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給中年人的忠告: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

2020-12-11 小可可娛記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企業家成功人士,甚至是領導管理人才都有一個習慣,他們都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特別是老人,交流中可以得到一些人為處事的方法,這就是總結前人的經驗,以避免自己犯錯。

我國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老祖宗通過對生活經驗的不斷總結思考,形成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話,這些俗語廣泛流傳於民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祖宗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融會貫通,總結後編製成博大精深的《增廣賢文》,裡面就講到:「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現在還準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四十歲三不比

四十三不比

古人都強調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俗語都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其中道理就是30歲的年紀要獨立自主,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到了40歲要懂的變化,遇到事情不迷惑,到了50歲就要明白什麼是天命。

其中「三不比」第一個就是不比財富,到了這個階段工作和家庭都比較穩定了,老祖宗的忠告就是這個階段就不要去跟別人攀比財富,不要隨意暴露自己的經濟情況,不要引起別人的覬覦容易被針對。

第二不比的就是孩子,40歲的年紀正常情況孩子也上學了,很多家長喜歡在朋友面前比孩子的成績,某某冠軍,其實這種藉助孩子的表現自己實力的行為,容易導致不滿,大家在外都特別看重臉面,攀比孩子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壓力。

第三不比出身,每個人決定不了自己的出身,這個是難免的,如果你家境比較好而去瞧不起那些家境差出身低的人,很容易被人說人品問題,每個人都無法決定父母,只能說後天的努力去改變家庭的命運,如果一直在低出身面前攀比會導致別人的仇恨,容易發生被報復。

五十歲三不親

下半句古人就講到了五十歲,在以前五十歲的年紀算是老年了,但是現在50歲還是工作時間,距離退休也有一段距離,所以依舊不能停止奮鬥,古人就講了「五十歲三不親」

一不親貪財好利的人,50歲的年紀更多是平穩過渡,這個階段的人有些身家,工作也穩定,老祖宗就強調了要減少跟貪財好利的人相處,不然受損失的概率就比較大。

二不親薄情寡義的人,這個年紀就要看透人跟人的關係,有些人能夠相處就接觸,不能結交就放棄,不要再去聯繫那些薄情寡義的人,連著也是白費勁,熱臉貼冷屁股。

三不親找外遇的人,對一個中年男人來說家庭安穩對晚年的影響特別大 ,這個階段不要讓出現影響夫妻感情,家庭穩定的人,身邊出現找外遇,尋花問柳的人也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相處會不自覺的影響,這種給人少親近。

從《增廣賢文》裡面看到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俗語,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老祖宗提醒我們人心不可測,我們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都要注意與人相處踏實做事,低調做人,不管年紀多大,什麼工作都要留心。

當我們現在感到迷茫,想要改變生活時,不妨多看看老祖宗的話,從這些內容上吸取為人處世的道理,一步步改變壞習慣,對我們的發展就是幫助。

簡單的一句俗語,其中的道理,就能讓我們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增長我們的見識,這就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

古訓增廣,俗語諺語,是中國幾千年人民生活經驗的結晶,雖來自民間,卻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在國學經典《增廣賢文》中就收錄很多,而且都是用非常簡單,很容易看懂的「俗語」形式,比如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看著非常有意思。

學習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吸取知識的營養。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是一部極具影響的蒙學讀本,從為人處世、禮儀道德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千錘百鍊,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

一句句俗語看似簡單,看似露骨,但細細品味,這些道理,放到現在依然適用。

後人都說《增廣賢文》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其實不然,增廣賢文的故事都是我們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情,他總結了生活中的事情,教我們如何應對,如何能做的完美。

和西方的鼓勵文化以及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它以「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看似無情如穿腸毒藥,實際上卻是字字璣珠的真知灼見。

《增廣賢文》中提到:「許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古人對於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放到現在都不過時。

幾百年來,無論顯貴還是商賈,無不將《增廣賢文》奉為必讀經典,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必然涉及為人處世,競爭博弈,溝通勸諫,自保防身,這些你都能從此書中找到靈感和方法。

