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家公司倒閉,中老年影視需求帶來影視行業新機會

2020-11-26 澎湃新聞

前言:

經濟整體大環境下行,影視行業的「寒冬」一直在持續。

2019年開播400多部電視劇,其中爆款屈指可數,能成功出圈、成為現象級成功劇集的更是鳳毛麟角。

突發的一場疫情讓影視行業雪上加霜。截至2020年10月,全國影視相關公司倒閉5328家,是2019年的1.78倍。

而我們常說「危」中藏有機會。

據影視相關從業者、創業者告訴AgeClub,他們在積極尋求轉型創新,越來越重視中老年——這個電視主力受眾群體的真實需求。

中老年人群是電視的主要收視人群,而老齡化的加劇,從長遠來看,更加為影視行業帶來堅固、強大的受眾基礎。

據CSM媒介研究2020年上半年數據,整體電視大屏及IPTV平臺觀眾構成中,45歲+的用戶,整體電視大屏有60.7%,IPTV平臺有56.4%,IPTV平臺直播頻道有59.8%,中國IPTV互動平臺有49%。

中老年喜歡看什麼內容?

趣頭條在今年重陽節前夕發布的報告顯示:

40歲以上中年人最關注的的內容分別是熱點資訊、社會、時政、軍事;

已退休的60歲及以上老人在早、中、傍晚關注的都是娛樂和影視。

老年人退出社會職場生活,閒暇時間增多,孤獨感更強烈,有強烈需求用娛樂、情感內容來充實、填補日常生活。

他們關注的內容中,更偏愛家庭、子女等與其老年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

另一方面,中國的「中老年群體」正在發生代際變化。

新老年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他們的生活觀念越來越自由開闊。在螢屏上出現與自己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的故事,更能打動他們。而這些故事,並非傳統套路式、臉譜化的。

相關從業者也越來越重視對中老年真正需求的深挖,轉型相關內容創作方向,不斷提高內容品質。

PART 1.

影視行業「寒冬」表象下,中老年受眾是主要增量

從2018年開始,紙媒關停報導頻出。到2020年,作為傳統媒體代表,電視臺也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困境。

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逐漸普及,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也成為新媒體的主要戰場。

部分電視臺前景堪憂。7月,浙江影視娛樂頻道進入關停倒計時,這也成為浙江廣電第一個因無力繼續支持運營而關停的電視頻道。

事實上,傳統廣電內部結構正在經歷調整和變革,「頻道關停」早已屢見不鮮。

而在電視臺傳統優勢、壟斷地位不再的情況下,電視劇依然貢獻了所有電視臺31%的收視份額,是整個品類中最大的。

整體收視下行,但劇集類內容對流量與收視的拉動效應依然明顯。

從對平臺的拉動力來講,今年上半年的劇目推動力強勁——60%的首輪劇對平臺有正向拉動作用,40%的劇目溢出率超過10%,1/4的劇目溢出率超過20%。

短視頻雖然全天候陪伴用戶,但電視劇依然是全網點擊量的六成。因此,專業人士指出,「電視可能會受到威脅,但是劇不會」。

收視中國的數據顯示,中老年觀眾的人均收視時長一直處在前列。2019年1-8月,電視人口平均收看時長約2.1小時;

55-64歲觀眾收看時長約3.8小時,

65歲以上老年觀眾收看時長高達4.7個小時。

這其中,地面頻道的收視,更加依靠「硬劇」和中老年觀眾。

年齡在45歲及以上的觀眾看地面頻道電視劇的集中度均有所增加,且年齡越大,對電視劇的喜好越大。電視劇TOP5中,軍事鬥爭、反特/諜戰、近代傳奇佔比高達71%。

抗日題材劇低成本、強情節、收視好。地面頻道對這一題材進行了持續幾年的過度開發,雖有些「抗日神劇」受到大眾非議,但其傳遞的正能量、主旋律價值觀,深受老年人喜歡,擁有廣泛市場基礎。

另外,在電影市場,中老年觀眾的表現也值得關注。

據公開數據,《芳華》上映之後,影院觀影人次實現翻倍增長,中老年增量觀眾拉動影院人次17%的增長,其中非黃時段增長21%,黃金時段增長16%。

業內人士還透露,看《芳華》的老人實際數量肯定比數據統計更高,因為有不少年輕人在網上幫父母買票。

「老年群體,對於當下以周末、節假日為主要票房增長點的國產電影市場,是亟需開發的一大增量市場。」

PART 2.

