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節
哦不,端午節!又來了
提起端午,
腦海裡就會duang的蹦出
這個人
屈原
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
傳說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
都是為紀念他
但在蘇州,
端午節,卻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而是紀念另一位人物:
伍子胥
端午節與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他對蘇州的影響深遠。最早的闔閭大城,其總設計師,便是伍子胥。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蘇州古城的雛形。
千百年來,民間還流傳著伍子胥用糯米鑄城牆,在越人攻進來的時候,吳人掘地三尺,度過饑荒的故事。
蘇州人感念伍子胥的功績,為他立廟以祀。相傳伍子胥死後化為濤神,吳人又沿江溯流祭祀他。
南朝《曹娥碑》記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謂是東吳之俗。」說明從那時起或更早,蘇州便有端午紀念伍子胥的習俗。

划龍舟是蘇州端午習俗中的重要一環,而划龍舟最早也是吳中百姓為紀念伍子胥而舉行的。《蘇州詞典》裡說,「舊時蘇州每逢端午節,在胥門外有龍舟競渡,與他處有異,所異者,在紀念伍子胥,而與三閭大夫屈原無關。」
原味的蘇州端午節這麼過
食粽子
蘇州粽子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餡料,配料講究、製作精細。
比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裡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吃五黃
蘇州人在端午節一直有「吃五黃」的習俗。所謂「五黃」,是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鹹鴨蛋和雄黃酒。
黃魚、黃鱔等都是時令食物,具有滋補功效。而雄黃酒,跟蘇州的關係極深,民間傳說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的故事,就是在明朝蘇州人馮夢龍寫的《警世通言》裡第一次出現。一些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兒,大人要將雄黃酒在他們的額頭處塗抹開來。
掛菖蒲
端午時蘇州百姓會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蒿。《清嘉錄》中就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祛鬼"之說。
據說鍾馗有捉鬼的本領,家家戶戶還會掛出鍾馗像,起到所謂"鎮惡"的作用。當然,驅鬼避邪不足為信,但這一習俗則反映了民間一種揚善祛惡的嚮往,同時與"毒月"的觀念有關。
佩香囊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舊時繡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就要早做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紋飾,再巧加刺繡,如: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
五毒衣
蘇州舊時端午節有個重要的習俗:給七歲以下的小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圖案的「五毒衣」,要掛上裝滿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頭鞋。
由於端午節通常在農曆五月份,而這時蘇州地區即將進入梅雨季節,天氣溼熱,蚊蟲出沒,人也容易長一些痱子、癤等,而小孩子抵抗力差,給他們穿戴這些衣服配飾,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體健康。
賽龍舟
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發源於「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是蘇州傳統。端午前二周,龍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陰溼天上油漆。還要準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
春風修禊憶江南,酒榼茶爐共一擔。(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