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天宮二號繞地球1天 相當於傳回30部高清電影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別了,天宮二號)

數讀天宮二號。視覺中國供圖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內部構造。視覺中國供圖

多年以後,當人們再次回憶起與天宮二號的最後道別,可能還會從這個看似並不起眼的動作講起。

7月16日17時16分,38歲的工程師金山端坐在北京航天城的一把轉椅上,微微抬起右手食指按下滑鼠左鍵,一條「斷電」指令就此發出,經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送到距離地球400公裡之外的太空。在那裡,天宮二號「肚子」裡10餘件載荷、設備接到指令,陸續熄滅工作指示燈,靜待歸途。

3天後,也就是7月19日的晚上,人們迎來了天宮二號「回家」的消息。這個被稱作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空間實驗室,再一次穿過大氣層,感受地球溫度,回到了久違的人類家園。

從這天起,坐落於北京航天城鄧莊南路9號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有效載荷運控大廳監控大屏上的「天宮二號飛行圈數」,將定格在「16209圈」——這是天宮二號圍繞地球飛行的最終圈數。

位於大屏中間的「天宮二號器上時」,則更為精確:1036天22小時——這是天宮二號整個生命周期,也記錄著金山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天宮二號任務團隊千餘天來的相伴,「陪了近3年的天宮二號,終於要說再見了!」

當30歲的青春「撞上」大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對金山及其團隊來說,7月16日,就稱得上天宮二號空間應用任務使命結束的日子。這之後的3天,儘管這個重達8.6噸的「大傢伙」還在太空遨遊,但已不再進行任何實驗或產生任何數據。

它只是繞著地球一圈又一圈,做著「降軌運動」,直到最後一天降到70公裡的高度,然後徑直「衝」向大氣層。這期間,金山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天宮二號的歸來。

3年前,當29歲的李軒博士畢業,來到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擔任工程師時,也經歷了一場等待。只不過,他那時所要等待的,是天宮二號的出發。

2016年9月15日,恰逢中秋佳節,一個對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剛剛參加工作的李軒,卻沒有任何加班的不適,他有的只是「激動」「興奮」。這一晚,天宮二號發射升空。

他一早就來到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運控大廳,觀看從前方傳回的實時畫面。隨著一聲巨響,火焰從塔架兩側噴出,長徵火箭「馱」著天宮二號騰空而起!事後,中青報旗下來點科學公眾號以《今晚,你比月亮還要亮》為題報導了那一晚的情景。

1036天的太空之旅就此拉開帷幕。1個月後,天宮二號等到來自祖國的親人,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如約而至;7個月後,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向太空和天宮二號完成了我國首次「太空加油」……

但從天宮二號升空那一刻起,來自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天宮二號任務團隊,就已無暇期待這些。

「天宮二號『肚子』裡那麼多高精尖科學實驗載荷設備,上天之後還能不能用,用得怎麼樣?」這才是北京航天城那棟負責空間應用系統的大樓最關心的事。

金山及其所在的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就是這棟大樓裡一個不可或缺的「大腦」。過去3年,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團隊,時刻盯著幾百公裡外太空的天宮二號,尤其是它攜帶入軌的科學實驗儀器、設備和裝置。

也因此,他們被稱作中國太空實驗大管家。金山具體所在的運管組,更是其中的一線衝鋒隊,需要365天在現場值守,節假日也不例外。

天宮二號在天上待了3年,金山就有3個春節在這裡值守。臨近春節,這個老家河南的漢子,就把老人都接到北京來,陪自己的妻子過節,自己則一頭扎到有效載荷運控中心的長期管理室裡,去陪天宮二號。

去年除夕,他在中心大院的空地上點了一串鞭炮,手機拍下的視頻傳到部門工作群,成了同事眼裡「那一年最浪漫的事」。

1000多天過去,直到最後一天,天宮二號也未曾出現過重大故障。

而金山,卻從35歲變成了38歲,他說,當下最想要的「就是休息」。李軒則從29歲變成了32歲,「從20多歲,到30多歲,儘管只過了3年,卻一下子成長了不少。」

繞地球一天相當於傳回30部高清電影

對於天宮二號,人們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火箭發射、交會對接、太空加油,以及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的入駐,等等。但當這些任務一一完成,留在太空之中的天宮二號還做什麼?

