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帝:漢光武帝劉秀

2020-12-04 媛媛聊天下事

光武帝(前6~公元57年),名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地在今湖北省棗陽縣南)人。出生時傳說有赤光照堂中,盡明如晝。9歲時他的父親去世,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年輕時的劉秀,高個頭,高鼻子,前額有點突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後漢書·光武帝紀》是這樣記載的:「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他從小喜歡務農,處事謹慎,講信用,性情溫和。他的哥哥劉績與劉秀的性格迥然不同,性情剛毅,不事家業,劉氏皇族的意識特強,對新莽政權極端不滿破產散財,交結雄俊人物,頗有取天下的野心。因此劉秀常被哥哥嘲笑,笑他胸無大志。新莽末期,連年災荒,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地皇三年(公元22)十月,劉績在春陵起兵,而劉秀和李通的從弟李鐵在宛城起兵。他的哥哥再也不敢小瞧他。

十一月,剛起兵的劉秀等人的軍隊就與官軍相遇,由於指揮不當,結果大敗。但由於起義軍很得人心,不久便發展到十餘萬人。於是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南陽一帶的豪傑都認為劉績最為合適。但新市、平林軍的將領們大都散漫放縱,害怕立劉績做皇帝後失去人身自由,便把懦弱的劉玄擁立為皇帝。劉玄登位後即封劉秀的哥哥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南陽一帶的情況引起了王莽震驚,他急忙調兵遣將,集結了43萬人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率領兵馬前往鎮壓。由於王邑、王尋過於輕敵,被劉秀率軍擊得潰不成軍。這次戰爭也成了王莽政權的喪鐘。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拿下長安和洛陽,王莽政權滅亡,劉玄定都洛陽。定都後,劉玄需要派一員親近大將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

劉秀領命去了河北。在河北,劉秀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自由施展。他還平反冤獄,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的官吏名稱,通過這些措施使得他很快鞏固了在河北的統治地位。劉玄發覺後,急忙讓使節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速速回京。但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絕回京,劉秀與劉玄從此分裂。由於這時爆發了赤眉起義,劉秀利用機會加大收編起義軍,壯大自己的力量,而劉玄這時也被起義軍擊敗。劉秀經過幾年的戰爭後使割據的局面得到了統一,並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登帝,史稱漢光武帝。光武帝即位後,在總結前朝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國。為了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他鑑於西漢末年「上威不行,下專國命」的教訓,於是「退功臣而進文吏」,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所以當時宗室諸王和外家親屬都比較遵奉法紀,無結黨營私之名。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雖置三公,事歸臺,由尚書典守機密,出納王命,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臺,最後總攬於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建武六年(公元6年),劉秀又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全國共並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十分之一這些措施強化了皇帝的權力,達到了「總攬權綱」的目的,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封建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與此同時,劉秀還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

如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並且罷郡國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試,一度廢除了更役制度。次年又令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遣散還鄉,發弛刑徒屯田邊境以代替徵調的戍卒等等。據史書記載,光武帝統治後期「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這多少反映了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建武二年至四年,劉秀又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規定民有被賣為奴婢而願意歸隨父母的聽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對於沒有釋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給予一定的人身保障,規定殺奴婢的不得減罪,炙傷奴婢的要依法治罪,又廢除了奴婢射傷人處死刑的法律。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對於廣大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建武初年,全國戶籍遺存的人口只有1/5,田野荒蕪,到建武五年情況已有所好轉,土地逐漸得到墾闢。光武帝末年,載於戶籍的人口已達到2100多萬。雖然光武帝統治時期,經濟上達到了「中興」,但是,他的政權是建立在世家豪族的基礎上的。所以在他即位之後,就宣稱要以「柔道」治天下。所謂的「柔道」,實則就是扶植和保護世家豪族的利益。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為了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贏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採取了不同的對策。

對於農民的反抗鬥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於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等十幾名郡守之後,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於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在洛陽南宮前殿去世,享年64歲。漢明帝劉莊漢明帝(公元27年~75年),名劉莊。幼名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東漢第二代皇帝。少年時師從經學大師桓榮學習,10歲時,就能背誦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由於較早地在劉秀身邊學習和觀察政務活動,增加了他的才幹。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下令檢查天下的墾田和戶口,並命令刺史、太守們逐一匯報。到匯報這一天12歲的劉陽站在劉秀身後,觀察上報官吏的神色。

