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
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
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70年代一結束,80年代就徹底打開了科幻電影的大門。
這些電影大多以機器人、精神能量和友好的外星人為特色。
結果,老少皆宜的科幻電影紛紛開始在影院上映。
著名導演如史蒂文·史匹柏和詹姆斯·卡梅隆不斷完善他們的製作工藝,製作出了一些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電影。
80年代的大部分科幻電影都起源於70年代,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70年代和80年代的科幻電影誰更好?
70年代的科幻電影有些陰暗
70年代的科幻電影的核心始於人們對太空探索的迷戀。毫無疑問,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是那個年代的榜眼。它催生出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系列,在我們心中停留了40多年。而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則以其標誌性的美學為這十年畫上了句號,也為80年代的科幻電影鋪平了道路。然而,這一時期上映的大多數科幻電影對未來的看法都是負面的。
例如,斯坦利·庫布裡克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1962年的同名小說《發條橙》探討了社會中的自由意志;喬治·米勒的《瘋狂的麥克斯》加入了《500年後》、《孩子與狗》和《瘋狂輪滑》等反烏託邦科幻的行列;理察·弗萊徹於1973年執導的電影《綠色食品》以2022年為背景,講述了人們對人口過剩和氣候災難造成的大規模饑荒的恐懼。由此可見,70年代的科幻電影達成的更大共識是:未來很暗淡,戰爭隨時會爆發,氣候災難不可避免。
80年代的科幻電影具有多面性
雖然70年代的科幻電影對未來的看法有些陰暗,但隨著《星球大戰》系列的繼續,80年代的科幻電影把太空探索變成了逃避現實。比如史蒂文·史匹柏1982年的電影《E.T. 外星人》特別強調了他為任何年齡的孩子打開科幻世界的能力。當然,除了《沙丘》和《2010》等幾部令人失望但知名度頗高的影片外,80年代也有面向成人的科幻電影。
《異形2》是《異性》的第一部續集,也是雷德利·斯科特根據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的續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開創了一個大受歡迎的系列電影;大衛·柯南伯格的《奪命兇靈》和《變蠅人》通過引入恐怖元素,來激發科幻電影的最大潛力。雖然這些電影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無法與日本科幻電影《阿基拉》相比。80年代展現了科幻電影可以有多面性,它可能包括反烏託邦,衷心的外星人,並使阿諾德·施瓦辛格成為了一線電影明星。
70年代是開創,80年代是進取
總的來說,8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黃金年代。80年代的科幻電影打破了70年代對科幻的負面氛圍,在美學、情節、世界觀方面都有了新的認知,甚至還加入了一些恐怖元素,為我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觀影體驗。70年代的系列電影發展到了80年代,而80年代則完善了它們。例如,《星球大戰1》是一部受人喜愛的傑作,而它的續集一次又一次地在口碑上超越前作。80年代各種類型電影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並相互融合,這也給了科幻電影蓬勃發展的時間。
80年代還大力發展CG技術,從迪士尼第一部CG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上映開始,CG技術現在已經主導了科幻電影市場。時至今日,科幻電影仍然算得上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電影類型。當現代電影製作人重溫過去的科幻電影時,他們會把目光投向80年代,而不是70年代,這也從側面證明20世紀80年代才是科幻電影的最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