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之浙大西遷線

2020-11-21 澎湃新聞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之浙大西遷線

2020-08-18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追尋前輩足跡

講述前輩故事

弘揚科學精神

播撒科學種子

大不自多 海納江河

惟學無際 際於天地

形上謂道兮 形下謂器

禮主別異兮 樂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爾聽斯聰

國有成均 在浙之濱

昔言求是 實啟爾求真

習坎示教 始見經綸

無曰已是 無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開物前民

嗟爾髦士 尚其有聞

念哉典學 思睿觀通

有文有質 有農有工

兼總條貫 知至知終

成章乃達 若金之在熔

尚亨於野 無吝於宗

樹我邦國 天下來同

---《浙江大學校歌》

科學家精神

七七事變後,戰火很快延燒到浙江。1937年11月,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率領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餘公裡,於1940年1月到達貴州,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西遷時期,浙江大學集聚了蘇步青、陳建功、王淦昌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盛名的科學巨人;培養出葉篤正、谷超豪和程開甲等著名青年才俊。

為銘記歷史、捍衛勝利,汲取力量、砥礪奮進,2020年8月24日至28日,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蘇步青之孫蘇泉、程開甲之女程漱玉、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將沿著抗戰期間前輩走過的道路,來到廣西、貴州,為南寧、貴陽兩地的青少年學生講述前輩抗戰期間的故事,講述前輩科學家碧血丹心的愛國之情、捨我其誰的報國之志,和在時代洪流中傲然屹立的家國大義,鼓勵青少年學生樹立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心。

