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文化是指關於橋梁的文化。我國是橋文化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譽。橋不僅是解決通行問題,橋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深入人心。橋與人在情感上結下的不解情緣,鵲橋、廊橋、藍橋、奈何橋等作為文化符號,蘊藏著中華文化獨特的人文關懷,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或是激勵,或是警示,歷久彌新。
鵲橋,人們心目中最美麗的橋。她是牛郎與織女之間的橋,也是人們最期盼而珍貴的橋。每年7月7日,喜鵲會飛來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牛郎織女的傳說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穿越時空的橋,雖然很浪漫,但也並不容易。在宋代,就出現「七夕這天喜鵲因架橋勞累,致使羽毛紛紛脫落」的記載。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雖然屬於神話故事,但表達的是古代勞苦大眾的心聲,為男耕女織農耕社會生存的最佳狀態,無多奢求,只求衣食無憂,祈願家人長相守。因此,鵲橋成為人們溝通愛情和情人相會的象徵。七夕節在我國各地有乞巧節、女兒節、雙星節、情人節等多種叫法。
廊橋,在我國古代橋梁的分類上並無「廊橋」之說,它只是民間的俗稱。古代中國按照建築結構把橋梁分為梁橋、拱橋、索橋和浮橋四大類。而建在廊橋上的廊、屋、亭等統稱為橋屋,是橋梁的附屬建築,既有建在梁橋上的,也有建在拱橋上的,與橋梁本身的結構並無直接關係。橋屋的作用主要是裝飾美化、方便行人、保護橋梁等。但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人們休憩和情人約會交流的場所,漸漸地就成為情侶的天地小空間,廊橋就成為了人們聯繫感情的鵲橋,為橋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浪漫情懷。
藍橋出自於「尾生抱柱」一典,莊子在《莊子·盜蹠》中講這個故事非常簡短:「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就這麼簡單,但簡潔悽美的故事,流傳的時間長了,就傳成了傳奇。你想山裡的溝橋能有多寬,移幾步,到岸邊上等,也不至於被洪水淹死的。早幾分和晚幾分,又有什麼區別,那會兒也沒有手錶和手機,生活中時間秒的概念幾乎忽略!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守信大於生命,況且是為了愛情。這一美德與橋有關,為橋文化注入了愛情守信大於一切的美德。據《西安府志》記載,尾生抱柱的那座橋在陝西藍田縣的蘭峪水上,因此稱「藍橋」。
奈何橋,這座橋是人們不願意提及而又迴避不了的,其實也是虛擬的精神世界裡的橋。她是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必經的地點,傳說在奈何橋邊會有一位叫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她的神聖職責就是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孟婆湯又稱忘情水或忘憂散,功效特別神奇,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愛恨情仇,得失,都隨這碗孟婆湯而遺忘得乾乾淨淨。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恨之人,來生都形同陌路,相見不識,以便新生一切從頭開始。陽間的每個人在這裡都有自己的一隻碗,碗裡的孟婆湯,其實就是活著的人一生所流的淚。奈何橋不像鵲橋那麼美妙,鵲橋是進行時,奈何橋是斷頭臺,是警示,一切都要珍惜。這種關懷的可貴在於人生越早知道越好,臨時抱佛腳就真正的晚了。(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