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7年,劉知遠趁契丹北逃之際,輕而易舉收復中原,建立後漢王朝,史稱後漢高祖。
但後漢統治集團除郭威之外,全是一些殘暴亡命之徒,劉知遠的用人不當,給後漢滅亡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五代(梁唐晉漢周)開國君主中,劉知遠的綜合能力最差。
開國君主的生平事跡在《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所以很容易進行比較。
後梁太祖朱溫自身能力最優,白手起家,參加黃巢起義,僅用三年時間就從小隊長升任大齊政權東南面行營招討使,29歲就成為手握重兵的一方梟雄。
其次是後周太祖郭威,出身貧寒,僅憑自身本事,18歲就被招入潞州節度使李繼韜親兵衛隊吃香喝辣,20出頭就被後唐莊宗李存勖看中,任命為從馬直(後唐特種部隊)軍吏。後升為侍衛親軍軍吏、侍衛親軍都虞候,此時郭威還不滿30歲,就已經做到了朝廷禁軍高級軍官。
後唐莊宗李存勖與後晉高祖石敬瑭因本身起點就很高,一個有好父親,一個有好嶽父,但他們本身也戰績過硬,能力不容小覷。
劉知遠就與上述四位不同,劉知遠少年時期就加入李嗣源軍擔任軍卒,但直到38歲時才被石敬瑭賞識提拔為牙門都校,他花了二十多年才混成軍中低級軍官。
後因自己的上司石敬瑭稱帝,劉知遠才得以水漲船高升任一方節度使,本身也沒有什麼過硬的戰績,所以一直被排擠在後晉統治集團核心層外。
這就導致優秀的人才自然不會押注在劉知遠的身上,劉知遠在用人上選擇餘地較小。
在後漢王朝,蘇逢吉可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知遠與蘇逢吉這對君臣的親密無間與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之交」相比也不遑多讓。
劉知遠任職軍卒二十多年享受底層悽苦,造就了他孤傲冷僻的的性格,一朝得勢,其官威比常人大得多,令人不敢接近。
史載劉知遠主政太原時,河東節度府其他幕僚都不敢接近劉知遠,以致於府衙內公文案牘都堆積成山,只有蘇逢吉來的時候,才能將這些送遞至劉知遠處。
而且蘇逢吉善於揣摩人心,每次進言總是能合劉知遠的意,劉知遠也因此對蘇逢吉刮目相看,提拔他為節度府判官。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逢吉深得劉知遠的喜愛,以致於在劉知遠的書閣中往往只有蘇逢吉一位臣屬在辦公。
後漢建立,蘇逢吉直接升任當朝宰相,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史載:「是時,制度草創,朝廷大事皆出逢吉,逢吉以為己任。」
由此可見,蘇逢吉是後漢統治集團毋庸置疑的核心人物。
俗話說的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可惜蘇逢吉帶的卻是壞頭。
蘇逢吉本為文官,但卻是五代十國知名的酷吏。
劉知遠生辰,讓宰相蘇逢吉將重罪判輕,輕罪釋放,是謂「靜獄」,圖個吉利,大赦天下。
而蘇逢吉嗜殺成性,他公然違反劉知遠的命令,到獄中查閱囚犯,不分輕重全部殺之,回來報導:「獄靜了」。
而且蘇逢吉不求學問,販賣官爵,有時敲詐了別人錢又不給別人辦事,自己制定的制度,自己帶頭違反,隨意處理,這讓後漢朝廷在天下士人的心中威信掃地。
後漢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有的做起盜賊,蘇逢吉親自草擬詔書下到各州縣,凡是參加盜賊者殺其全族及其鄰家。
兩年後,後漢大將郭威篡位自立,上來就處死蘇逢吉等一應酷吏,一改後漢殘酷的治理方式,迅速獲得了軍民支持,輕鬆地穩固了自己的帝位。
【我是羚羊飛渡,一個專注於五代十國的小眾歷史領域創作者。原創不易,小眾更不易,煩請多多支持,歡迎您的關注,感謝您的每一個點讚、轉發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