而劉秀仔細檢查著文書,翻著翻著,在陳留縣的吏牘中發現了這樣一句話:「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劉秀莫名其妙,問下面的官吏們,大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站在劉秀身後的劉陽得到父親的準允,站出來說:「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級官吏都住在這裡;南陽是陛下的故鄉,陛下的親戚多居住於此。因此對這兩個地方的田畝數字,負責檢查的官員們當然不敢多問。」劉秀恍然大悟,驚嘆12歲的孩子有如此銳利的眼光,於是有了以劉陽為帝位繼承人的打算。但由於這時劉強是太子,劉秀在劉強沒有任何錯誤的情況下是不能廢除他的,所以劉秀左右為難。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的罪名,廢黜了郭皇后,另立陰麗華為皇后。皇太子劉強覺得母親被廢,大勢已去,不得已上書劉秀,請求讓位,出鎮藩國。

劉秀覺得時機成熟,於是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下詔封劉強為東海王,立東海王劉陽為太子,改名為莊。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正式即帝位,史稱明帝漢明帝劉莊崇尚儒學,他命令皇太子、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讀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校於南宮,聘任高明的經師傳道授業。明帝在「五經」之中又獨重孝經,倡導「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宮門、羽林的守衛士兵都要背誦孝經。對禮儀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視,他親自與東平王劉蒼討論,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儀式,按等級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車服制度。明帝還十分提倡尊師重道,明帝為太子時,曾跟埔士桓榮學過《尚書》即位以後仍尊桓榮以師禮。

明帝這樣做當然是出於師生之誼,然而更重要的是為天下樹立表率,向社會倡導一種尊師重道的風氣。在對付周邊遊牧民族的侵擾問題上,由於社會的安定和國力的恢復,明帝一改光武朝的守勢,採取積極進攻的戰略。永平八年(公元65年),北匈奴騎兵進攻河西諸郡,焚燒城邑,殺掠甚眾,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河西城門晝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脅迫西域小國隨同入寇。面對北匈奴勢力的猖狂侵擾,明帝派遣竇固和耿簫出屯涼州(東漢治隴縣,今甘肅清水縣北),作為北伐的準備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命令諸將率同南匈奴及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組成的騎兵部隊,出塞北徵,揭開了東漢政府同北匈奴戰爭的序幕。

