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被清軍千刀萬剮,他五歲幼子為何能破涕為笑?說出來別不信

2020-12-19 騰訊網

「稗史漫傳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鳴」。翼王石達開被稱為是太平天國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在十六歲時便「被訪出山」,到了十九歲時便能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在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

他生前用兵堪稱神出鬼沒,在其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弔膽。

對於石達開的結局,相信大家都知道,石達開最終被清軍千刀萬剮而死。但是,當時他五歲幼子為何還能破涕為笑呢?說出來你別不相信!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他也算是在太平天國中,少數沒有劣跡的人。他的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就算是作為敵人的清朝將領大臣們,也是對其頗有讚譽,因此他也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而他被清軍俘虜一事,還得從天京事變說起。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遭到殺害,與此同時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而在前線的石達開,一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消息,就急忙的趕回阻止,並痛斥韋昌輝亂殺無辜的行為,然而卻為時已晚。

北王韋昌輝將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是他對東王的偏袒,因此他意圖予以加害,為此石達開只能逃出天京,而留在京中的家人以及部屬則是全部遇難。之後,石達開便在安徽舉兵靖難,並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而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於是下詔誅韋。

在「天京事變"後,在天國首義的諸王中,除洪秀全以及石達開兩人外死喪殆盡。並且,當時的洪秀全的威望已經是大大下降,無論從威望或者是才幹來說,石達開都是輔理政務、統帥軍隊以及安撫百姓的理想人物。

因此,天王見石達開深得人心,而心生疑忌,於是他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以此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還意圖加害。而為了避免再次地爆發內訌,於是石達開不得已於1857年5月,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出走之後的石達開,雖然還在繼續的反清鬥爭,但是,他所領導的太平軍,卻並沒有能夠建立一個根據地,在多次失敗之後,石達開決定進入四川奪取成都,以便於建立四川根據地。

1863年,石達開終於渡過了金沙江。然而,當他們想要渡過大渡河的時候,卻遭遇了失敗。阻礙著他們的,並不是對岸的清軍,而是暴漲的大渡河河水,而當清軍到達大渡河對岸以後,石達開就更不容易渡過大渡河了。

因此,雖然石達開數次命令太平軍強渡大渡河,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了,彈盡糧絕的石達開無奈只能向清軍投降,他願意以自己的命換取數千太平軍將士的平安。

但是,當石達開與一眾太平軍將領到了清軍大營的時候,卻發現清軍反悔了,而石達開的部下的大都被清軍所殺,能夠作戰的四千多精壯太平軍將士,也全都在大樹堡被清軍所殺害。

最終,石達開以及幾位將領被處以凌遲。而即使在臨刑之際,石達開也仍然是面無懼色,他身受酷刑,卻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就連一旁的清廷官員,也不得不佩服「系以凌遲極刑處死,至死亦均默然無聲,真奇男子也!」

對此,劉蓉敬佩地說「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

而黃彭年也在《黃彭年致唐炯函》中寫道:「此賊舉止甚穩,語言氣概,不亢不卑,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納履從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敘入史傳,豈不炳耀千載?如此人不為朝臣用,反使為賊,誰之過歟?」

而在石達開遭受此等酷刑之後,他年僅五歲的兒子石定忠卻破涕為笑,慷慨赴死,這是因何緣故呢?

根據晚清費行簡撰寫的《石達開在川陷敵及其被害的事實》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定忠自不見其父,日夜啼哭,於是楊重雅建議,以布包石灰堵口鼻壓斃之。」