中老年「話語權」發聲缺位

根據《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目前國內超過五成的電視觀眾只能在電視屏幕上觀看不到三分之一的國產劇劇集。而這超五成的電視劇觀眾中,老年人是主力。 

當下的一個越來越常見的現象是,電視劇的播放「先網後臺」,但這類劇集往往很難突破原本圈層,成為全民爆款。

主要原因在於,網劇之所以「爆」,主要受眾群是來自網絡視頻平臺的年輕人,他們佔據主流網絡平臺的話語權——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主觀評論,在購票軟體/豆瓣上評分,在視頻網站瘋狂刷彈幕。

在此方面,中老年用戶發聲缺位。

網際網路時代,電視的主流受眾,反而更像一群沉默的觀眾,他們在輿論上聲音微弱,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

比如2018年的《娘道》收視破2(數據顯示,《娘道》的主要觀眾群是45歲及以上人群),口碑卻差。

其傳達的「娘之道,哺而無求,養而無求,捨命而無求」的自我犧牲價值觀,被網友口誅筆伐「三觀不正」。超過4萬年輕人在豆瓣打分,90.5%的人給出了1星差評,評分低至2.4。

但這部劇破2的高收視,卻顯示出部分傳統中老年對這部劇的「認可」。

只是這部分受眾在大眾媒介上普遍性「失語」了,他們不刷微博、豆瓣、B站,沒有公開表達意見和觀點的平臺。

這種「發聲缺位」的弊端,其實一直以來都體現在電視劇的內容產出上:

一方面,為中老年發聲的角色大多類型化、臉譜化,中老年的真實需求和變化,鮮有人深入探究;大部分老年題材劇在創作上無法突破固化思維,重複老舊套路、甚至故意製造衝突撒狗血,逐漸形成「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行業生態被年輕人的集中發聲「擠壓」,主流影視劇、創作方、播出平臺,都在迎合擁有更強話語權的年輕人,老年題材被不斷邊緣化。

然而事實上,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設定早已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如何深入挖掘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自我意識,刻畫出他們內心的缺失和遺憾,反映他們最真實的欲望與追求,這值得製作方們去思考。

比如,圍繞代際關係、養老焦慮等問題,體現獨立思考、剖析、反思等,而非走向婆婆媽媽、甚至狗血劇情。

要深挖老年群體被忽視已久的情感訴求,或正在變化中的「新老年」真實狀態。這樣不僅能獲取他們的共鳴,也能讓當下年輕人真正了解中老年、了解家裡的長輩,成為代際之間的「溝通橋梁」。

PART 3.

令人疲乏的套路,以及被誤解、忽視的中老年需求

1)目前,「傳統價值觀」「弘揚主旋律」的電視劇內容,依然是符合部分傳統中老年需求的。

比如,對一部分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的中老年觀眾而言,一些拍攝成本低、播出周期長、劇情衝突強烈、家長裡短的電視劇,他們不僅容易看懂、不費腦,而且更易帶入自身情緒。

比如引起巨大爭議的《娘道》《小娘惹》。不得不承認,一部分老一輩的老年人,他們接受的倫理觀念就是電視劇呈現的那樣的。甚至,在他們的人生中,也或多或少做出了如劇中人物那樣的「犧牲」,更易達成「共情」。