這次出徵,竇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魯番城北)擊敗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類海(今巴裡刊湖),佔據了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為了鞏固軍事活動的成果,竇固命令假司馬班超和從事郭恂到西域諸國開展外交活動。班超和郭恂率領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國擊殺匈奴派往該國離間漢與鄯善國關係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聲明從今以後依附漢朝,永無二心,並且納子為質。班超隨著質子回到首都洛陽,明帝下詔提升他為軍司馬,命令其繼續經營西域。從此以後西域遂成中原統一帝國的一部分,得到長足的發展。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秋天,明帝開始染病,不久病逝於洛陽東宮前殿,享年48歲。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不可思議的劉秀——漢光武帝 劉秀
    《中國帝王奇聞趣事》不可思議的劉秀——漢光武帝 劉秀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西漢漢景帝後裔,東漢開國皇帝。新朝末年,一介布衣的劉秀趁勢起兵,最終於公元25年於河北稱帝,建立東漢。後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自新朝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割據局面。
  • 漢光武帝劉秀的千秋功績評價。
    漢光武帝劉秀雖史書對其評價極高,但他在歷史上知名度卻並不高。我們聽慣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卻不了解漢光武帝劉秀。此時劉秀的大哥劉縯也趁勢在舂陵起兵。在劉秀和大哥劉縯舉兵進程中,劉秀表現出了高度的組織能力和軍事天分。他們聯合綠林軍數次打敗王莽軍隊。並扶持宗室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一時天下奉其為正統。 但劉秀大哥劉縯因功高蓋主 ,最終被殺害。劉秀雖心中很痛恨,但只能表現出平靜,並上書列出自己和大哥的罪過。劉秀韜光養晦,最終被更始朝廷派去河北招撫其他割據政權。
  • 漢光武帝劉秀為何封蔣橫一家九侯
    在昆陽之戰立下首功的劉秀等來的不是加官進爵而是得到哥哥劉縯被更始帝所殺的噩耗。噩耗傳來,劉秀強忍悲憤,忍辱負重,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請罪,劉玄本因為劉縯不服皇威,以下犯上殺之,但是見劉秀戰功卓著卻如此謙恭,反而有些愧疚,便封劉秀為武信侯。
  • 為什麼漢光武帝劉秀,是人們最敬佩的一位帝王!
    這位光武帝有何豐功偉業呢?,是因為光武帝尊崇熱愛人民,所以天意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下面小微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下這位優秀的漢光武帝劉秀。也可以說漢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劉秀而漢光武帝的陵墓不同於其他興建自己陵墓的帝王,自己的陵墓是親自選址,帶著人到了北邙山和黃河之間的一塊空地,就下令葬於此地
  • 東漢王朝的締造者,漢光武帝劉秀墓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當地人稱「漢陵」,俗稱「劉秀墳」。始建於公元50年的漢光武帝陵,整體由神道、陵園、祠院三部分組成。【陵園特色】漢光武帝陵是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與其他地方帝王陵寢相比,尤其獨到的四大特色: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帝王選擇陵墓,均選擇背山面水、開闊通變的地形,象徵皇帝胸襟豁達、駕馭萬物之志,而漢光武帝陵則是「枕河蹬山」一反常態。
  • 縱論歷史漢光武帝劉秀與柏鄉研討會在柏鄉舉行
    長城網邢臺4月21日電(王革新 王英獻)昨天下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等國內著名史學家齊聚河北省柏鄉縣,縱論漢光武帝劉秀柏鄉登基史實,研討漢文化與柏鄉的歷史淵源。  研討會現場。王革新 攝  在第二屆中國漢牡丹文化節開幕之際,「漢光武帝劉秀與柏鄉學術研討會」在柏鄉隆重舉行。
  • 為什麼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以後沒有殺功臣?
    中國歷史上似乎有一個歷史定律就是開國皇帝都會大殺功臣,比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等,手下將領輔佐其打下天下以後,就開始將屠刀對準和自己一塊打天下的弟兄了,幾乎所有的功臣都難道一死,但是出奇的是有兩位開國皇帝卻從來沒有殺過功臣,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這兩位開國皇帝多得天下以後不殺功臣
  • 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最主要的一場戰役 昆陽大戰
    而在這些爭霸勢力當中,漢光武帝劉秀是最沒有實力當上皇帝統一天下的,但是隨著一場著名的戰役昆陽大戰決定了他能夠統一天下的基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在昆陽大戰之中,劉秀是根本沒有勝算的,他就有兩三萬兵力,但是他卻戰勝了王莽的50萬軍隊,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奇蹟。漢光武帝劉秀在昆陽大戰之中,一舉扭轉局勢,一戰成名。並且為後來統一天下中興漢朝奠定了基礎。
  • 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怎樣的皇帝,為什麼史書對其描述較少?
    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怎樣的皇帝,為什麼史書對其描述較少?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 劉秀也是東漢開國皇帝,面對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號稱「舂陵軍」。昆陽之戰,大敗王莽軍隊。
