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莫言是寫作的天才

2020-12-10 騰訊網

[摘要]我覺得莫言想像力非常強大,說故事的能力也很厲害,就是天才。我一定寫不出莫言那種講故事方式的小說,那麼動聽的小說。

【編者按】7月16日,第25屆香港書展在香港會展中心拉開大幕。今年的香港書展將「年度作家」榮譽授予本土作家董啟章。相對於劉以鬯、西西、也斯、陳冠中等前幾屆的年度作家,董啟章顯得年輕,但是他產量卻不低,作品高達二十幾部,且部部精雕細刻,構思巧妙。

由此,他被梁文道讚許為「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王德威稱之為「香港有了另類奇觀」。

但遺憾的是,儘管多產,內地讀者對其卻知之甚少,直到2010年他的《體育時期》、《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才在內地出版。好在這兩部書算得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之作,內地讀者得以管中窺豹,得見董啟章創作的大致狀況。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他如何評價書展?對內地作家又有著怎樣的認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董啟章先生。

採寫:李旭光 王宏

我是香港文學的一個「例子」

騰訊文化:作為今年書展的年度作家,您如何看待「年度作家」這一稱號?

董啟章:當我得知書展今年選出我做「年度作家」的時候,第一就是覺得有點意外,因為過去四年選出的都是前輩作家。但是也非常開心,覺得這是一個榮幸,因為能夠排在四位香港文學前輩後面,所以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當然也覺得是一個責任,當年度作家我不會視為是我個人的一個事情,能夠過這個機會去讓更多人——不單是香港的讀者,還有內地的和其他地方來的讀者,都可以通過我作為一個「例子」,去觀察了解香港文學是怎麼樣的,一個作家怎麼在香港從事寫作,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在書展裡面的作用。

騰訊文化:您一直生活、寫作都在香港,您如何看作家的本土書寫?

董啟章:在香港寫香港會讓人覺得是本土書寫,也是正常的。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本土書寫存在,在這裡生活的人跟這個地方的關係非常密切,有可能不單是作家自己,可能他的上一代就是整個家庭在這個地方的有歷史背景的生活,然後就影響他的意識的狀態。跟這個本土或是他生活這個地方不能分開,所以無論他在寫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外露出來,即使沒有去讓人覺得他是特意處理這個題材,但是也會帶著很明顯的本土性。

但本土也有反面、負面的因素,就是排外,所以這個理解就說明這個東西有兩面,當我們內向的,我看一個方向的問題,本土本身沒問題,但是如果這個本土性的追求是我們能夠把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排斥在外面,那就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對我自己來說,就是一方面我是寫香港,但是我會引進其他具備普遍性和科學性的理論,做意向去探討人跟城市人跟自然的關係,我覺得這些題材都會超越香港本身,是關於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問題,從而避免可能產生的偏頗。

內地作家最喜歡格非

騰訊文化:您如何評價諾獎得主莫言的作品?

董啟章:第一就是對於莫言,實際上我不是每一部莫言的小說都看過。我覺得莫言想像力非常強大,說故事的能力也很厲害,就是天才。我一定寫不出莫言那種講故事方式的小說,那麼動聽的小說。莫言的爆發力也很強,在短時間能夠寫出一個長篇,我也絕對沒有可能,因為我身體沒有他那麼好。

我覺得我的小說裡面對社會、對時代也有很多的反思。反而我覺得他最困難的就是,我不確定這是否是內地作家共通的困難,就是把握不好政治的尺度,然後作家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應該講到哪裡才最合適。

騰訊文化:那您最喜歡的內地作家是誰?

董啟章:說我最喜歡的作家可能是格非,第一印象就覺得他的小說非常迷人,讀他的小說覺得有夢幻一般的魅力在裡面。後來到了2009年,我去美國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時候,格非也是參加者之一,在那裡我們就成為了朋友。

我就發現我跟他本人有點比較近,都習慣看書,而且思考的問題或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比較近。格非是作家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也在大學教書,所以他看的書、關心的問題跟我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認識他之後再去讀他的作品,感受就更深一點。

騰訊文化:格非是八十年代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那您如何看待現在內地討論的「先鋒文學消亡」的話題?

董啟章:所謂當年的先鋒作家,現在都不那麼先鋒了,風格有很多改變。我覺得格非也有改變,當然對他的改變不是變成了比較通俗那一種,我覺得他新的作品還有很深的對於社會的思考在裡面,不過當然寫出來的狀態要比他最早的小說是容易進入一點,你看到他的這個裡面的書室裡面的故事,這些都比較靠近現實一點的。

所以我覺得是正常的,無論是格非當一個作家的改變,或者是整個時代一代的作家的改變,在以前的時候,可能先鋒是有他的必要性的,但是後來大家可能也要受不同的對新的時代反應的方式,當然我們可能不一定會同意每一個作家的改變的方向,但是我覺得這個改變是必然的,可能到今天還是用先鋒時期的方法去寫。

我的作品也會對政治做某種回應

騰訊文化:您怎麼看文學與政治的關係?作家與政治又應該是怎樣的關係?