在其他城市、國家或地區,「大媽劇」也能找到對應的樣本,比如中國臺灣的鄉土劇、日韓的晨間劇、英美的日間肥皂劇,從受眾群體來看都屬於同類產品。

但事實上,「大媽劇」也正在丟失「收視靈藥」的光環。

這與時代、受眾迭代不無關係。

當婆媳矛盾、「麻雀變鳳凰」等宅鬥套路走向雷同,「下跪」「虐女主」的苦情戲碼重複出現,觀眾不免產生審美疲勞。

2)被漠視和誤讀的、正在快速更替的中老年觀眾需求。

有數據顯示,目前40-60歲的中老年觀眾收視早已不再只局限於「家長裡短」了。比如楊冪主演的《扶搖》,40-60歲觀眾貢獻了約25%點擊量。

在相對「男頻」的劇中,歷史和懸疑劇也更受青睞。比如《軍師聯盟》引發的跨圈層關注,而《白夜追兇》40歲+觀眾的點擊量也佔總量的約25%。

其實,中老年觀眾的需求也多元。

他們關注宮鬥、權謀、懸疑、歷史等題材。相比於90後、00後,部分60後、70後由於人生閱歷更豐富、經歷歲月沉澱,更關注有內涵、有深度的劇集,更喜歡具有思考空間、甚至有些燒腦的劇。

也正因此,部分製作相對精良、故事邏輯相對嚴密的劇,更加受到中老年歡迎。比如《人民的名義》《甄嬛傳》《琅琊榜》《偽裝者》等現象級劇集,不僅深受年輕人推崇,也吸引眾多中老年觀看,口碑收視雙豐收。

家庭劇並非不再受到歡迎,如《虎媽貓爸》《小別離》《親愛的她們》《美好生活》等收視均不俗,只是隨著老齡化加劇,代際關係、養老、醫療、中老年婚戀等,更加成為社會大眾的關注焦點,也更切中中老年群體的內心。

3)中老年群體的自我意識正在加速覺醒。

「新老年們」正在逐漸融入更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他們也願意用更加自由、開闊的心態參與現代文化娛樂消費活動。

但當下精神文化方面的供給端,真正的「精品」遠遠供不應求。

所以,老年題材電視劇的生產、製作與播出更加具社會現實意義,將會越來越多的被關注。

真正契合當下新老年時代變化的影視劇內容,能讓中老年感到自己不是「被邊緣化」的那一群人,彌補他們的失落和心理落差,填補越來越感覺「孤獨」的老年生活。

而老年題材中的中老年演員,歷經歲月沉澱,演技和實力往往「吊打」新生代,更有助於劇集的精品之作,也更容易「出圈」,引起不同圈層的廣泛關注。、

如演員倪大紅在《都挺好》中飾演的「蘇大強」,就成為全網最紅「老頭」。

4)一部分中老年觀眾正在向網劇轉移。

大部分中老年觀眾的「看劇媒介」依然是傳統電視,但他們中的一部分正在向網劇轉移。例如,在視頻網站上,觀看《老中醫》的60後、70後觀眾佔比超過了30%。

事實上,早有數據顯示,部分50後、60後正在遠離傳統媒體。

據《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網絡視聽內容已經成為我國網絡用戶的精神文化消費剛需,其中,50歲以上中老年用戶比例超過40%。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老年的結構也正逐漸改變。

考慮到中老年群體的「代際變化」,他們喜歡的影視劇一定會和上一輩有所差別。

PART 4.

面對中老年用戶,影視行業的發展方向

1)優質內容,更易打破圈層壁壘,實現收視突破。

影視劇製作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行業競爭激烈。

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這一客觀現實既為老年題材劇帶來強大的受眾基礎,也帶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比如,子女贍養、隔代撫養、養老方式等。

從發展前景看,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將越來越重要。甚至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樣不可扭轉的現實意味著老年題材劇正在悄然釋放出潛力,前景不可估量,可能是下一個風口。」