  • 漢光武帝劉秀,白手起家締造東漢王朝,親賜漢委奴國王金印!
    漢光武帝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28歲起兵,31歲稱帝,在位33年,享年61歲。漢光武帝劉秀,稱得上是中國最勇敢、最勵志的皇帝。之後劉秀的戰功不斷實力日益壯大,各路諸侯人馬紛紛投靠劉秀。就這樣劉秀漸漸的羽翼豐滿擁兵百萬,在眾將領的擁戴下,劉秀在河北宣布稱帝。為了繼承先祖遺願復興漢室,劉秀依然使用漢朝年號,建立東漢王朝,被人們尊稱為漢光武帝!
  • 漢光武帝——劉秀:一個被眾人稱為「位面之子」的男人
    1而在這些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堪稱是古代男版的「楊超越」,運氣好的令人髮指,也被一眾了解歷史的人稱為「位面之子」,相信說到這,有些讀者就已經知道這個人是誰了吧!沒錯,他就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 漢光武帝劉秀躬行節儉,勤勞不怠
    劉秀(前6年一57年),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劉秀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鑑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他帶頭躬行節儉。一是生活儉樸,他在位幾十年,從不恣意放縱自己,追求豪華奢侈。
  • 此劉秀 非彼劉秀|史話漢光武帝劉秀(1)
    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湖北棗陽吳店白水村人,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兄弟三人,排行老么。《資治通鑑˙漢紀三十》描述劉秀「秀隆準日角,性勤稼穡」,可見劉秀長得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辛勤耕耘。
  • 近乎完美的漢光武帝劉秀,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極低?
    所以劉秀雖然創造了東漢王朝,可現在一提漢朝先想到的是劉邦,漢武帝,所以劉秀生不逢時。歷史上,有好幾個皇帝,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一流的,但就是不怎麼出名,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等。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值得探究。下面來看看漢光武帝劉秀存在感低的原因:
  • 漢光武帝原陵之謎
    漢光武帝陵史稱「原陵」,又稱「漢陵」,俗稱「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園,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光武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湖北棗陽人,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少年時在宛地務農。王莽篡漢,劉秀隨兄長劉演組織宗族和鄉民號稱「舂陵軍」,加入綠林農民起義軍。
  •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為什麼埋葬漢光武帝劉秀的地方卻叫墳?
    劉秀墳本來就是現代當地人的一個俗稱而已,劉秀身後之地本名叫做「原陵」,依舊稱「陵」。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創者,其先祖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不過到劉秀這一輩已經基本變成布衣平民,王莽篡漢海內分崩,劉秀在棗陽起兵。
  • 漢光武帝劉秀在饒陽吃了一頓豆麥飯
    正定民間傳說,漢光武帝劉秀被王郎追擊,饑寒交迫之際,部將馮異在此進獻麥仁飯,後劉秀稱帝,百姓建亭紀念其事,取名「麥飯亭」。故事講得有鼻子有眼,明末的《正定縣誌》也有麥飯亭的記載,但歷史上劉秀吃麥飯的故事卻真不是發生在正定。 我們來看唐代官修地理資料《元和郡縣圖志》中引述《後漢書》的記載:蕪蔞亭,在(饒陽)縣東北四十五裡。
  • 歷史上漢光武帝劉秀到底是南陽人,還是襄陽人?
    之前河南南陽市和湖北襄陽是在爭諸葛亮,而現在他們又在爭漢光武帝劉秀。那麼,漢光武帝劉秀到底是哪裡人,是河南南陽人,還是湖北襄陽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歷史上漢光武帝劉秀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玄孫
  • 上天眷顧的男人——漢光武帝劉秀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上回跟大家聊了疑似歷史穿越者王莽,這一期不聊一聊有著位面之子的劉秀就太可惜了。所以這一期我們來聊一下東漢王朝的開創者,漢光武帝劉秀。劉秀自打娘胎裡落地,就充滿了傳奇色彩。相傳劉秀出生時,赤光滿屋。次年,劉秀父親種植景天的地方長出了小米,而且每棵都比一般小米長,劉秀的父親看到後為其取名為秀。父親早逝,年僅九歲的劉秀和兄妹們成為了孤兒,後被叔父所領養。西漢末年各地矛盾加劇,其兄劉縯率先起兵。劉秀小心謹慎,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起兵。劉秀宛城起義,這中間還發生了件有趣的事情,起義軍到柴界就遇到了王莽大軍,嚇得趕忙逃到濟陽宮。
  • 漢光武帝劉秀其實是個貨真價實的成語製造機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是一個頂尖學霸的存在,他曾在當時的名牌大學—太學就讀,長安太學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牛津哈佛,雖然因為經濟原因導致劉秀最後輟學,但是和他的老祖宗社會青年劉邦、半文盲朱元璋等等比起來,在學歷上足以藐視一眾帝王,有文化的劉秀當了皇帝後,用柔術治國,優待功臣,尊崇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