董啟章:簡單點說就是我覺得不能說文學跟政治沒有關係,我覺得這個是太簡化了,實際上文學是跟所有東西都有關係,所以與政治的關係是其中的一種。所以如果說文學跟愛情有關係,文學跟幸福有關係,但是文學跟政治沒關係,這是不合理的。但是這個關係不代表文學就是政治。

另外一種說法是文學就是政治,文學裡邊表達的東西就是政治,所以最重要是用政治去判斷,去考量一個作品的價值,我覺得這又是一種簡化。用政治去判斷文學,會忽視文學的特殊性,然後不存在文學這個東西了。

在寫作以外,我覺得一個作家的作品裡面會有某種回應政治的成分,但是這跟一個作家在這樣的作品以外去談論他的政治見解又是另外一回事。我覺得最適合的就是一個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去做回應,而不是在作品以外去表示,但是他可以也一定有某些他的政治的觀點,並且他是一個生活在一個社會,一個政治環境底下的一個人,所以他也有自己的見解。

騰訊文化:您怎麼處理在寫作中遇到的瓶頸?

董啟章:寫小說可能有瓶頸。之前寫小說沒有覺得很大困難,因為可能我是一個比較有計劃的一個人,寫長篇也做了很好的準備,所以一般是按照我的計劃去寫就可以。

當然最近兩、三年的確遇到一點困難,就是我本來的三部曲再往下寫下去的時候,就覺得後續的部分不太順利,不是故事的問題,也不是人物的問題,是沒有妥善地找到一個形式,一種聲音,一種動力來實現我的構思。一個長篇不能單單是把這個故事這樣放出來就可以,一定有一個文字語言上的動力,讓自己寫下去的手越寫越起勁這樣子,但是我寫過大概是十多萬字,寫出來也可以寫下去的,但是沒有感受到很強得寫下去的動力,所以我就停下來,再去看看書思考一下,希望書展以後我可以繼續專注寫我後續的長篇小說。

延伸閱讀: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曾任中學教師。1992年開始發表文章,現從事寫作,亦於香港中文大學從事寫作教學。主要代表作有《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小冬校園》等。

