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廈漳泉大都市區,該從哪裡著手呢?今日,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將拉開帷幕。昨日,廈門市省政協委員小組已帶來一個策略性的提案——《關於以廈漳一體化為先導,加快推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舉個簡單的例子,廈門與漳州可以合併區號0592,移動通訊廈漳兩地同城化不收漫遊費。
廈漳泉「抱團」
迎接區域性競爭
廈漳泉三市合計,以全省1/5的土地面積,2/5的常住人口,產出了全省近一半的GDP。這是2009年的數據,但足以說明閩南可以打造一個特大型城市。
那麼三市怎麼融合呢?提案認為,要麼在行政上通過合併根本解決,要麼逐步推動城市融合,淡化行政界限,使廈漳泉成為一個統一的大經濟體。廈漳之間互補性比較強,廈泉之間競爭性關係多一些。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應當從廈漳融合開始著手,進而推進廈漳泉一體化。
三市「抱團」迎接區域性競爭,需要一個龍頭。提案認為,廈門的產業結構比較先進,城市管理比較成熟,知名度、美譽度比較高,可以為周邊漳泉地區作出更大的貢獻。當前,廈門正在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實際上就是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廈門應當而且也有能力承擔起廈漳泉大都市區領頭羊的角色。
從廈漳融合著手
推進三市一體化
提案分析認為,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應當從廈漳融合開始著手,進而推進廈漳泉一體化。
從地域上看,廈漳兩地地域更相近,廈門海滄-漳州龍池開發區-角美開發區-長泰-漳州市區緊密相連。從角美到廈門海滄生活區只需十分鐘車程,到廈門島內也僅需三十分鐘左右車程。漳州是廈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不少赴漳設廠的廈門企業的總部或功能總部還留在廈門。而泉州經濟總量是廈門的1.76倍,廈門與泉州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因此,廈漳相對於廈泉,經濟互補性更強。
從發展上看,廈漳融合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廈門港與漳州主要港口已經完全合併,廈漳大橋將更有效地把廈門灣南北兩岸路網連接成整體,使海滄、龍海、漳州開發區形成新的經濟帶,實現南北兩岸半個小時生活圈。實際上,漳州和龍海已提出要主動對接廈門融入廈門。
以行政力量
推動六項對接
提案認為,借鑑其他區域性經濟體融合的經驗,廈漳融合一體化進程,最終是要形成統一的市場,但當前必須以行政力量推動六項對接。
要實現政府機構的對接。在省級政府層面上推動成立廈漳一體化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兩地協調常設機構,研究制定廈漳一體化方案。
要實現政策制度的對接。在廈漳兩市統一關區、檢區、港區的基礎上,加快產業政策、招商引資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環保政策、金融政策、價格政策的對接。
要實現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對接。籤訂廈漳同城化建設城市規劃合作協議,將廈漳兩地特別是臨近廈門的龍海、漳州市區和招銀開發區作為一個統一的大都市區來規劃。
要實現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對接。
要實現市場的對接。例如在金融方面,未來廈漳匯款取款不收異地手續費。
要實現社會管理的對接。強化廈漳警務合作、計生合作、公共衛生合作,推進社保醫保卡E通卡信息共享、兩地通用。(張小燕)
有機會成為福建最大城市的選項最多四個:福州、泉州、廈門、漳州。
廈門地盤小,人口少,要短時間內聚集大量人口發展成第一大城市不大可能。
漳州雖然有省內最大平原,但是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分散,漳州+龍海+長泰這個區域人口總和不到170萬,比之廈門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第一大城市,趕上三大中心城市也還要花很長時間。
福州目前略大於廈門,是省內最大城市,但地形已經成為福州城市擴張的瓶頸,福州平原實際上是個四面高山的盆地,福州被封為新三大火爐之首也有這種地形的原因,即使福州+閩侯+長樂的平地面積也不到泉州灣的一半,三地城鎮被高山嚴重割裂,即使加上全部閩侯山區和長樂山區,三地人口之和也僅400萬左右,其中城市人口則遠少於這個數據。
而在泉州灣,泉州市區、晉江、石獅、惠安、南安的城鎮連成一片,泉州公交已經在這個區域內運行,區域內總人口接近600萬,尤其是泉晉石更是密不可分,從衛星夜景圖上看泉晉石已經完全是一個整體,只要把城市公交進一步深化(泉州新一屆政府全力在做的事),那麼泉州區劃調整一旦實現,一個新的福建第一大城市隨即誕生。
福建省十二五規劃也有議案表明泉州有機會成為趕超福廈的福建最大城市。而且就在有些地方的CBD建設還在搖擺不定(還在規劃階段,是東是西也爭論不休),拍地不順(拍給個人、小地產商)的時候,泉州名企爭相進駐東海商務區(已確定名單),擁有世貿中心的晉江濱江商務區一期也半數開工,因此可以預見泉州不僅早晚會憑藉地形條件和人口經濟的先天優勢成為福建第一大城市,也將成為福建最具品質的城市之一。
前幾年有人作過一份研究分析廈門擴區的可能性,也有人誤傳是廈漳合併。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擴區或合併之後能否一加一大於二,結果來說應該是利大於比,但短期來說可能會影響廈門的經濟數據。現在海西建設,廈門原有一個離岸金融市場發展受阻力,漳州也由於重重原因發展緩慢,個人認為。短期內最合適的方法還是加強兩地交流融合,加強閩南三地互補,廈門加速第三產業建設轉移出第二產業項目到漳泉
廈漳泉三兄弟,最早出現的是泉州府(魏晉時期),其次是漳州府(唐初),最後出現是廈門(一般廈門島最早出現地名的是明末清初,嘉禾裡)
泉州府和漳州府都是上千年的城市,各具特色,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廈門如同三房頭中的那最小的一房,備受泉州和漳州兩位大哥的照顧。
特別是泉州照顧了廈門上千年,漳州也代為照顧廈門海滄上千年。
由於同飲一江水,廈門與漳州在地理上可謂一脈相承
現在廈門的歷史文化,如南音、歌仔戲、大道公、清水祖師等,現在大部分聽到的說到的所謂廈門文化,最早都是源自泉漳兩地,原本廈門本島人煙不多
隨著明末清初,閩南經濟中心由「月港」轉向「廈門港」,還有當初鄭芝龍、鄭成功在廈漳泉一帶活動,大批泉州人和漳州人前往廈門島,隨後還去了臺灣,隨之也帶去了泉漳很多文化習俗、小吃、民間信仰
什麼小吃,如粿、粽子、滷麵、五香、海蠣煎、土筍凍等等都不是廈門特有的,是廈漳泉共有的
現在廈漳泉之間的關係,廈門就好像是廈漳泉的會客廳,無論是經商、工作、學習、居住還是遊玩,很多漳州人還有泉州人都會往廈門跑
漳泉是臺胞同胞還有東南亞華人華僑的祖籍地,這些同胞回家謁祖時,一般會選擇先到廈門登陸,然後再分別前往漳泉兩市
還是那一句話,廈漳泉儼如一個大家族裡的三兄弟,兄弟之間又親情關係,也會存在著競爭。
還有一句話就是「廈門是閩南大家族的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