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幹達是非洲東部內陸國家,橫跨赤道,東鄰肯亞,南接坦尚尼亞和盧安達,西接剛果,北連南蘇丹。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至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雖位於赤道線上,但由於地勢較高,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也曾被邱吉爾喻為「非洲明珠」。
如果說烏幹達因是「東非高原水鄉」而被人們稱為「非洲的明珠」,那麼它的首都坎帕拉則又被人們稱為「明珠中的明珠」。坎帕拉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位於國境中南部高地上,坐落在維多利亞湖北岸。在當地民族語言裡,「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據說,最初這裡是一片荒山,山上長滿了茂盛的牧草,許多動物在這裡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數目最多,這些羚羊時常成群從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稱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也曾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幹達王國的王宮所在地,傳說烏幹達國王經常在閒暇時在這裡放牧羊群尋樂。
坎帕拉曾在1890年到1905年淪為英國殖民統治的據點。自烏幹達於1962年獨立以來,坎帕拉城市建設不斷得到發展,如今它已擁有77萬人口,是烏幹達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中心。雖然烏幹達是非洲東部橫跨赤道的內陸熱帶國家,但是因坎帕拉地勢較高而氣候涼爽,終年如春,花木爭豔,綠草似茵,宛如一座山丘花園。一幢幢房屋依山勢起伏,層層掩映在片片翠綠之中。
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之巔,眺望四周,全城各山頭盡收眼底。宏偉壯觀的議會大樓、國際會議中心和政府各機關整齊地分散在納卡塞羅山上,近處山腳下的烏幹達國家博物館、獨立廣場、獨立紀念碑等歷歷在目。東南郊的維多利亞湖水域廣闊,波平似鏡,帆影點點;湖濱山坡上森林密布,一幢幢非洲式別墅坐落其間,環境幽靜;山腳下有草坪、高爾夫球場等,是散步或從事運動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歷史、絢麗的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而成為非洲的一處旅遊勝地。
在烏幹達,招待客人自始至終不離香蕉。客人入屋,先敬上一杯鮮美可口的香蕉汁,然後端上烤得焦黃的香蕉點心。正餐吃一種叫做「馬託基」的香蕉飯。「馬託基」是以不甜的香蕉品種為原料,剝皮搗成泥狀,蒸熟後拌上紅豆汁、花生醬、紅燒雞塊、咖喱牛肉的飯。吃過「馬託基」的人,普遍稱讚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因而它成了烏幹達國宴的主菜。烏幹達的「國飲」則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發酵釀成的酒,香甜醇厚。開宴時,將酒罈擺在桌上,壇頂插著1米長的草管,賓主吮管對吸。
來到烏幹達,除了美景和美食,你還可以時時聽到非洲擊鼓,那種激越和亢奮的鼓聲,會令你久久不能忘懷。對烏幹達來說,鼓是國家的象徵,在烏幹達國徽的中間就有一面鼓,這是幾百年來一種古老傳統的繼續。烏幹達人認為,鼓聲能在凡人和鬼神之間溝通,鼓還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烏幹達叢林遍地,河湖密布,交通極為不便,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發明了用鼓聲傳達信息的方法。因而,在烏幹達,無論白天黑夜,都能聽到「達姆」鼓的聲音,有時如急風暴雨,有時似輕柔的微風。全國男女老幼都對這種既是音樂,又是信息的特殊語言具有敏感的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