欲了解活動詳情,請關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公眾號。活動期間,公眾號將及時推出圖文直播。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之浙大西遷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浙大西遷線紀行(二)
    李四光:烽火硝煙中的日子「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隨國民政府內遷重慶,為什麼李四光去了廣西呢?」2020年8月25日下午,在廣西科技館「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現場,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李四光外孫女為在場的青少年學生揭曉了答案。原來,李四光痛恨蔣介石的法西斯反動政府。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浙大西遷線紀行(一)
    蘇步青:黎明前的鬥爭8月25日上午,廣西科技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蘇步青之孫蘇泉。蘇泉與在場的青少年和公眾一道分享了爺爺蘇步青成長成才的故事,特別是爺爺隨浙大西遷的動蕩生活。從杭州到建德,在敵機的轟炸中,浙大師生一路向西,先後到達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貴州遵義,最後在湄潭落腳。西遷路上,竺可楨校長責任最重,卻時刻記掛著蘇步青的西行。有一天,他找到蘇步青說:「你夫人是日本人,此行路上一定有人要盤問檢查,搞得不好,還有生命危險。我已經替你向朱家驊(浙江省主席)要來一張手令,規定沿途軍警都不得盤問檢查。」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浙大西遷線紀行(二)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隨國民政府內遷重慶,為什麼李四光去了廣西呢?」2020年8月25日下午,在廣西科技館「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現場,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李四光外孫女為在場的青少年學生揭曉了答案。原來,李四光痛恨蔣介石的法西斯反動政府。為了離蔣介石遠一點,李四光決定到廣西去,可以擺脫一些他的控制。
  •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
    >協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 大型宣講活動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南京專場成功舉辦,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金陵中學河西分校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西南聯大線紀行(一)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西南聯大線紀行(一) 2020-08-22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貴州科技館專場報告會將舉辦
    貴陽網訊 8月27日,「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大型報告會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貴州專場將在貴州科技館二樓學術報告廳舉辦。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抗戰的烽火硝煙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千裡跋涉,西遷至雲貴高原等地,為中華民族保存科學文明的火種。無數學者和青年才俊在最為簡陋的辦學條件下忍性求學、刻苦攻關、奮起直追,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 紅色記憶|抗戰時期浙大西遷第一站——梅城
    1949-2019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宣傳我市革命文物,弘揚革命精神,我局將連續發布發生在建德的紅色革命故事,讓大家緬懷這些在我們身邊的革命先烈,銘記那段艱苦歲月,讓他們的紅色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代人。梅城是歷史上著名的「浙大西遷」的首站梅城見證了浙大師生當年艱苦不忘治學的精神。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重慶南京線紀行
    黃緯祿:艱難困苦,玉汝以成★9月1日上午,重慶大學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的女兒黃道群。中央大學決定西遷重慶。兩個月後,南京淪陷,30萬同胞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在重慶,來自淪陷區的學生,經濟來源斷絕,生活無著,幾乎全靠學校為救助貧寒學生而設的資金維持。學生們在食堂的主食是許多泥沙、石子、稗子、稻殼混雜其間的「八寶飯」。副食基本是胡蘿蔔、大頭菜、爛榨菜、鹽水豆芽湯。醫療落後,瘧疾流行。每天可見人行道斃街頭。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重慶南京線紀行(一)
    黃緯祿:艱難困苦,玉汝以成9月1日上午,重慶大學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的女兒黃道群。中央大學決定西遷重慶。兩個月後,南京淪陷,30萬同胞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學校開展「追尋浙大西遷路,感聞校訓求是魂」主題教育暨「我的湄潭...
    學校開展「追尋浙大西遷路,感聞校訓求是魂」主題教育暨「我的湄潭情」專題講座 時間:2019年09月26日    編輯:翁晨丹    來源:生化學院     瀏覽次數:次 追尋浙大西遷路,感聞校訓求是魂。
  •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丨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改革君將陸續刊發「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系列文章,為您講述這些硝煙中胸懷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西南聯大線紀行(二)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朱光亞之子朱明遠。一年以後,西南聯大在昆明、重慶兩地的大學中招收一、二年級轉學生。朱光亞高中時就非常嚮往到西南聯大讀書,得知這一消息,他立即報名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光亞最終以優異成績被西南聯大理學院物理學系錄取。1942年8月下旬,朱光亞離開重慶,獨自去昆明報到。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中,朱光亞一個人風餐露宿,飽受艱難困苦。趕不上汽車,就用兩隻腳板走路。
  • 「文化西遷」——貴州的抗戰文化記憶
    開欄語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大批學校紛紛內遷,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文化西遷」。 當時偏遠的貴州在戰亂中還可安放書桌,私立大夏大學、浙江大學、湘雅醫學院等八所大學紛紛遷入,師生們在貴州度過了抗戰的艱苦歲月,延續了中國大學教育的主要文脈,保存並培育了大批文化精英。
  • 「浙大文軍西遷」留印記,梅城古鎮一度成為學校城
    梅城迎著塑像走進去,院子塑著五個真人大小的像,第一位著西裝,拄文明棍,氣勢軒昂的臉上帶著些許憂慮,一個穿長衫,戴禮帽的人緊隨其後,再後面是一對知識分子打扮的夫妻抱著小孩,挎著行李,所有人都是行進中的姿態
  • 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後人追憶蘇步青朱光亞等先輩
    資料照片【後人講述】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中,一代代科學家以拼搏與奉獻挺起民族脊梁、綻放時代之光。銘記歷史才能堅定前行,從抗戰烽火硝煙中走過的優秀知識分子為今人注入了砥礪奮進的巨大力量。近日,中國科技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聯合地方科技館等單位共同舉辦「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結合這一活動,光明智庫邀請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的民族大義、愛國之行,共同感受並傳承優秀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 泰和投資修繕浙江大學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本報泰和訊 鄧和平、江南都市報記者王文報導:為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泰和縣投入80萬元對浙大西遷泰和舊址校長辦公樓進行全面修繕,讓校長辦公樓重現當年原貌。  據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國立浙江大學遷至泰和,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舊址。  為延續抗戰記憶,泰和加大了抗戰遺址舊址的修繕保護力度。縣裡先後籌資200多萬元,對浙大西遷期間的浙江大學大禮堂、校長辦公樓、臨清書屋、澄江學校、澄江學校俱樂部等辦學舊址及中正大學等全面修繕。
  • 周江勇參觀浙大西遷紀念展館並慰問抗戰老戰士
    周江勇參觀浙大西遷紀念展館並慰問抗戰老戰士 2020-09-03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抗戰老兵講革命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6月12日,延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志願服務總隊組織紅色文化(黨校)志願服務隊、培育踐行主流價值(教育局)志願服務隊、青年先鋒(團市委)志願服務隊、退役軍人事務局志願服務隊、「老兵之家」志願服務隊,聯合開展文明實踐「送紅色文化下基層」宣講志願服務活動。
  • 抗戰紀念:桃江多部門行動,留住鮮活的紅色記憶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致敬抗日戰爭中的先烈英雄,致敬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在桃江縣,抗日戰爭期間,既有在抗日正面戰場迎戰日寇的夏楚中將軍,也有把南京美術專科學校遷回桃江的國畫大師高希舜,還有更多的桃江兒女奔赴各地,奮勇殺敵,奮力救國,用自己的身軀和鮮血書譜寫了一曲曲的紅色傳奇。
  • 浙大學生龍泉紅色研學活動走進我市
    本網訊(記者 項素蘭 通訊員 周一力)7月21日—22日,「文軍長徵·精神鑄劍」浙大學生龍泉紅色研學活動走進我市,通過開展有風景的思政課教育、探訪浙大西遷舊址龍泉校區、參觀「紅色記憶·劍瓷讚歌」展覽、重走紅軍路、重溫革命志等一系列活動,傳承紅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