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唯願部隊不養豬專欄作者 |武夫
一頭母豬的生產,驚動了某團三位常委,接生前手把手教方法,接生後提指示要求。
看到這則消息,我腦補了現場畫面……
01
這是某官網編輯昨晚給我發來的「神作」,他希望我就此事談談看法。文章這樣寫道:
某團首長高度重視農副業生產工作,獲悉某部養殖母豬即將生產的情況後,政委和主任一行來到豬舍查看情況,並手把手教了方法……母豬生產後,副團長也來到豬舍查看情況,他指示……種養殖員表示,一定不負首長所託……
我能有什麼看法呢?我只想問問寫稿的同志懂不懂什麼叫高級黑,我只想問問被報導的首長會不會感到莫名尷尬。
首長手把手教母豬接生,到底尷尬了誰?
02
很多年前,有人告訴我,部隊新聞講究套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改,加幾句固定用語就齊活了。
他還說,網上有個新聞生成器,寫幾個關鍵詞進去就能出一篇新聞。
這些年,新聞生成器我沒見過,套路倒是看到了不少。這篇就是典型:
首長高度重視;
首長親自視察;
首長手把手教方法;
首長指示要求;
XX表示,一定不負首長所託……
首長真的手把手教種養殖員如何給母豬接生了?當然不排除首長入伍前是養豬能手的可能,但更大機率,這就是該同志套路的結果。
03
有人說啦,之所以用「手把手教方法」,只是為了突出領導對部隊農業生產的重視,不必當真。
但在我看來,這樣的「重視」,恰恰是少數人思想觀念還沒轉變過來的真實寫照。
沒錯,我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保留著農業生產,在物資貧乏的年代,這樣的艱苦樸素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的媒體也多次對部隊養豬進行過正面報導。
但,這樣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部隊發展,這些報導全都出自2015年之前!
這些年,我們不斷強調改革強軍、聚焦主業、練兵打仗,怎麼還有「首長手把手教母豬接生」這樣的文章?
事實上,自從2001年《總後勤部關於深化軍隊物資、工程、服務採購改革總體方案》出臺,軍隊物資採購改革早已在全軍啟動。除了沙漠邊疆或偏僻的海島,大多數單位早已告別了養豬、種菜的歷史。
04
在我記憶中,這些年軍報早就對此類事件進行過引導性報導:
某部挖掉菜地、拆掉豬圈、填平魚塘,新建射擊、搏擊、攀登、投彈等訓練場地。該部政委說:「部隊是用來打仗的,一切工作都要為戰鬥力建設服務。」
某部決定撤銷存在30年的「生產班」,官兵完成「歸建」,6名戰士扛著鋤頭回到連隊,單位首長說:「部隊的唯一任務就是準備打仗!」
面對爭議,解放軍報曾刊文:某團後勤系統走出「養豬種菜頭頭是道,組織訓練無從下手」,為聚焦主業發出了最強音!
我不知道發出「首長手把手教母豬生產」的同志有沒有看軍報,如果沒有的話,沒事多看看。
天天講「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上級重要指示精神」,真的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若干年前報導
05
時代不同啦,我們不能總拿過去的老思路來面對一切。
劉亞洲將軍曾撰文認為,觀念的改變才是最根本的改變。
這話說得一點沒錯,改革強軍,首先就得從觀念改起!
2010年《揚子晚報》曾對某地應徵女青年體檢現場作出過報導,報導中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
體檢現場,考官詢問女青年到部隊有沒有「吃苦」準備,考題有「到部隊後,如果被安排養豬、種菜,你願不願意」等等。讓考官欣慰的是,幾乎所有女生表示只要到軍營,願意服從部隊的一切安排。
女青年願意到部隊養豬,這是一種怎樣的崇高精神?
如果當初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肯定回答不願意。因為我來部隊是為了練兵打仗,要養豬我為啥不去養豬場?
我相信,現在不會再有考官問應徵青年願不願意去部隊養豬了;我也相信,今後我們也不會再看到「首長手把手教母豬接生」的新聞了。
06
官兵的精力是有限的,首長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這個世界沒有超人。
矛盾法要我們抓住主要矛盾,給母豬接生不是部隊的主要矛盾,首長們沒必要高度重視,更不需要手把手教方法。
艱苦地區的農業生產或許還會在一定時期長期存在,但這個長期存在,是不得不、是無奈、是偉大、是奉獻,而不是如今這般理所當然、貽笑大方。
最後,我只能說:
唯願部隊不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