做實驗和試驗。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的說法,1000多天過去,天宮二號一共在太空完成了14項物理學前沿科學、空間科學實驗、空間應用與技術試驗,是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歷次任務中開展應用項目最多、最繁忙的一次任務——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的大名不虛。

走進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就仿若走進一個大型的電子遊戲廳,運控團隊遠程操作天宮二號裡的科學實驗或試驗,則就像在太空運營一盤巨大的電子遊戲。

金山用了3個「像」來形容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像人類的「大腦」一樣,去合理調配各個科學實驗的時間安排,確保任務合理;其次要像人類的「眼睛」一樣,密切監視實驗裝置的健康狀況,以及實驗的進展情況,確保載荷安全;第三個就是像人類的「胳膊」一樣,遠程控制太空實驗,確保實驗效率確保載荷安全。

而這些實驗或試驗最直觀的結果,就是數據——足足有58TB的數據。

「這個數量究竟是什麼概念?」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工程信息中心主任李盛陽不止一次地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他所帶領的工程信息團隊,正是天宮二號海量數據的收集者、守護者和推廣者。

如果換算為人們熟悉的高清電影,天宮二號在軌1000多天,就相當於一共傳回了3萬部2G大小的高清電影,平均每天傳回30部,最多的時候,是50部。如果和天宮一號的數據量做個類比,後者所產生的對地觀測數據存儲量僅僅是數千部高清電影。

可別小看這些數據,這些來自幾百公裡外太空、數以億萬計的「0」「1」「0」「1」電子信號,穿過大氣層來到工程信息中心的計算機上,就成了科學家最為珍視的「寶貝」。

天宮二號任務團隊中的不少成員,至今都清晰地記得這個時間:2016年9月22日18時41分,這是天宮二號科學應用載荷正式開機的時刻。

那一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有效載荷運控大廳、運控長期管理機房以及工程信息中心機房,迎來了眾多來訪者:屋子裡擠滿了穿「藍大褂」的人,這些或頭髮花白,或戴著高度眼鏡,或抱著實驗報表而來的人,正是天宮二號科學應用載荷所對應的科學家。

他們都在等待一個結果。

此時,距離天宮二號發射升空已有一周時間。天宮二號所搭載的10餘件科學儀器設備開機後,究竟是否工作,能否向地球正常傳輸實驗結果等等,這些,都要靠傳回來的第一批數據「說話」。

包括金山在內的有效載荷運控團隊,包括李軒在內的工程信息團隊,則都在現場嚴陣以待。

「第一軌的數據來了!」

李軒已記不清是誰喊出了這樣一句,隨後就是一陣嘈雜,四五個「腦袋」已擠在他的電腦屏幕前。有的把眼鏡往鼻梁上扶了扶,有的乾脆取下來,直接肉眼上陣,緊貼屏幕查看數據情況。

「既激動,又緊張!」李軒第一次見到屬於科學家的「集體興奮」。

後來,他才知道,這些科學家已經為此準備了七八年,從最初的載荷遴選「過五關斬六將」,到後來的火箭一飛沖天,每個節點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忐忑和等待中度過。

如今,隨著天宮二號回到地球,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冷原子鐘精度突破「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等科研成果陸續揭曉,來自太空的實驗或試驗數據也一一轉化為人類探索徵程上的一道又一道「豐碑」。

而這樣的「豐碑」,還有望繼續書寫下去。

7月19日這天過後,中國在太空歷時1000多天積累下來的海量數據,就將保存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一間「半個籃球場」大小的數據機房裡,並時刻準備著誕生下一座「豐碑」。

不能浪費天上的每一刻也不能鎖在柜子裡

「如果只是密封在計算機裡,或鎖在柜子裡,那將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說起這些實驗或試驗數據,李盛陽按捺不住激動,這些數據就是對「發展載人航天對普通百姓生活究竟有何意義」最直接的回答。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可用於資源環境遙感應用、大氣遙感應用、海洋與湖泊遙感應用、災害監測、農業監測、林業資源監測,等等。