而在對其行刑之前,禁卒謝福告訴了石定忠,石定忠便問,「我死可見父乎?」回答說,「正好見於天上。」聞聽此言,定忠遂破涕為笑。

五歲的孩子,對死還沒什麼概念,因而破涕為笑,只不過是因為,他以為死後可以同父親相聚而高興罷了。

參考資料:《石達開在川陷敵及其被害的事實》、《黃彭年致唐炯函》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父親被清軍千刀萬剮之後,石達開五歲幼子為何還能破涕為笑?
    這個孩子之所以會破涕為笑,是因為有人告訴他,他死後就可以見到自己的父親了,他為能見到自己的父親而高興的笑了,只是,這個可憐的孩子隨後就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可惜了石達開的英勇犧牲,也並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一線生機,這個只有五歲的孩子在死在了言而無信的敵人手裡,只能說最後那一刻,這個孩子是滿足的。
  • 石達開帶著五歲兒子與清軍談判,石達開被凌遲,其子下場更為悽慘
    當時清軍還沒有來到大渡河,如果石達開立即率軍渡河是有機會逃出去的。然而,當天晚上石達開的小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高興之餘,石達開命令部隊在河邊修整三日。後面發生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石達開被清軍重重包圍。多次突圍失敗後,石達開先是命令妻妾子女們投江自殺,然後率領親信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以及五歲幼子石定忠赴涼橋清軍大營,與四川總督駱秉章談判。
  • 石達開凌遲一千多刀不吭一聲,五歲兒子呢?清軍:養到十歲再凌遲
    正常情況下,石達開應該立即率領部隊渡過大渡河,再找一個地方修整。因此紫打地是一個絕境,一旦遭到敵人包圍後果不堪設想。時也命也!恰逢此時,石達開的一位小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石達開很是高興,認為這是吉兆,於是命令部隊就此修整三天。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後,連清軍都詫異,不明白為何石達開會置數萬大軍的安危不顧,僅僅為了剛剛出生的嬰兒,放棄了渡過大渡河的最佳時機。
  • 石達開被凌遲時為何一聲不吭?他真能忍受一百多刀?說來你別不信
    終於,在1863年5月中旬,石達開親率四萬精兵準備強渡大渡河時,便受到了清軍的圍困,進退兩難,最終被清軍俘獲!石達開後來的結局我們也很清楚了,在石達開被清軍俘獲之後,於1863年6月25日(一說27日)被凌遲處死!
  • 石達開被凌遲時,一聲都沒喊,為何他能忍住千刀萬剮默然無聲?
    ——居正 在太平天國諸位王之中,要論傳奇色彩,石達開無疑得名列前茅。他生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歲父親便病亡了,少年時代便開始為生計奔波。種田、做生意、牛販,漸漸的也攢了些錢,那些個後來一同起義的豪傑都是在奔波時結交的。道光三十年六月(1850年7月)金田起義爆發的那一年,他才19歲,卻已經當上了翼王。
  • 石達開被凌遲時真的沒有喊一聲嗎?為何他能忍住千刀萬剮的凌遲?
    由此,凌遲也叫臠割、寸磔等,人們常說的「千刀萬剮」指的就是凌遲。當然,凌遲,雖說是千刀萬剮的刑罰,但卻並非是一定就會剮千刀。實際上,在行刑的過程中,一般百刀犯人就會氣絕而亡。比如明正德年間宦官劉瑾,正德皇帝本來是讓他受刑三千三百五十七刀,但最終只剮了三百六十餘刀,劉瑾就氣絕而亡,之後就再未剮下去。
  • 歷史上最慘的孩子,才五歲的年紀,卻要面臨千刀萬剮!他到底犯了什麼...
    凌遲這種刑罰開始於五代十國時期,這個刑罰後來雖然很少用,但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有人受到這個刑罰,觀看的人會立即打消自己心中任何犯罪的念頭,因為沒有人可以挨下這一刀又一刀的折磨。古人其實對於死的概念看得比較輕,所以那些窮苦人家出身的,有時就會鋌而走險,去幹些殺人放火的事,從而過上一段富貴生活。劉瑾劇照這些人最終的下場難逃一死,一般都會被秋後處斬。
  • 石達開被千刀萬剮,為什麼卻能一聲不吭,難道他感覺不到疼?
    說起清朝末年,太平天國是不得不提到的一個組織,這個曾經差點讓清政府滅亡的團體,卻由於自身的原因並未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反而在1863年成了清軍的囚犯,然而石達開的到來卻讓這些成為囚犯的士兵再一次士氣高漲,然而他並未管這些士兵的呼喊,而是徑直走向了清軍,他沒走一步都離死亡更近一步。
  • 石達開被凌遲的時真的沒有喊一聲嗎?為什麼他能夠忍住千刀萬剮?
    在轉戰十五省,與清軍圍剿部隊交戰六年後,最終被圍困在天險大渡河南岸。石達開為了部下免遭清軍殺害,主動投降清軍。但清軍在石達開投降以後,並沒有信守承諾,依然把被俘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屠殺。同治二年(1863年)6月27日,成都科甲嶺刑場,石達開遭凌遲殺害,享年32歲,死後清軍啖其肉。
  • 石達開被凌遲時,真的至死都沒喊一聲?他是怎麼忍住千刀萬剮的?
    1831年,石達開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父親在他年幼時病逝,家中情況急轉直下。14歲的他已經挑起了維持家計的重擔,在江湖中奔走的他漸漸有了些許名聲,也有了很多好友。
