說,已經走出了借奧運光環出徵海外的第一步。
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也正奮力在國際電信市場上跑馬圈地,以低成本優勢獲得豐厚的利潤。中興通訊在2月份拿到了價值500萬美元的伊拉克戰後重建合約。2月15日開始運營的全球最新的3G移動通訊網絡是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而其設備供應商就是華為。去年華為的國際市場銷售額激增90%至10.5億美元,佔銷售額總額的27%。華為副總裁胡彥平預計,兩年內海外市場銷售額佔公司銷售總額的比例會增至35%。中興通訊去年國際市場銷售額也同樣激增90%達6億美元,預計今年將增至10億美元,到2006年增至25億美元。
此外,中國軟體業的兩大巨頭、也是兩個老對手金蝶和用友也先後敲響了國際化戰鼓。日前,金蝶在香港宣布成立亞太業務總部,正式進軍全球市場,期望在2010年躋身全球十大軟體公司之列。相隔沒幾天,用友也高調發布了國際化戰略,要在2010年「進入全球管理軟體廠商第一梯隊,成為世界級軟體企業」,甚至鎖定2006年要成為「亞洲最大的管理軟體公司」。
國外巨頭緊打中國牌
在聯想、TCL、春蘭、海爾、用友、金蝶、科健等中國著名企業通過產品出口、全球製造、海外設廠、兼併重組等形式打開國際市場時,幾乎所有一流跨國公司也發起了對中國市場的總攻。一個月以來,摩託羅拉、諾基亞、索尼、松下、伊萊克斯、三星、LG等跨國巨頭都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對中國市場的攻勢。
中國區換帥成為去年和今年很多跨國巨頭在中國不約而同的舉動。4月1日,何慶源就任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他將率領諾基亞中國地區管理團隊,負責諾基亞中國的投資和企業戰略方針的制定,促進諾基亞與中國更加廣泛的合作,並進一步加強諾基亞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何慶源將繼續擔任諾基亞網絡全球高級副總裁的職務,負責諾基亞網絡在中國地區的業務。3月4日,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公司媒體見面會上,狄加接替楊安卓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總裁的位置,並提出了新目標——「中國第一,阿爾卡特第一」。在狄加看來,「5年內,中國在3G領域的投入將達到一萬億元人民幣,每個網絡將投入近1000億元人民幣,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會比以前更加關注中國3G市場。」狄加還透露,針對華為和中興兩個老對手正在強力拼打國際市場,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也不會放棄海外市場,在今年將會重點加大海外開拓,並將會對其上海的生產廠進行調整,以改變原有的單一產品線。分析人士認為,跨國巨頭紛紛調整組織架構,旨在強攻中國市場。
諾基亞和摩託羅拉先後提升中國區地位後,一向謹慎的西門子也重新調整自己的全球架構。2月底,西門子移動進行大規模重組,大中華區將獨立出來,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將設立新的大中華區,直接向全球總公司負責,大中華區的總部仍設在上海。3月開始,三星中國投資公司設立投資管理公司下的分公司制,在北京、上海、廣州設有3家分公司。此舉除了優化公司的資源外,更重要的是藉此進一步加快本土化發展的步伐,讓三星與中國融為一體。此前的1月16日,三星宣布,將關閉一家在英國的工廠,並把一家西班牙廠的生產移轉至斯洛伐克和中國。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認為,「中國是關係到集團生存的戰略市場。」松下電器2月10日表示,公司已於1月12日在中國大連投資28萬美元組建了一軟體公司,該軟體公司將主要為中國和全球市場開發計算機軟體。而此前不久,松下移動通信與UT斯達康宣布在杭州合資共建宇通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布下了其3G戰略的重要一子。
跨國公司集體降價攻勢也十分引人注目,他們正在利用價格武器製造一輪衝擊波。戴爾的低價策略已經讓國內企業感到了較大壓力,而IBM、惠普等國際巨頭近年來紛紛舉起價格利器更讓中國企業感到了「競爭的殘酷」。面對跨國公司的降價攻勢,在不少中國企業認為這是一次戰略「陰謀」,是對本土企業的戰略擠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飛利浦市場營銷學捐贈教席教授柏唯良就認為,通過降價,公司阻擋了新的進入者,搶到了市場份額。幾年之後,當客戶對品牌變得更加忠誠,對價格就有些不敏感時,公司就可以將價格恢復到合理的水平:價格高到使得投資有合理的回報,低到能將新的競爭者趕出市場,「這對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來說是遭到了腹背夾擊。」
關鍵是搶佔兩個市場
面對國際巨頭在中國本土發起的新一輪攻勢,腹背受敵的中國企業無疑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既能成功搶佔國際市場又能在國內市場一路凱歌,是每一個走國際化的中國企業共同面對的難題。
沒有掌握晶片等核心技術,一直是國產手機企業國際化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萬明堅指出,國產手機企業和國際巨頭最大的差距就在於企業研發能力的低下和對品牌馭駕能力的不足。不突破研發這塊「短板」就談不上國際化。TCL移動是國內同行中最為重視研發的企業之一,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有好幾個億。為了打造一支千人研發團隊,TCL移動最近又吸納了220餘名研發精英;在業界影響力日盛的TCL「博士軍團」也正忙著「擴軍」,吸引通信界頂尖人才加盟。萬明堅宣布,TCL移動今年還將拿出幾億元用於延聘高級人才,全力打造TCL移動研發的頂尖團隊。目前,TCL已掌握了彩屏機的散件級開發能力和智慧型手機的自主研發能力,是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的第一家國產手機廠商,「今年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在國內市場上我們也會在高端手機市場向國外巨頭髮起猛烈攻勢。」
金蝶、用友在SAP、Oracle等跨國對手面前合唱了一曲昂揚的「國際歌」。與強者搏鬥是勇敢者的夢想,「最好的老師其實就是SAP這樣的競爭對手」,兩大中國軟體高層並不忌言學習對手的長處。他們坦言,中國軟體國際化要跨過很多門檻,其中首先就是慎防「後院起火」。用友、金蝶都聲稱在國內市場穩居「領導廠商」,但這個後院並非鐵板一塊,不僅雙方爭得你死我活,SAP、Oracle等國際廠商也虎視眈眈。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走出去」發展成為跨國公司是無數中國企業的夢想。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甘冒風險走國際化步伐,是難能可貴的。但要成為一個真正世界性的跨國公司,國內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意識到前進路上的艱難並積極面對和克服應該成為更多企業的共識。(經濟參考報 朱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