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身兼貴族傲慢與小農意識,被劉邦牽著鼻子走
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身上不但有貴族的傲慢,也有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被劉邦一直牽著鼻子走,具體原因有四:
其一,剛愎自用。初時不畏強敵,以少勝多,但勢力增大,用人非親既故,生性多疑,與劉邦的招降納叛,懷柔離間形成鮮明對比。
其二,崇尚武功,缺少謀略。項羽過分迷信武力,殘忍好殺,忽略了正面對抗之外的其他手段,攻城略地,殘暴不仁,惹得天怒人怨。
其三,政治幼稚。輕信衝動,不辨真偽,鴻門宴、四面楚歌都有表現;坦誠豪爽,缺乏城府,不具備政治家能屈能伸的素質。
其四,氣量偏狹,暴躁易怒。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在戰爭中樹立絕對權威,不能有反對批評意見,盛怒下不能冷靜分析形勢,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1.剛愎自用是一把雙刃劍
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是一把雙刃劍,在反秦戰爭中勇武豪強,以少勝多,戰無不勝,打出了威風凜凜的戰神形象,號「西楚霸王」。這個「霸」字,足以涵蓋其剛愎自用,意思為諸侯之首。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失誤連連,部將被劉邦招降納叛,懷柔離間,這是由於其獨特的用人策略所決定,及偏愛使用親故,而生性多疑,不相信其他人。
項羽有濃厚的宗親意識,所以身邊人有很多親友環繞,大多居於要職,項羽對他們十分信任,這在外人看來是用人唯親,不辨忠奸。實際上被項羽信任的楚人和宗親,很多人成了內奸,鴻門宴上的項伯便是一位。項羽開始時身邊也有許多能臣良將,但因不是項羽宗親不被信任重視,導致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範增等人離他而去,甚至為劉邦所用,成為楚漢戰爭中的急先鋒。
因此,項羽任人唯親,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導致身邊既無能臣,又少良將,全憑一腔熱血和個人英勇,最後優勢喪失殆盡。
2.迷戀武功導致天怒人怨
項羽在反秦戰爭中因勇武冠絕,無人能敵,一路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形成了他過分崇尚武功,迷戀武力的性格。最終的結果是迷信武力,輕視學習,學劍、書法、兵書都半途而廢,在楚漢戰爭中只鬥勇不鬥智。戰爭中只是一味衝鋒,缺少謀略布局,一旦形勢不利,離奇低迷,便一敗塗地。
項羽迷戀武功導致其極其自信,也嚴重低估了對手的能力。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但卻給劉邦的偏軍機會,趁勢進入關中,攻破鹹陽,準備稱王。項羽聽到自己的勝利果實竟被他一直看不上的劉邦「摘了桃」,盛怒之下要旦夕之間滅掉劉邦嗎,可見在此時仍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以至於劉邦假模假式封鹹陽宮室,又赴鴻門宴請罪,項羽竟數次放掉殺敵的機會,最後劉邦做大。
迷戀武功導致殘忍好殺的性格,同時由於年幼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形成了極為殘暴的性格,坑殺秦國二十萬降卒,燒鹹陽宮殿,所到之處無不人頭滾滾,流血漂櫓,毀之一炬。弄的天怒人怨,人人自危,導致項羽失去民心。
3.小農意識不具備政治家素質
項羽政治上的幼稚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就是輕信衝動,不辨真偽。項羽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嚴重失衡,且很衝動,在進入關中之後,放棄天然屏障和良好的發展條件,非要將鹹陽財貨打包,將宮殿燒毀,把都城建在自己家鄉彭城,留下「富貴不返鄉,猶錦衣夜行」的小農絕句。
同時,項羽衝動的性格在鴻門宴前後展現淋漓盡致,鴻門宴之前,項羽對劉邦先破鹹陽之功咬牙切齒,欲殺之而後快,但鴻門宴上劉邦的稱臣舉動,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竟然錯失大好機會,放虎歸山,完全沒有大局和謀略意識。
同時,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垓下之戰劉邦略施小計,讓兵士「四面楚歌」迷惑項羽。作為一個身經大小七十餘戰的西楚霸王,竟然不能冷靜分析形勢,反而幼稚地泣別虞姬,喝悶酒,沒有任何排兵布陣。
其二,坦率豪爽,沒有城府,如果說年幼時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是豪情壯志,那麼作為成年統帥,坦率豪爽基本上不是立國之君主應有的性格。項羽的坦率跟劉邦的狡詐形成了鮮明對比,項羽一味剛直果敢,而劉邦能屈能伸,高下立判。
4.急躁易怒氣量偏狹被劉邦一直牽著鼻子走
在劉邦和項羽勢均力敵之時,劉邦仍然不是項羽的對手,但他掌握了項羽急躁易怒氣量偏狹的性格弱點,在楚漢戰爭中始終利用這種弱點牽制項羽。
縱覽楚漢戰爭中項羽暴跳如雷的時刻,其實都是劉邦刻意為之,讓這種憤怒的情緒撕裂項羽,使他不能思考。反觀劉邦的計策,都算不上高明,有時候甚至是過家家一樣的遊戲,但項羽就吃這一套。項羽一旦暴怒,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正好落入到劉邦的圈套中。
項羽遇到事情便暴怒,且聽不見反對和批評意見,一意孤行,稍不如意便殺人、坑人、烹煮人、燒人,不但暴虐,而且於事無補。如果遇到事情能夠冷靜分析,不被劉邦牽著鼻子走,也不會淪落到垓下之圍中自刎而死。
概而言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專門列出,實際上是承認項羽的王者地位,可以說在史學上公認項羽是秦朝之後興起的又一位天子,雖然建國只有五年,但天下大統的承接者,劉邦還是從項羽手裡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