於是,當天宮二號還在太空遨遊之時,李盛陽就派出了「推銷團隊」奔向全國各地,國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皆是他們的目的地,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屬於天宮二號,屬於載人航天工程的「數據力」。

李軒就是「推銷員」之一。2017年的一天,他來到西南地區一所985高校,還沒等他開口,這所高校的老師便問,「天宮上的數據,能有啥用?」

在後來10多次的「推銷」經歷中,這樣的問題成了家常便飯。

李軒也找到了一些得心應手的答案,比如那個有關天宮一號的經典案例——

珠江三角洲有企業偷偷排汙,排汙口「打」在水面之下,現有技術手段便很難發現這一問題。天宮一號卻可以,它身上攜帶的高光譜成像儀,能夠敏銳察覺1攝氏度以內的溫度變化。相關部門於是找上門來,通過天宮一號獲取的數據對該區域進行水溫的熱變化監測和分析,很快便捕捉到了「隱藏」起來的排汙口。

相比於天宮一號,天宮二號攜帶了更為高端的對地觀測實驗設備,將會收集海量的觀測數據,其「數據力」不言自明。

當李軒準備起身離開時,他一般還會被問到:「這些數據……收費嗎?」

的確,很少有人能理解免費的、公益的,而且還是有用的、大有可為的東西,竟然會被主動送上門來。

「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套用時下流行的話說,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李盛陽說,「國家花了那麼多錢,打造載人航天這樣一個技術先進、讓人自豪的大工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推廣這個數據!」

當天宮二號繞著地球轉了一圈又一圈,地球上包括李軒在內的3位85後,則拿著這一軌又一軌新鮮出爐的太空數據,奔向國內任何一個可能被敲開的應用大門。

截至目前,工程信息團隊已將15家部委、17家研究所、36家高校發展成他們的「公益客戶」,這些單位已使用天宮二號數據在海洋與海岸帶監測、湖泊監測、農作物分布提取、生態環境監測、土地利用和大氣環境探測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

「沒有考慮過值不值,說大點,是使命感,說小點,是成就感。」李軒告訴記者,看著那一個個來自太空的數據應用到各個領域,就仿佛自己也在這個領域做了些許的貢獻。

設想了無數種「告別」最後還是選擇了這種方式

金山曾設想過無數種方式,來和天宮二號「告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說起這些他突然楞了一下,「還是會傷感,畢竟,從這一天起,大屏幕上的時間就永遠定格在那裡了。」

在團隊工作群裡,30歲的工程師張健敲出一行字:強烈要求陪天二(指天宮二號,記者注)走完最後一場,安排一天值守!」

隨後,團隊成員紛紛接龍「+1」,爭著搶著要在最後一個月值班,「我們都願意陪天宮二號走完最後一程!」

團隊裡的年輕人開始商量著,在最後一天做點什麼。這些計算機應用、通信、自動化等專業出身的理工生,在天宮二號「謝幕」之際,琢磨著一個平時很少考慮的詞:儀式感。

「至少來一張合影!」張建說完,大家噗呲一笑,收到一句善意的譏諷,「能不能來點有創意的!」

30歲的工程師劉雲飛,則真的要和自己參與研發的空間實驗室地面數據處理與服務系統來一張合影。正是這臺設備,讓來自天宮二號的電子信號、實驗數據,轉化成科學家、政府官員能看明白的圖片或視頻。

他說:「這很有意義」。

事實上,在過去1000多天裡,這支平均年齡不過30來歲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團隊,曾不止一次地經歷過「生死離別」:2017年9月22日18時左右,天舟一號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及後續拓展試驗後,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只不過如今迎來的,是陪伴他們時日最久的天宮二號。

最後,金山向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申請了視頻直播信號,通過這條信號,他們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有效載荷運控大廳就能看到天宮二號「回家」的整個過程。

張建說自己舉雙手同意,「看看這個過程,可能就是最完美的『告別』!」他說,3年前,天宮二號發射時,團隊裡幾乎所有人就都在大廳裡看著它出發,如今,在同樣的地方,看著它回來,有始有終,這樣最好。

