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時候,對於有外匯需求而本身還沒有開放的內地來說,要將自己的貨品通過售賣出去,換取外匯回來,那麼有西方資本攏聚的香港就成為國貨店的最佳首選。
1959年裕華國貨開業,是香港第一間國貨專門店,亦是當年最大的百貨公司。經營模式主要是從內地進口貨品,在香港銷售,由於那時候實行配額制度,產品種類和結構都比較單一,而且進貨時間比較長,有時甚至需要提前兩三年下訂單。
那個時候,大批內地到香港的移民,加上那個時候到香港就算出國了,心繫祖國的親人,一年憑几封書信難解思鄉之苦。
當國貨公司的出現,物美價廉的物品,一下子讓香港人倍感親切,更吸引的是充滿祖國情懷。
到了70年代,香港的國貨店竟然達到200多間。
新光、中邦、華豐、中僑、大華、等等大型國貨商場,可以想想,香港這麼小的地方,當年的人口量,竟然有這麼多的國貨店存在。
當時的香港,國貨店就是左派,那麼右派當然不肯相讓,老蔣的大幅畫像直接就對著國貨公司,大家相互一「幹」就是幾十年。然而,當年的對岸,思鄉的情緒同樣高漲,畫像雖然掛著,但不時仍有人偷偷來國貨店買東西帶回去以解思鄉之苦。
上海菊花牌汗衫
天壇牌白襯衣
英雄牌墨水筆
雪花牌羊毛衣
友誼牌雪花膏
鹿牌暖水壺
扇牌洗衣皂
紅雙喜桌球拍
從大地牌汗衫到前進牌運動鞋,從鸚鵡牌校服到雲南白藥、海鷗牌手錶,甚至被譽為國貨四大寶的「棉襖、學生服裝、睡衣及羊毛衣」,還有浙江的毛筆、安徽的宣紙、江西的瓷器、天津的手錶等等。
那個時候,不少香港人每到過年過節,便會去買一堆用品,然後拿著國貨公司的物品春節大包小包帶回家,那個時候在十分緊缺的內地,香港的親戚回來,那簡直是各種羨慕。而這些國貨精品來到香港,走過一轉,又重返內地。
從翡翠到珠寶,從玉石雕刻到古玩瓷器,刺繡品、景泰藍、絲綢、中式晚裝、抽紗等,高檔的貨品一一進入香港市場,國貨公司裡面的不是普通產品,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品牌,才得成為出口貨。
那個時候,內地還沒有盛行到香港旅遊,大批大批的東南亞遊客,海外遊客到了香港,就是到國貨公司瘋狂採購,同樣是大批大批的帶回去做禮物。而國貨公司也賺得大量的外匯寄回內地。
而後,隨著市場的發展,物資需求的提高,經濟高速發展,電商支付的頻密,如今在香港,上淘寶已經不是什麼難事。每天,在固定的提貨點,大批香港人排隊等候領取訂購的物品。
國貨店成為歷史的縮影,但至今還有很多香港人,對當年的國貨產品,如數家珍,可能比起其他內地城市的市民對於「國貨」,更有感情。不少人還會特意到佐敦的裕華國貨、北角的華豐國貨,進去裡面走走,回憶連綿。
一位國貨公司的老店員說:「國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國力的強盛,更越來越成為文化的承載。」
知道當時香港國貨店的營銷口號嗎?
「愛祖國,用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