媒介融合之下,一邊需要得到傳統中老年觀眾的「收視」,另一方面,也可從「年輕人與父母的共同話題」做切入口,主打「與父母一起看」的合家歡。

如電影《芳華》、電視劇《父母愛情》正是如此,讓老一輩產生對自己年輕時代的回憶,也讓年輕一代產生對父母年輕時代的好奇,實現代際出圈。

2)在智能家庭入口上發力。

雖然IPTV、OTT讓電視逐步智能化,但電視入口價值遠未被挖掘。

傳統電視頻道播出,劣勢是只能「線性傳播」。有了智能入口,很好解決這一劣勢,同時,作為唯一「合家歡」的娛樂場景,融入每家每戶,地位無可撼動。

電視年輕觀眾的流失不代表電視傳播價值的消失。隨著電視越來越智能化,其大屏優勢也顯現出來,加上「老少皆宜」的優質精品內容,電視將不再擔心「開機率」的問題。

3)電影院播放場景適老化。

有機構專門針對中老年展開調查,結果顯示,阻礙老年人走進電影院的最主要原因,恰恰是電影本身。

一方面,電影院音效太大聲,老年人普遍覺得吵,一場一兩個小時下來,「看得腦袋嗡嗡響」,對於本身有心臟問題等老年病的中老年,非常不適。

另一方面,由於中老年不是電影院的主流消費群體,專門針對中老年的電影題材十分有限,老年人的「可選擇性」不多。

第三,部分進口影片沒有國語配音版(或者排片少,或者乾脆不配),也不適合老年群體看。

總體而言,聲量較小的老年群體需求被忽略。但其實,他們也有觀影需求。

關於老年人看電影的問題,70多歲的導演謝飛不止一次公開呼籲。「電影院應該多元發展。如果在社區建老年院線,五元、十元一張電影票,多放一些像《龍鳳呈祥》這類京劇片,絕對可行,就像上世紀80年代一樣全民看電影。」