「天宮二號也『回來』了,我們能不能休息一陣?」團隊裡不知誰提了一句,金山很快答道:「休息?空間站還等著呢……」

按照他的說法,天宮一號的地面運控系統數據接收、處理速率是每秒鐘100兆,天宮二號的是每秒180兆,而未來空間站的處理需求將是秒1.1Gbps——五六倍的跨越,極大的技術挑戰。而這,只是空間應用系統支撐空間站建設的一小部分,十多個系統亟待研發搭建。

按照規劃,我國將於2020年也就是明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由此拉開屬於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大幕。而它停留太空的時間,將不再以「天」來計。

那將是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第1036個夜晚:別了,天宮二號
    這一晚,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他一早就來到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運控大廳,觀看從前方傳回的實時畫面。隨著一聲巨響,火焰從塔架兩側噴出,長徵火箭「馱」著天宮二號騰空而起!事後,中青報旗下來點科學公眾號以《今晚,你比月亮還要亮》為題報導了那一晚的情景。1036天的太空之旅就此拉開帷幕。
  • 遠望號船隊勝利返航 年度航程相當於繞地球5圈
    遠望號船航行在大洋上。魏龍攝  央廣網南京1月17日消息(魏龍)17日下午,圓滿完成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等5次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6號船順利停靠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這標誌著遠望號船隊2016年度航天測控任務圓滿收官,新年度任務喜迎「開門紅」。  一聲令下,遠望人駛向深藍義無反顧。
  •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後 兩航天員將在天空駐留30天
    原標題:兩航天員將在天空駐留30天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後 將進行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武平強調,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最接近未來我國空間站軌道要求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目前我國空間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將乘載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後,計劃在天空二號駐留30天,加上獨立飛行的3天,總飛行時間從神舟十號的15天增加到33天,將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 月船二號傳回月球高清照片!專家:比NASA清晰,遺憾登月失敗!
    月船二號傳回月球高清照片!專家:比NASA清晰,遺憾登月失敗!在今年9月初的時候,印度成功發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想要一舉拿下世界第四登月強國的稱號,但夢想和現實終究有差距,月船二號著陸器維克拉姆在距離月球2.1公裡位置和地面失去聯繫,最終墜毀在月球南極,至今下落不明,不過雖然登月失敗,但月船二號成功進入月球軌道正常運行,為此印度這項月球之旅還算成功,而且在10月初的時候,印度空間組織對外正式公布軌道器拍攝月球高清照片
  • 旅行者1號有多厲害?傳回的一張高清照片,顛覆人類認知!
    旅行者1號有多厲害?傳回的一張高清照片,顛覆人類認知!自從人類進入太空後,才知道宇宙是多麼廣闊。人類就宛如微不足道的螞蟻,在地球上轉瞬即逝,沒有留下任何印記。在1977年的時候,旅行者1號在距離地球64億公裡外,帶回了一張極其珍貴的照片,正是這樣的照片,讓人類對地球又有了全新的認知,它之所以能夠受到重視,主要是人類將所有的希望全部分寄托在旅行者1號上,不得不說旅行者1號極為珍惜,它給人類傳回很多重要的證據,讓人類對外太空有了一種全新的了解。旅行者1號有多厲害?傳回的一張高清照片,顛覆人類認知!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
    「天宮二號」採取受控方式離軌,這是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後,我國第二次實施太空飛行器受控離軌。  「天宮二號」超期服役1年多,可謂功勳卓著。其受控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天宮二號」之後,我國全面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 距地球1.5億公裡外,傳回一張太陽高清圖,原來這才是真面目!
    距地球1.5億公裡外,傳回一張太陽高清圖,原來這才是真面目!太陽系中存在八大行星,這八大行星無時無刻圍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可謂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重要性無需質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太陽活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 天上三年,「天宮二號」都幹了啥?
    二是接受了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訪問,考核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圓滿突破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它還成功進行了自主繞飛、快速交會對接等技術試驗。三是開展了大規模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以及在軌維修和空間站技術驗證等試驗。
  • 天宮二號最早20日發射 兩名航天員將"遨遊太空"30天
    9日上午天宮二號已垂直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昨日,天宮二號發射任務迎來首次全區合練,這也是此前進行的全系統合練之後的一次更重要的演練。  7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運抵酒泉,開展發射場區的總裝和測試工作。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9月11日,天宮二號任務進行了持續3個半小時的全系統發射演練。
  • 再見,天宮二號!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實拍進入...