  • 大渡河兵敗,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
    大渡河兵敗,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大家都知道,南京乃是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譽。既然曾多次被定為都城,說明「風水」非同小可。民間,也一直對南京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說法。關於南京有「王氣」的傳說,最著名的有兩則。
  • 古代凌遲酷刑很殘忍,石達開為何能一聲不吭?其實原因很簡單
    不過,即使是"千刀萬剮"這種級別的詞語,甚至也不能完全把凌遲的恐怖程度完全展現出來。這個讓人欽佩的人物,就是石達開。石達開雖然是一位非常厲害的、馳騁沙場的將領,但是並不代表他的身體能夠經受如此劇烈的疼痛,那麼為何他還能夠接受這種殘忍至極的刑罰而不吭聲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但也讓人都非常欽佩。
  • 石達開5歲兒子臨終遺言讓人悄然落淚
    隨後石達開就帶著自己五歲的兒子石定忠以及三名親信進入清營,向四川總督然而,在石達開被捕以後,其數千名部下就被背信棄義的清軍給殺害了,石達開得知此事以後,痛心疾首,就對審訊他的官員劉蓉、楊重雅說道:「駱秉章不是說本朝從不殺降嗎?而今又如何?天下能推翻清朝的人多的很,不一定非要我石達開不可。」不久之後,清廷傳旨將石達開、曾仕和等四人在四川就地凌遲處死。
  • 石達開離京帶走20萬大軍?數字嚴重誇大,英雄氣概連清軍都折服!
    1847年,33歲的洪秀全和32歲的馮雲山到貴縣(廣西貴港)專程去拜訪一個人,準備邀其共圖大事。最終這個16歲的少年答應了,走出了茅廬,與洪秀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人生,而這個年少英雄就是石達開。
  • 石達開為何帶5歲兒子與清軍談判?結局怎樣
    面對鐵桶般的包圍,石達開多次實圍未果,頓感生還無忘,就命令妻妾們跳河自盡,以免受辱,而他就帶領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和5歲的兒子石定忠前往清軍兵營,與清將駱秉章談判。 說是談判,其實也沒有可以談判的,清軍鐵了心要消滅太平軍,談判只是石達開的一廂情願,他想乞求自己一死死,以換太平軍士兵的一條生路,畢章他的士兵大部分是他廣東、廣西的老鄉,與他一起出生入死多年,他不忍心他們為了他一個人而全部葬身大渡河。
  • 石達開被千刀萬剮,被判同罪的5歲兒子,卻為何要養大才動刀?
    渡河幾次不成,卻給了清軍援軍可乘之機。 看著自己的十萬大軍越打越少,只剩兩三萬餘人,石達開心生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手下士兵,決定自刎,讓手下各自逃命,卻被部下阻攔下來,部下仍希望他能再創神跡帶領大家突出重圍。
  • 石達開的五歲兒子,真的是養大後活剮了三千刀嗎?
    所以說,按照大清律,石達開五歲(清代算虛歲,應該是四歲)的兒子石定忠命運應該是這樣:監禁在成都監獄,等十一歲(周歲十歲)送到北京內務府閹割,經刑部檢驗無誤,然後發往新疆等處給官兵為奴。1、獄中被害說:此說法最早見於《梵天廬叢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石達開死後,他三歲的兒子被關押在成都監獄,準備成年後處死。清方官員派了兩個婦女撫育他。誰知這個孩子在監獄裡思念父母,啼哭不止,弄的養他的婦人十分反感。過了不久,孩子會說話了,就把「報仇」 二字掛在嘴上天天說。終於,讓上官聽到,派人到監獄中勒死了他。
  • 石達開是優秀軍事統帥?哪為何石達開一路被打,連續六年打敗仗?!
    現在石達開再去湘軍老巢,又能佔到什麼便宜?而就在這個時候,已經有石鎮吉、何明彪,楊輔清等人,感覺這麼下去,沒有前途,從而離開了石達開重新回到天京。石達開到了以後那麼多人馬在貧瘠的廣西北部一小塊地方,可以說是倍感艱苦。於是,彭大順、朱衣點、童容海、吉慶元、譚體元、傅忠信等等帶領主力,上演了回歸天朝。那些天地合組成的花旗太平軍也全部跑路了,就這麼到處流浪,困守山溝,也不是他們出來造反的目的。
  • 四川大渡河邊,居住數千太平軍後裔,他們說:咱們命是石達開給的
    原來,四川巡撫駱秉章和謀士劉蓉向石達開許諾,只要肯投降,便赦免石達開手下的6000士兵。 因此,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帶著三名親信,向清軍投了降。石達開深知,自己起兵以來,多次大敗清軍,縱橫數省,殺死清朝封疆大吏多達三人,曾被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稱為是太平天國諸將中最厲害的一個。
  • 面對千刀萬剮一聲不吭的石達開,是他的出走決定了太平天國的敗亡
    至於石達開出走時,究竟有多少人追隨他,有人猜測是十萬天兵,也有人說至少有二十萬天兵。甚至,一些人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此,認為:石達開是導致起義事業失敗的罪魁禍首。對於這一點,筆者無法苟同。畢竟,真正影響事件走向的,還是天京之中爆發的那場內鬥。在這場內鬥中,非但讓天兵勢力削弱,還讓民眾喪失了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