業內人士也表示,其實影K模式,倒是挺適合老年人的。畢竟又是唱歌又是看電影,老年人都愛。

事實上,據AgeClub了解,這種專門針對中老年聚會,播放懷舊老電影、K歌的聚會模式,正在悄然流行,且產生了良好的商業模式範本。

-END-

作者I何辰

編輯IMic

相關焦點

  • 5000多家公司倒閉,影視行業寒冬之下中老年影視需求帶來新機會
    突發的一場疫情讓影視行業雪上加霜。截至2020年10月,全國影視相關公司倒閉5328家,是2019年的1.78倍。而我們常說「危」中藏有機會。據影視相關從業者、創業者告訴AgeClub,他們在積極尋求轉型創新,越來越重視中老年——這個電視主力受眾群體的真實需求。
  • 5000家公司註銷、演員做微商、老闆跑龍套,影視行業「大退潮」?
    財報季更是慘澹,24家上市影視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僅有6家實現盈利,幾個月時間逾5千家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春節電影票房更是幾乎以「交白卷」收場……  一場疫情引發了影視行業的連鎖反應,沒有哪一個環節能夠倖免。 幸運的是,此次疫情也讓影視人們意識到,寒冬雖然難熬,但趁早求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 橫店影視節曝全國影視公司今年倒閉超5千家
    據橫店影視節數據,截止2020年10月,全國影視相關公司倒閉5328家,是2019年的1.78倍。另一方面,從2020年5月起,橫店正式復工,迎來大規模開機潮。截止今年10月,橫店累計接待劇組277個,目前再拍劇組54個、籌備劇組70餘個,遠超2019年同期。  據悉,2020橫店影視節於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浙江橫店舉行。
  • 2020年超5300家影視公司註銷,影視寒冬後,影視行業再遇重創
    2020年,全社會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影視行業自然難以獨善其身。數據顯示,2020年初至今,有5328家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註銷或吊銷數量的1.78倍。今年前兩個月,影院類企業新增不到8000家,與2019年同期相比,新增數量下滑25%;全國影院票房幾乎歸零,大量劇組暫停工作,不少已運作項目的前期劇本創作及後期製作也有所延緩。但對於絕大多數影視公司以及影視從業人員來說,是學著改變,還是繼續堅守在影視行業?說實話,對於誰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 影視行業正加速回暖|影視公司|定向增發|唐德影視
    電影公司虧損收窄部分電視劇公司未遭遇寒冬在影院停擺的半年間,大部分A股影視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根據Choice數據,24家影視公司中,只有4家前三季度淨利潤為正,虧損依舊是關鍵詞。日前,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完畢,影視行業20家上市公司2020前三季度營收合計106.99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平均下降54.97%;淨利潤合計-53.72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平均下降365.77%。疫情讓電影行業受到重創,華誼、萬達、北京文化等頭部電影公司皆處在虧損狀態,其中萬達電影虧損高達20.15億位居首位。
  • 影視行業:只有冬夏,沒有春秋
    :只有冬夏,沒有春秋  (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  根據天眼查數據,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年共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如果加上關聯公司,關閉歇業的公司接近2000家。如此規模的關停,對影視行業來說,無疑是秋風掃落葉,大有清洗般的感覺。    事實也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影視行業,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就會陷入到如此境地。要知道,如果沒有風光,就不可能有瘋狂,有那麼多影視公司誕生。但是,風光一旦與瘋狂結伴,等待影視行業的,就只有屍橫遍野。
  • 拍戲遇「真寒冬」,全國1884家影視公司倒閉
    一年下來,橫店的開機率降低了45%,多位大牌明星面臨「無戲可拍」的局面,2019年也被稱為演員們的「影視寒冬」,難道說「天價報酬」終於行不通了?作為2018年的熱點藝人,迪麗熱巴、霍建華和明道都曾表示過同一個訴求:2019年空窗期太久了!
  • 5328家影視公司註銷:院線電影的噩夢,是否是網絡電影的春天?
    據最新消息,2020年初至今,有5328家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註銷或吊銷數量的1.78倍。並且在疫情期間全國影院票房幾乎歸零,大量劇組暫停工作,不少已運作項目的前期劇本創作及後期製作也有所延緩。
  • 王中軍:影視行業逐步恢復 周末票房最高5000萬
    來源:新浪財經「整個影視市場自7月以來正在逐步復甦,」8月12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20武漢特別峰會上,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表示。王中軍說,7月20日影院復工以來,雖然票房表現不高,最好的一個周末票房也就5000萬元,但是也很可喜,因為這個數據已經恢復到了疫情之前約20%的水平,已經給市場傳遞出行業復甦的積極信號。「整體來看,雖然距離行業恢復到疫情前的繁榮狀態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但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王中軍表示。
  • 2019上半年影視公司多家虧損 華誼兄弟虧損3億以上 影視行業凜冬...
