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地名由來
遵義」一名始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取義《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時遵義縣治在今遵義市綏陽縣境內。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播州改土歸流時置遵義軍民府、遵義縣,復用「遵義」一名,府、縣治所皆在今遵義老城。「遵義」一名沿用至今。
遵義歷史
春秋時期,今遵義市管轄地域分屬鱉、鰼及巴、蜀、牂牁等方國,戰國時屬夜郎國。秦置鄨縣,屬巴郡。漢元光五年(前130)置犍為郡,治鄨縣,元鼎六年(前111)改隸牂牁郡。晉平夷郡領鄨縣地。隋於東境置明陽郡(今鳳岡);其西境屬牂州,隋煬帝時改牂州為牂柯郡,唐初廢。唐貞觀九年(635)以隋牂柯郡北部地置郎州(今遵義)。十三年將朗州更名播州。十六年於北境置珍州,治夜郎縣(今桐梓)。十七年又置溱州,為溱溪郡(今桐梓)。景龍二年(708)於播州設都督府,先天二年(713)廢。天寶初改播州為播川郡,改珍州為夜郎郡。乾元初復名播州和珍州,屬黔中道。元和二年(807)廢珍州、溱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復置珍州(今正安、道真)。大觀二年(1108)置播州、承州和遵義軍;三年置滋州,均隸夔州路。宣和三年(1121)滋、溱、承、播諸州及遵義軍皆廢。南宋開禧三年(1207)復置遵義軍,嘉定十一年(1218)廢。嘉熙三年(1239)置播州安撫司,治播川縣。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遵義軍民總管府。二十六年改播州為播南路。二十八年置播州軍民宣撫司,治今遵義市,隸四川行中書省。明洪武五年(1272)以宣撫司地置播州宣慰司,隸四川;改遵義軍民總管府為播州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廢播州宣慰司,置遵義軍民府,治遵義縣,轄真安州及遵義、桐梓、綏陽、仁懷4縣,隸四川布政司;以宣慰使司東南部地,置平越府,劃歸貴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雍正六年(1728)遵義府由四川劃歸貴州。1913年廢府、州、廳改置縣,屬黔中道。1935年設第五行政督察區,駐桐梓縣。1936年督察專員公署移駐遵義城。
1949年置遵義專區。1956年劃餘慶縣屬轄。1958年撤遵義、道真、鳳岡、餘慶4縣。息烽縣劃入。1961年復置4縣。1963年開陽縣劃入。1965年息烽、開陽2縣劃歸安順專區。1997年撤遵義地區設遵義市。
1998年,將赤水市、仁懷市交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由紅花崗區上海路以北城區和遵義縣北區部分鄉鎮,組成匯川區。2009年5月4日,由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蒲鎮和遵義縣新舟鎮組成新蒲新區。
2016年3月,撤銷遵義市遵義縣,設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並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2016年1月4日,遵義市成立南部新區。2019年7月1日起,仁懷市由省直管調整為由遵義市管理。
目前,遵義市轄3個市轄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7個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2個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赤水市、仁懷市)。
【來源:水藍劍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