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身兼貴族傲慢與小農意識,被劉邦牽著鼻子走

2020-09-05 博士洛陽鏟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身兼貴族傲慢與小農意識,被劉邦牽著鼻子走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身上不但有貴族的傲慢,也有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被劉邦一直牽著鼻子走,具體原因有四:

其一,剛自用。初時不畏強敵,以少勝多,但勢力增大,用人非親既故,生性多疑,與劉邦的招降納叛,懷柔離間形成鮮明對比。

其二,崇尚武功,缺少謀略。項羽過分迷信武力,殘忍好殺,忽略了正面對抗之外的其他手段,攻城略地,殘暴不仁,惹得天怒人怨。

其三,政治幼稚。輕信衝動,不辨真偽,鴻門宴、四面楚歌都有表現;坦誠豪爽,缺乏城府,不具備政治家能屈能伸的素質。

其四,氣量偏狹,暴躁易怒。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在戰爭中樹立絕對權威,不能有反對批評意見,盛怒下不能冷靜分析形勢,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1.剛自用是一把雙刃劍

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是一把雙刃劍,在反秦戰爭中勇武豪強,以少勝多,戰無不勝,打出了威風凜凜的戰神形象,號「西楚霸王」。這個「霸」字,足以涵蓋其剛愎自用,意思為諸侯之首。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失誤連連,部將被劉邦招降納叛,懷柔離間,這是由於其獨特的用人策略所決定,及偏愛使用親故,而生性多疑,不相信其他人。



項羽有濃厚的宗親意識,所以身邊人有很多親友環繞,大多居於要職,項羽對他們十分信任,這在外人看來是用人唯親,不辨忠奸。實際上被項羽信任的楚人和宗親,很多人成了內奸,鴻門宴上的項伯便是一位。項羽開始時身邊也有許多能臣良將,但因不是項羽宗親不被信任重視,導致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範增等人離他而去,甚至為劉邦所用,成為楚漢戰爭中的急先鋒。

因此,項羽任人唯親,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導致身邊既無能臣,又少良將,全憑一腔熱血和個人英勇,最後優勢喪失殆盡。


2.迷戀武功導致天怒人怨

項羽在反秦戰爭中因勇武冠絕,無人能敵,一路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形成了他過分崇尚武功,迷戀武力的性格。最終的結果是迷信武力,輕視學習,學劍、書法、兵書都半途而廢,在楚漢戰爭中只鬥勇不鬥智。戰爭中只是一味衝鋒,缺少謀略布局,一旦形勢不利,離奇低迷,便一敗塗地。



項羽迷戀武功導致其極其自信,也嚴重低估了對手的能力。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但卻給劉邦的偏軍機會,趁勢進入關中,攻破鹹陽,準備稱王。項羽聽到自己的勝利果實竟被他一直看不上的劉邦「摘了桃」,盛怒之下要旦夕之間滅掉劉邦嗎,可見在此時仍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以至於劉邦假模假式封鹹陽宮室,又赴鴻門宴請罪,項羽竟數次放掉殺敵的機會,最後劉邦做大。

迷戀武功導致殘忍好殺的性格,同時由於年幼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形成了極為殘暴的性格,坑殺秦國二十萬降卒,燒鹹陽宮殿,所到之處無不人頭滾滾,流血漂櫓,毀之一炬。弄的天怒人怨,人人自危,導致項羽失去民心。


3.小農意識不具備政治家素質

項羽政治上的幼稚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就是輕信衝動,不辨真偽。項羽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嚴重失衡,且很衝動,在進入關中之後,放棄天然屏障和良好的發展條件,非要將鹹陽財貨打包,將宮殿燒毀,把都城建在自己家鄉彭城,留下「富貴不返鄉,猶錦衣夜行」的小農絕句。

同時,項羽衝動的性格在鴻門宴前後展現淋漓盡致,鴻門宴之前,項羽對劉邦先破鹹陽之功咬牙切齒,欲殺之而後快,但鴻門宴上劉邦的稱臣舉動,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竟然錯失大好機會,放虎歸山,完全沒有大局和謀略意識。



同時,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垓下之戰劉邦略施小計,讓兵士「四面楚歌」迷惑項羽。作為一個身經大小七十餘戰的西楚霸王,竟然不能冷靜分析形勢,反而幼稚地泣別虞姬,喝悶酒,沒有任何排兵布陣。

其二,坦率豪爽,沒有城府,如果說年幼時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是豪情壯志,那麼作為成年統帥,坦率豪爽基本上不是立國之君主應有的性格。項羽的坦率跟劉邦的狡詐形成了鮮明對比,項羽一味剛直果敢,而劉邦能屈能伸,高下立判。


4.急躁易怒氣量偏狹被劉邦一直牽著鼻子走

在劉邦和項羽勢均力敵之時,劉邦仍然不是項羽的對手,但他掌握了項羽急躁易怒氣量偏狹的性格弱點,在楚漢戰爭中始終利用這種弱點牽制項羽。

縱覽楚漢戰爭中項羽暴跳如雷的時刻,其實都是劉邦刻意為之,讓這種憤怒的情緒撕裂項羽,使他不能思考。反觀劉邦的計策,都算不上高明,有時候甚至是過家家一樣的遊戲,但項羽就吃這一套。項羽一旦暴怒,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正好落入到劉邦的圈套中。