相關焦點

  • 今年的香港書展,我們去看些什麼?
    好了廢話少說,直奔主題,第26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15至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為了更好地宣傳這項大中華區年度文化盛事,大會分別巡迴新加坡、臺北、廣州及深圳進行路演,向各地傳媒及文化界,率先介紹參與作家陣容及專題展覽。
  • 閱讀小報│香港書展關鍵詞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香港書展開幕了,今天的閱讀小報,試圖以關鍵詞的形式梳理今年香港書展值得關注的書和人。年度作家:李歐梵自2010年香港書展設立「年度作家」以來,李歐梵是其中第一位毫不客氣批評書展的人。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列數書展之「罪」:無個性、商業味濃、不夠多元化和國際化。
  • 書展三城記:臺北香港和上海書展,越來越接近
    所以,上海書展的『文藝腔』還是很足的。」圖片 高劍平 早報資料     張大春、馬家輝、孫甘露和毛尖兩岸三地作家縱談書展三城記  上海書展、臺北書展和香港書展是華語世界重要的三大書展,這三個書展共同特點是:大量普通市民的參與,大量文藝活動在書展期間舉行,大量兩岸三地作家聚在一起就某些議題對話討論。
  • 莫言:「鄉土作家」不是貶義詞 不為獎項而寫作
    一個人在寫作,肯定不可以為獎項來寫作,只能說是我寫出的作品被這個獎項所青睞、所看中,有時候考慮得獎,反而得不了,對待獎項還是這種態度比較好—它是寫作出現後的偶然性現象。  當然,得獎對作家有一定的好處,可以提高作家的知名度,在那一瞬間滿足作家的虛榮心、自信心,也可以給作家帶來一些獎金。
  •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莫言新華網快訊: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11日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委員會表示,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獎不能代表什麼 將會繼續努力創作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莫言11日晚7時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很高興。
  • 通訊:跨越疆界的閱讀 一年一度香港書展揭幕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日電 通訊:跨越疆界的閱讀--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今揭幕        中新社記者 曉萍 文青  七月的香江,又是書香遍全城之時。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二十日起,一連六日在灣仔會展中心「火熱」舉行,廣大的書迷們又可暫拋平日的繁囂,漫步書海,在各種斑斕的圖書中尋找心目中的「顏如玉」或是「黃金屋」了。
  • 李敖香港書展演講:寫作是最持久的「抗爭」(圖)
    昨天,香港書展迎來了人流量的最高峰。一大早,讀者隊伍就「百轉千回」地排到了灣仔會展中心附近的天橋底下。不僅是因為暑假與周末的雙重放鬆,更因為本屆書展最重量級的兩位嘉賓——李敖與林青霞雙雙前來演講。  香港最活躍的文化人馬家輝同時兼任兩場演講的主持。
  •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 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家
    莫言說,「我知道大家一定想聽聽我得諾貝爾獎的感受,實際上無論是在我的家鄉山東高密,還是在北京、斯德哥爾摩,我的心裡都很平靜。」  莫言再次謙虛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有許多寫出了更好作品的作家,他們更有資格獲獎。他也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 西班牙人怎麼逛書展:馬德裡書展ABC
    Escritores(作家)書展是作家、出版社與讀者近距離交流的絕佳機會。今年書展的作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88歲的作家拉法埃爾·桑切斯·費洛西奧(Rafael Sánchez Ferlosio)首次亮相馬德裡書展。要見費洛西奧的確是非常不容易。他早在1956年就以《哈拉馬河》(El Jarama)獲得當年的納達爾文學獎。
  •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
    莫言,男,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協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被翻譯成40種語言。
  • 2020年香港書展,張艾嘉講座、黃霑書房、金庸小說和你雲上見
    鑑於今年的疫情,本屆香港書展能如期舉行對於每個愛書之人來說都難能可貴事不宜遲先來看看幾個你肯定關心的【關鍵詞】吧年度主題 -心靈勵志-今年書展以「心靈勵志」為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洗滌心靈,鼓舞人生」點題,向讀者推介一些經典的心靈勵志作家及書籍,希望藉此為市民帶來一片心靈綠洲,鼓勵大家閱讀更多優秀心靈勵志作品
  • 莫言直言作家創作不必迎合影視劇 否則適得其反
    莫言直言作家創作不必迎合影視劇  核心提示  根據小說《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影即將上映。文學作品頻頻被改編成影視劇,有人喝彩,有人搖頭。作家創作應追隨影視劇,還是應當秉承文學創作規律?8月17日,本報記者在上海國際書展系列活動中,採訪了著名作家莫言。
  • 香港書展重磅新書首發一籮筐
    第一個驚喜,是78歲的臺灣作家白先勇,他這次一口氣推出了兩部新作,一本談父親白崇禧,一本說他浸淫多年的崑曲,對於他來說,這是「了心願」。  另一個驚喜,是香港的兩個文壇女神都出新書了。兩個傳奇女作家昨天在香港書展上相遇,舉辦了一場「微喜哀傷——重寫與重行」的對談——黃碧雲視《微喜重行》為遺書,鍾曉陽借《哀傷紀》重新起航……  還有68歲的亦舒,她一次推出了三部新作,內地作家馮唐、陳坤也選擇在香港首發他們的作品,而這些書大都將於不久之後在內地出版。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2012年10月11日19點11分收到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書記的來電,說幾分鐘前得到消息,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海洋大學第一時間給他發去祝賀。與此同時,王蒙先生也以簡訊形式向莫言先生發去了他的祝賀。  莫言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的呢?
  • 莫言獲諾獎獎金750萬元 盤點寫作致富的作家
    ——莫言說諾獎  【莫言熱】  雖然博彩網站有胡亂猜測的情況,但這次熱捧莫言並非空穴來風。長期以來,莫言的作品如《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為瑞典文壇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漢學家陳安娜女士翻譯的巨著《生死疲勞》今年剛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國際書展上被隆重推薦。從種種跡象來看,莫言獲獎的可能性或高於村上春樹。
  • 他第一個發現了莫言的寫作才能
    「 作家莫言儘管,人們稱讚莫言是一個記憶力超群的天才作家,但其成長之路也離不開伯樂的扶植。寫作之初,莫言投稿的作品大多石沉大海,唯有一位叫毛兆晃的編輯,在堆積如山的來稿中慧眼識珠,第一個發現了他的寫作才能。可以說,沒有毛兆晃最初的無私引領,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莫言。
  • 莫言稱寫作痛苦不應被誇大:不至於撞牆抑鬱吃藥
    「中國作家只需要專注寫作,讓作品足夠出色,國外的翻譯就會『下自成蹊』。」張清華教授如是說。  價值   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意義巨大  十年前,張清華教授就曾在課堂上說,莫言和餘華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當代作家。
  • 【再復專欄】父女對談:莫言野性,高行健詩意
    其實,高行健與莫言一樣,都是真正的作家、文學家,他們倆最突出的相同點都是把「文學」視為自己的第一生命,絕對生命。他們在動蕩複雜的歷史境遇中也表達過政治性態度甚至是政治性行為,例如,莫言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演講廳裡隨大流退場以及抄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等,但這些都不是高、莫的「本質」。說到底,這只是他們瞬間的「姿態」而已,或者說,這只是他們為了保護自身文學事業不得不表現出來的姿態而已。
  • 葉輝:大陸和香港書展都不如臺北
    核心提示:參加2010年香港書展的香港著名詩人葉輝接受鳳凰網採訪表示,他會在講座上向公眾介紹年輕作家如潘國靈等人。此外他認為香港書展仍是一個商業活動,「臺北在文化推廣方面做得比較成熟」;葉輝還比較了內地與香港的文學市場,他認為大陸文學重於憂患意識,文化傳承深厚,而香港則更傾向於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