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安定,各地州府又往往好客,這就為幹謁、覽勝的文士們創造了便捷條件,形成了漫遊之風。
唐代文人喜歡隱逸、漫遊的風尚,反映到詩壇上,就產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歌。孟浩然長期隱居,且遍遊各地,又深受陶淵明的影響,文學造詣很高,就連李白、杜甫和王維都很敬仰他。
孟浩然的田園、隱逸詩並無廣闊深刻的內容,只是側重於襄陽村居時的高雅行徑和閒情逸緻,諸如高士的孤懷、隱居的幽寂、登臨的清興、靜夜的相思,等等。
他學習了陶淵明的創作經驗,重視清新而渾然一體的感受,其詩歌創作主要圍繞襄陽江村為主,但經過藝術概括,卻創造了幽雅、恬靜的意境,從而形成了清淡的藝術風格,也為唐代詩壇增添了別有韻致的奇葩。下面介紹孟浩然的一首詩,清新淡雅,仿佛一幅醉美的水墨畫。
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詩人40歲之前一直隱居山林,雖然有一次曾去京城謀求功業,但很快就失意而歸,此後孟浩然反而堅定了隱居生活的決心,再也不幻想仕途了。
張五是詩人的朋友,彼此可以交心,也在危難時刻相互幫助過。可是對方為了生計,後來外出未歸,詩人經常想起他。如今臨近佳節,詩人就更加感到孤寂,於是便寫詩懷念老友。
時值深秋,詩人登高望遠,前四句描寫秋日景象,表達內心的感受。作者緩緩地登上萬山峰嶺,四周空氣清新、白雲繚繞,仿佛處於仙境,詩人心中不禁升起一種超脫塵俗的喜悅。
他又試著登上更高的山峰,然後遙望遠方,忽然看見高飛的鴻雁逐漸遠去,心中又湧起淡淡的憂傷。從「隱者自怡悅」,轉變為「心隨雁飛滅」,雖然是因為情景的轉換,但更多的是因為詩人心中充滿萬千愁緒,所以才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
詩人看見大雁遠離,就會想到朋友至今未歸,於是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句。詩人觸景生情,感慨地說,「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愁緒每每因為薄暮而引發,興致往往由於清秋而招致。
詩人再俯瞰山下,「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他站在山頂,可以不時地看見回村的居民;他們有的悠悠地走過沙灘,有的依然坐在渡頭憩歇、休息,顯得那樣從容自若。
作者又向遠處放眼望去,「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天邊的樹看上去細如薺菜,黃昏中白色的沙洲清晰可見,卻好像一灣朦朧的月亮。
這四句詩千古流傳,更是膾炙人口。詩人想像豐富,用浪漫的詩句,展現出夢幻的景象,既顯示出鄉村的靜謐氣氛,又表現了山林中的秀麗景象。
最後詩人又一次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他好像在隔空遙問朋友,又像是自言自語,何時能載酒共飲,於重陽佳節對酌同醉?
縱覽孟浩然的這首五言古詩,描寫清秋薄暮景色和相思之情,藝術上很有別致之處。詩人先登高懷遠,看見飛雁而感孤寂、因薄暮而生愁情。然後轉而描寫鄉村中的景象,「若薺、如月」,描寫生動,刻畫具體,令人如臨其境。最後以設問結束,更引人入勝。
詩人善於捕捉生動的印象,把握輕微的情緒,並用水墨寫意畫法借景抒情。全詩用筆不嫌疏,水墨不嫌淡,可見非獨王維一人可以做到詩中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