項羽遇到事情便暴怒,且聽不見反對和批評意見,一意孤行,稍不如意便殺人、坑人、烹煮人、燒人,不但暴虐,而且於事無補。如果遇到事情能夠冷靜分析,不被劉邦牽著鼻子走,也不會淪落到垓下之圍中自刎而死。


概而言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專門列出,實際上是承認項羽的王者地位,可以說在史學上公認項羽是秦朝之後興起的又一位天子,雖然建國只有五年,但天下大統的承接者,劉邦還是從項羽手裡繼承。

相關焦點

  •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落寞貴族地主的失敗和新興商人地主的勝利。
    提到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很多人都說非戰之過,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如果從軍事角度來看,項羽的四面楚歌源於軍事上的孤立無援,楚軍陷入了劉邦領導的諸侯聯軍的重圍之中,面對幾倍於自己的對手,面對軍事能力並不比自己差的韓信,除了失敗項羽已經別無選擇。
  • 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卻敗給區區泗水亭長,細說項羽失敗的原因
    這是項羽兵敗的重要原因。項羽出身貴族,又因為戰場建功,年紀輕輕就已經頗負盛名,多少讓信項羽有些自傲得意,基本上容不得別人對其指手畫腳。少年時期便有些目空一切,在其叔父項梁的管教之下才有所規束。到其踏上戰場之時,就基本上沒有繩索可以將之束縛,有些剛愎自用。譬如劉邦陣營中的大將韓信,本來是投靠項羽的,當時的韓信審視戰場形勢提出自己的作戰意見,但項羽卻沒有將其放在眼裡,導致錯失良將。
  • 草根出身的劉邦,憑什麼戰勝貴族項羽
    早前項羽身邊還是有一些能人異士的,比如後來把項羽逼到烏江的韓信,當時就是項羽集團的,當時韓信也給項羽出了許多謀略,可是太自信的項羽,根本看不上小小的韓信。他唯一信任的人範增,到最後卻中了劉邦的離間計,含淚而走。
  •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所向無敵,確在垓下之戰遭遇徹底失敗,造成這個結果的有三個原因,1:項羽政治能力欠缺,2:戰略上沒有好的規劃,3:剛愎自用,不能任用賢才。相比的,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在秦滅楚國的戰場上,和秦國名將王翦對陣,最後兵敗被殺,楚國也隨著項燕的失敗滅亡了,給項羽留下的是家仇國恨。
  • 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觀察與思考【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秦漢之際,項羽是一位大英雄,出身高貴,天生神力,屢次戰勝劉邦,但是最終卻身首異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實際上,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性格決定命運!
    那麼項羽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為什麼會在楚漢之爭中失敗呢?這些文人墨客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史記》去探究一下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少年時,作為楚國的貴族,在叔父項梁的安排下開始讀書,項梁讓項羽讀書,主要目的除了提升個人修養之外,在秦朝以法治國的政治背景下,還可以靠此獲取官職,因為要記住法律條文就得識字,但是項羽沒有堅持下去就放棄了。後來改做學劍,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在楚國做將軍,將門之後學劍可以說是必修課。
  • 你是怎麼看待項羽這個人物的,他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而我想說的是:項羽身上,其實有一種現代中國社會缺少的契約精神。項羽想稱王嗎?想啊,當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多少英豪為之傾倒。然最後,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劉邦?優柔寡斷?可笑!你見過為將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者優柔寡斷?「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史記—項羽本紀》。究其自身原因,或許因為那一份約定:先入鹹陽者,為王。
  • 項羽反秦PK劉邦失敗的真正原因,他想恢復周朝諸侯制
    而另外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劉邦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雖然由於其出身草根等原因,歷史上對其總是有一些不友好的意見,但是他的子孫卻把這個劉邦創造的朝代傳承了4百餘年。這些難道只是偶然和巧合嗎?這裡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秦始皇當年是如何取代周朝統一中國的。周朝的滅亡主要因素是諸侯亂像,也是制度的問題,當時實行的是世襲奴隸制,是非常講究出身的一個社會。
  • 項羽失敗是因為貴族精神嗎?
    對比來看 , 劉邦就是嘴騷興 ,喜歡往人帽子裡撒尿 , 但待遇上絕對沒差。也沒聽說誰出餿主意 ,就煮了。王陵的母親,老人家死後又被他煮了。原因是以死明志, 勸兒子別有二心。。項羽大怒, 嗯。。看曹操 ,最起碼沒出來這種缺德事,把徐庶他媽給煮了。
  • 鴻門宴前後項羽與劉邦的政治暗鬥,這才是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再來看曹無傷告密的內容,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這個是肯定的,是事實,不是誣告,況且劉邦也做了相應的安排,只是項羽太強大,攻破了函谷關,讓劉邦第一回合的較量失敗了。有,第一個證據就是項羽重名聲。項羽出身貴族,現在又是諸侯聯軍首領,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這是無可否定的事實,同時懷王之約是誰先入關中者為王,這也是無可否定的事實,現在楚懷王還活著,如果項羽殺了劉邦,那不是給天下人以把柄,項羽的名聲何在呢?
