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西遊記》的,書中的神話故事不但讓小孩子著迷,就連上了年紀的人也津津樂道。可能是因為孫悟空的頑皮吧,擔心老年人看多了會變成老頑童,於是人們常說「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
我不知道吳承恩是否來過新疆,但書中的許多故事卻發生在這裡。從書中的情節發生順序看,基本素材是玄奘也就是唐僧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路上的經歷,而其中的很重要部分是新疆這段路程,只是作者把一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神話了。
玄奘曾把沿途的所見寫成了一本書,叫《大唐西域記》,是一本珍貴的歷史資料。從《大唐西域記》中可以發現,玄奘記錄了南疆兩條通往印度的路線。大體上說,南疆是指天山和崑崙山兩山之間的地域。這片地域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兩條山脈之間是塔裡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就在這裡。
塔克拉瑪幹沙漠,維語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叫它「死亡之海」,面積位於全國之首。以前,讀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一直認為「孤煙直」是靜寂的沙漠上牧人的炊煙,到了這裡才知道錯了。
塔克拉瑪幹風沙活動十分頻繁,南部每年的風沙天氣在一百天以上。詩人所描繪的「孤煙直」指的是狂暴的沙漠天氣。一道颶風襲來,捲起十幾米、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沙塵柱,直向蒼穹,旋轉升騰,東奔西突,狂暴不羈。遠遠望去,如煙柱,如霧柱,有時會同時出現幾個沙塵柱,這就是所謂的「孤煙直」,這種景觀幾乎隨時都可以看到。不過,詩人所描述的景象不是塔克拉瑪幹,而是甘肅的沙漠。
唐朝初年,在沿天山西去的路上,玄奘對龜茲也就是現在的庫車作了很多描述,說龜茲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六百餘裡」。對龜茲的音樂,玄奘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說「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沿崑崙山西去的線路上他記載了于闐也就是現在的和田,而且根據印度梵語還起了一個新名字「瞿薩旦那」。庫車與和田之間隔著長1000多公裡、寬400公裡多的沙漠,現在有了沙漠公路,交通方便了許多,但當時,不知玄奘克服了多少困難才走完的。
從溫宿往神木園的路上,有傳說中《西遊記》裡的「高老莊」和「流沙河」,可是這條河真正的名字並不叫流沙河,也不像書中描述的那樣水流湍急,深不見底,半邊的河床已經裸露,河水在兩岸的戈壁相夾之間緩緩地流淌。
在溫宿與伊犁昭蘇交界處,是天山第一高峰託木爾峰,《西遊記》裡的女兒國和盤絲洞故事據說就發生在這裡。唐僧經過這裡時曾遇到過泉山,而託木爾山下的確有泉水,位於北木扎特河谷的阿拉散。
在《西遊記》裡,除了像「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廣為流傳以外,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也是盡人皆知。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因山體呈紅色,古時叫「赤石山」,維吾爾語叫「克孜勒塔格」,是紅山的意思。
火焰山並沒有「八百裡火焰」,全長約98公裡,寬也不過9公裡。從天山的雪峰看下去,火焰山就是一個小山丘。但它熱浪逼人卻是真的,在烈日的照射下,山峰紅光閃閃,烈焰升騰。明朝人陳誠就曾在詩中說道:「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地理學家認為,火焰山之所以炎熱難忍,與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吐魯番盆地深處歐亞大陸中心,周圍都是高山阻隔,海風無法吹進,而火焰山就在這個「盆子」裡。山的周圍大部分是戈壁沙漠,降雨量極少,火焰山不斷吸收著太陽的熱量,可又不能散發出去,積熱過盛,自然也就「火勢騰騰」了。火焰山,讓吳承恩的豐富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火焰山東起鄯善縣,西至吐魯番的桃兒溝。在鄯善縣起始處也有一個流沙河,全名是蘭幹流沙河,不知是不是吳承恩在《西遊記》裡說的那個。如果真是的話,那沙和尚與鐵扇公主住的可是太近了,應該是鄰居。
玄奘西天取經快要到達目的地時,先到了「小西天」,這個「小西天」就是現在的和田。和田古時稱于闐,公元前80年,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首先傳到于闐,然後才是隔著浩瀚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北邊龜茲和高昌。因此,于闐是當時佛教傳播的中心。據史料記載,在佛教鼎盛時期,于闐的寺院比比皆是,有大僧伽藍也就是大寺院14所,僧人達數萬之多。即便是普通居民,也極好佛事,家家門前立有兩丈高的佛塔。難怪唐僧一到此地,便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