這本《增廣賢文》是精裝正版,經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和故事,內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閱讀和學習。

老話雖老,常讀常新。經常閱讀這些經典,就會對人情世故、人際往來、人生命運等等諸多方面,對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有幫助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什麼意思?多半中年人不懂
    人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的時候就應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40歲以後,我們應該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老人們總是在告誡我們,「四十歲三不比」,其實說的就是不比金錢,不比孩子,不比出身。男人40歲早已過了血氣方剛的時候,為人處事都應該為自己的家庭多考慮考慮,而錢財也不是衡量生活好壞的唯一標準,所以不要去和人攀比金錢。
  • 人們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三不比四十多歲差不多已經走過了一半的的人生路,人生經歷已經很豐富了,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迷失了,有自己的是非分辨力。對於攀比這種讓自己痛苦的事情應該已經知道那些事不能比了。就像有句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知足才能給常樂。
  •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很多人越走越彷徨,有時候停下來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變成了當初最討厭的模樣?這不,古代就有一句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如果您一不小心走到了中間點,四五十歲的年紀不妨來看一下古人是什麼態度吧?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三十歲是成家立業生子的階段。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一定會輸
    短到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四十歲三不比顧名思義,人到四十歲的時候,有三樣東西不去跟別人比較,究竟是哪三樣呢?
  • 農民常說「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說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喜歡說這句: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先看第一句話,人到了四十歲的這個年紀,就更需要奮鬥努力掙錢了。因為四十歲也就是慢慢步入中年的時候了,這種時候的你一般都是有了家庭有了子女,子女也到了讀書的年紀,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孩子需要撫養。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文/綰九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常說「五十望人三不親」啥意思?「三不親」指什麼
    導讀: 人到五十歲是年過半百的人,是知天命的人了。農村老人常講,人到五十歲了,社會經歷有了,閱人無數了,也是該望人的時候了。俗話說「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話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些聊天中信息比較雜,可能看到路過什麼人,看到什麼事就開始聊,突然有位老人看到一個中年人走過,老人輕輕的說,這個是誰誰,他被別人騙了好多錢,都五十多歲的人了,還不會望人,這位老人很是感慨。
  • 老祖宗忠告:「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啥意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個人經歷了青春的沉澱,終於步入了寶貴的中年,這個歲數的人大多都已經經歷了各種人情世故,在生活之中對人、對事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法了,但是他們還是要謹記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忠告。老祖宗留下名言警句,告誡中年人要做到:「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中年人要牢記下一句,老祖宗的忠告
    老祖宗在百年之前,就給我們留下許多忠告,他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他告誡我們必須把握住自己的黃金年齡,只有這樣才能收穫成功,讓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遠。我今天想和大家說的這個俗語,同樣是和時間有關,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古人為啥說「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三不」指啥?
    這次回去一位大爺告訴了我這樣一句話:「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與這句俗語對應的還有一句古話:「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裡的「望子,望財,望人」分別代表著什麼?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這其中關於男女婚配的俗語就不少,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等等。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告誡,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古人云「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走」,是何道理?老祖宗的忠告
    在這一方面老祖宗就給出了一條忠告,「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走」,其中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鄰居三不比」,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管和鄰居的關係是好是壞,最好不要和他們攀比三樣東西,具體是指哪三樣東西呢?
  • 俗語:「四十不管2事,五十不管2人」,啥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關於人生不同的階段,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可做,老祖宗也是給了我們很多忠告,從中能夠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希望今後的人生道路更平坦一些。俗語說得好:「四十不管2事,五十不管2人」,啥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 俗話說:人過四十,莫管兩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老祖宗的忠告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語,那就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思就是說人隨著年齡的變化,心智也在不斷的變化,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也和年齡有著很大的關係,「人過四十,莫管兩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這可以說是老祖宗的忠告。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四十不多欲」,眾所周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四十不惑,也即是說,四十歲的人,對很多事情都不會像年輕時候那麼迷惑不解了。所以,他們心中都有目標,都有堅定的心念。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