  • 鴻門宴前後項羽與劉邦的政治暗鬥,這才是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就是直接與所有的諸侯聯軍為敵,雖然劉邦有懷王之約的法理,但是這種封關阻兵的做法一定會引發諸侯聯軍的強烈反彈,從劉邦的一系列行為來看,劉邦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是通過約法三章,收買關中秦人民心,獲取支持;二是善待秦王子嬰,獲取秦朝舊貴族的支持;三是封堵函谷關,準備以軍事力量對抗諸侯聯軍;四是劉邦有懷王之約的法理,先進關中者為王,劉邦想造成既成事實,阻止項羽進關分封。
  • 項羽31歲戰死,劉邦47歲起兵,時間的閱歷才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那麼,項羽為何會失敗?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這是項羽的霸業之巔,也是走向失敗的起點。一個人在面臨重大問題的決策的時候,如何邁出、向哪個地方邁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走對了,一順百順,走錯了,徹底崩潰,就如同下象棋,在關鍵的時候走錯了一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當時的項羽權傾天下,但他並不滿足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地位。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從兩個人的比較來看,在能力方面,劉邦比項羽差得多。在楚漢爭奪霸權的四年裡,劉邦從未在對項羽的作戰中獲勝,都輸得相當委屈。在彭城的戰鬥中,項羽以3萬兵力對抗劉邦的50萬大軍,韓軍棄甲四處逃跑。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引言楚漢相爭是許多歷史愛好者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漢勝楚敗的原因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其實,歷史的當事人對這個問題也早已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項羽在垓下突圍戰中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上天要讓自己失敗,而不是自己有何過錯。
  • 霸王項羽,天下無雙,真相到底如何?
    項羽出身項羽雖不算家世顯赫,但也是貴族出身。其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楚國名將項燕,項氏屬於楚國的貴族家族。項羽從小就跟著項梁生活,有著比較優越的生活和教育條件。項羽天生神力,力大能舉鼎,而且才氣也超過常人,和眾多貴族子弟一樣,項羽也是當地一霸。
  • 是性格原因導致項羽的失敗嗎?非也,真正原因是這三點
    難以否認,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的失敗有其性格方面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卻絕對不應當上升到決定作用,因為項羽失敗的原因還存在著更本質的問題。他的悲劇命運,之所以讓人認為是由其性格導致的,就是因為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正是通過其性格表現出來的。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再者,身為楚國貴族項燕之孫的項羽,自出江東後,便在山東六國中始終保持很高的威望。然,一代眾望所歸的霸王,最終卻落得自刎烏江之結局。箇中緣故,難以數清,最為後人所認可的,便是項羽的剛愎自用。鴻門宴也一直被後人視為是項羽一個最大的政治錯誤,他一時放走劉邦,致使劉邦能夠積聚勢力,最終反滅項羽。那麼項羽又為何會改變初心而放過劉邦呢?他的英雄氣概是很重要的原因。項羽聽從範增召開鴻門宴的原因有二,其一,劉邦妄圖稱王關中;其二,劉邦有所謂的「天子氣」,命運不凡。
  • 楚霸王項羽是怎麼敗給泗水亭長劉邦的?草根和貴族之間的較量
    項羽作為一個集團的領導者,他既不能收買人心,也不能知人善任,他的部下走的走,散的散,就連自己尊稱為亞父的範增他都懷疑,那麼,最終等待他的只有不歸路。草根的代表者劉邦,就不服氣,你貴族項羽也沒比我劉邦多一個腦袋啊,也不是三頭六臂啊,你自封為大王,我偏不待在你底下當小王!再者就是有實力了,就有底氣了,不會心甘情願的拜服任何人麾下,爭奪戰,那就是你死我亡,我輸了,可以再來,你輸了必死,這就是劉邦、項羽的心態!劉邦接受失敗的勇氣比項羽強多了,能豁出去一切,只要成功,沒有什麼不可以失去的。
  • 為何張良和蕭何很厲害,劉邦卻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劉邦認為自己能夠獲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對了蕭何、張良和韓信。 劉邦認為自己能夠獲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對了蕭何、張良和韓信。此三人在當時被稱為「漢初三傑」。
  • 貴族出身的項羽為何輸給了流氓出身的劉邦?其實原因很簡單
    最近小編迷上了一首歌叫做霸王別姬,歌詞寫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在自殺之前,拜別自己的愛妾虞姬的故事,讓小編沉思許久,楚漢爭霸,最終的結局是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河畔,自刎封喉,而流氓出身的劉邦卻當上了皇帝,這一場大戰打了四年,也死傷無數,兩對人馬實力懸殊,那為什麼到最後卻是劉邦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