    「Winter is coming」是美劇《權力的遊戲》中為人熟知的臺詞之一,從影視公司目前已經公布了的2019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情況來看,影視行業的凜冬降至。  2019年上半年,光線傳媒(300251)、華策影視(300133)、華誼兄弟(300027)、唐德影視(300426)、中南文化、北京文化(000802)、印紀傳媒、長城影視(002071)、當代東方(000673)、驊威文化(002502)等知名影視公司多處於業績虧損狀態,雖然各個公司虧損的理由不盡相同,但今年影視行業不景氣已經成為共識。
  • 2019年影視市場需求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 - 中國影視行業現狀調研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影視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17-2022年)認為,中國是電視劇生產大國,近年來無論是製作量還是播出量都在世界範圍內位列前茅。截至**我國現有獲得電視劇生產甲級許可證機構一百三十餘家,獲得乙級許可證機構近3000家,電視劇製片業規模穩居世界**。**年,電視劇創作生產總體態勢平穩,生產供大於求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轉。
  • 天津橙天嘉禾銀河影城永久閉店,年初至今已有超5000家影視公司註銷
    橙天嘉禾本是位居中國前十位的影視公司,自1970年創立以來,製作及投資超過600多部電影,集電影製作、融資、發行及影院營運於一身。然而隨著自身的發展,公司電影投資持續虧損、大規模建設影城導致影城的運營和融資成本增加,橙天嘉禾不得不斷臂求生。
  • 影視產業回到解放前!逾萬家公司關門大吉,上市公司賣房賣畫、募資...
    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走訪了多家影院並採訪了多位影視從業者發現,院線暫停營業、製作大多停產、融資越發艱難、公司不斷退出,整個影視產業鏈幾乎陷入冰封。而作為影視行業排頭兵的上市公司情況亦不樂觀。據統計,Wind影視概念板塊中共有30家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虧損公司達20家,佔比近七成。其中,多家公司已經連虧兩年,今年一季度還在繼續虧損,面臨退市壓力。
  • 細數新中國以來的影視變遷史,告訴你影視行業的下一個金主!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表示,資本已經在撤離電影行業,在未來兩年,中國至少要有3000家影視公司倒閉,甚至可能更多。,一些需要補繳大量稅款的中小影視公司被迫倒閉。但是,引發行業寒冬的主因並不是因為陰陽合同的曝光,而是這幾年影視行業資本變化的原因。影視產業是一個生產值很小的行業,整個行業現在的總產值一年不過500多億,一些幾千工人的大型製造企業創造的GDP都比整個影視行業總體都要高,這就註定了影視產業嚴重的依賴資本,也是需要大量資本推動的一個行業。
  • 美國最大院線面臨破產,中國超5000家影視公司註銷!
    30家店關門、25000多名員工休假!美國又一巨頭或面臨破產!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美國電影票房市場正迎來1998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年,最大電影院連鎖品牌AMC也面臨破產風險。據美國媒體報導,AMC正在考慮聘請律所,商詢破產事宜。
  • 盤點| 2019影視行業冰與火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上市影視公司的市值平均下跌72%,而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全國共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  不過,以AT為首的網際網路影業則是火熱豔陽天,新貴字節跳動更是通過「《囧媽》免費首播」一役,吹響進軍影視業的奏鳴曲。  冰與火之中,影視產業的各路豪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 影視行業的過剩產能或加快出清 龍頭連鎖競爭優勢終將凸顯
    一季度影視股經歷寒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電影製作及院線營業在一季度出現斷崖式下滑,同時部分影視劇公司計提較大額度的資產減值,也對該行業的利潤產生負面影響。Choice數據顯示,A股24家影視板塊上市公司,一季度有17家淨利潤為負。
  • 「電影之都」風頭正茂,青島已聚集200多家影視企業
    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之都」風頭正茂,青島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青島本土影視力量以東方影都為核心蓄勢待發,青島已然聚集了200多家影視企業,1000多名從事影視創作的專業人才隊伍……靈山灣影視產業區也給青島的影視人帶來很多挑戰,後續的配套服務以及青島本土影視作品的提高才能讓整個「產業鏈」更加完善。
  • "凜冬將至"橫店開機劇組驟減 影視行業期待回春
    最近多家上市文化傳媒企業公布上半年財報,多家股票跌停,上半年淨利潤縮水,更有大股東質押股權者,影視股的頹勢幾乎無可挽回。對普通電視觀眾來說,這種頹勢也能直接感受得到。文投控股、華媒控股等公司目前尚未發布半年業績預告,但一季報業績或虧損,或「腰斬」,半年報存在較大虧損風險。「股票只是比較直觀地反映了影視傳媒行業的衰退,這些公司『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對那些根本不到上市規模、完全仰仗影視劇製作利潤來盈利的中小型公司來說,日子要難過多了。」
  • 一年半倒閉5000多家企業,行業寒潮將至,皮草為什麼不行了?
    需求減弱但是,過去的一兩年,皮革的需求在快速地下降,這一點我們很容易察覺到。以前冬天,街上穿皮草的多得走個三五步就能撞色,現在是逛個三五裡也不一定能見一個穿的。在各大服裝店裡,皮草服飾也好像消失了一樣,賣得也特別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