    《獨家視頻天宮二號再入大氣層瞬間》視頻來源:央視新聞一起回顧天宮二號的傳奇之旅!↓↓↓2016年9月15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中新社發孫浩攝2016年9月15日搭載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設計在軌壽命2年的天宮二號截至今天已在軌飛行超過1000天在「超期服役」的300多天裡
  • "天宮"是座什麼"宮"?關於天宮二號的9個問答
    新華社記者九問天宮二號新華社記者白國龍、王聰、李國利中秋之夜,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飛天」的消息振奮人心。「天宮二號」究竟是座什麼「宮」?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星際之途上有何作用?新華社記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訪有關專家,帶您一起遨遊「天宮」。一問:天宮二號長啥樣?
  • 觀點| 從天宮二號受控離軌看向未來中國空間站
    而這圓滿結局的最後一筆,正是天宮二號再入大氣層劇烈燃燒、最終落入茫茫大海的那道絢爛流光……以地球為背景的天宮神舟組合體圖像精心設計的主動「退休」天宮二號於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相對於天宮一號作為神舟飛船的目標飛行器、主攻空間交會對接等基礎技術的定位,天宮二號作為空間實驗室的作用發揮得更為突出。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謝謝你為我們指明去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兩人在空間站經常收看新聞聯播的直播,這背後其實凸顯著我國全球中繼衛星系統「天鏈一號」的強大支撐。要知道,目前能實現全球覆蓋的只有美國和中國。長期的載人航天任務有一個重大需求:貨運補給和在軌燃料補加。相當於既要給「司機」們送飯送水清理環境,又要給「汽車」加油保養。完成這個任務的,就是2017年4月20日發射並於兩天後與天宮二號順利對接的天舟一號。
  • 【中國科學報】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
    以地球為背景的天宮神舟組合體圖像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供圖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
  • "神十一"10月載人上天宮 天宮二號9月發射
         記者從23日下午舉行的慶祝首個中國航天日座談會上獲悉,今年9月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0月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今年6月,我國將發射長徵七號火箭,考核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方案的正確性、功能和性能;9月,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10月,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承載2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後,進行為期30天的駐留試驗;2017年上半年,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後,進行推進劑補加等關鍵技術驗證,並開展搭載載荷應用試驗。
  • 太空勞模,歡迎回家,中國正式通知聯合國:天宮二號預計墜落地點
    據海外網報導,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發布消息稱,天宮二號將於7月19日返回地球,正式宣布「退休」。據了解,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等,目的是為了打造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 追憶天宮一號:烈焰飛虹升漠北 探海巡天驚宇宙
    1公裡、400米、100米,亮點逐漸變大,神舟八號追趕的腳步越來越近,身影越來越清晰。  30米,神舟八號的攝像頭,已經清晰地展示出天宮一號「張開的紅唇」。  1時02分,神舟八號的對接機構緩緩推出,向天宮一號張開了雙臂。  1時28分,神舟八號對接環觸到天宮一號。我們的「牛郎」「織女」,穿越迢迢天路,終於來到了「鵲橋」。
  • 天宮二號已回家,少量殘骸墜落南太平洋
    遨遊太空近3年的天宮二號19日晚在預定時間內返回地球,少量殘骸墜落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用極其壯烈的方式為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畫上圓滿句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北京時間7月19日21時06分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 楊利偉:「天宮二號」2016年前後發射
    楊利偉在發布會上透露,中國空間站工程穩步推進,海南發射場已具備發射條件,2016年前後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我國空間站建造時間表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至今已於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成功對接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及與之對接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關於空間站  進入研製關鍵階段
  • 運轉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天宮二號裡這個「時鐘」可了不得
    天宇來風每周四1天宮二號內冷原子鐘實現預定目標精度達到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內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日前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在軌近兩年期間,冷原子鐘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7.2乘以10的負16次方的超高精度(即精度達到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