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誰來自山川湖海,卻樂得囿於晝夜、廚房與愛。「吃」雖是細枝末節,卻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前有袁枚談小吃,後有汪曾祺說五味。欣賞和品嘗一座城市的美景與美食,就像在解讀她的歷史和文化。筆耕不輟,廚房不冷。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為您帶來全新的視頻欄目《味道濟南》,帶您走進濟南的大街小巷,在美食中嘗百味人生,在影像裡品味道濟南。
文/片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肖陽 見習記者 李鴻如 聶堃
「素的要胡蘿蔔還是韭菜?肉的要豆角肉、香菇肉還是肉丸?十個?好嘞!」老闆劉為民拿夾子在竹筐輕輕點幾下,麻利地裝袋遞出櫃檯。上午十點,仁和包子鋪顧客逐漸多起來,因為到下午2點,小店就會關門。這家包子鋪開業29年,卻只此一家小小的店面,並且還下午早早就收攤,按老劉的話就是「不能讓別人說出不好來」。正因為如此,眾多老主顧專程而來,還心甘情願地排起長隊。
好吃秘訣是真材實料,為口碑謝絕加盟
「我們從1990年開店,還有一年就30年了。」劉為民一邊熱情地招呼客人,一邊趁間隙告訴記者。每天四點半,他和員工開始張羅包包子,一般下午兩點鐘就全賣完了,基本不會剩下。
劉為民今年50多歲,為了謀生,也為了學手藝,他曾經在四五家包子鋪打工,直到2000年,借了兩千元開了這家店,「當時我一分錢沒有,全是借的,那時候一個月房租才260元」。
29年前的店面只有十三四個平方米,三個員工負責店裡的一切,剛開始生意並不好,一點一點才做起來。現在的店鋪也僅有四五十個平方米,顯得有些侷促,前邊是窄窄的櫃檯,後廚幾個員工忙著和面、攪餡、包包子,不一會滿滿一籠包子端上了蒸籠,嗤嗤地冒開了白氣。
談起顧客絡繹不絕的秘密,老劉憨厚地笑著說沒什麼神秘的,就是真材實料。「你看看我們用的肉,都是品牌的,每天6點鐘對方送貨過來。我們的麵皮用的老面,可能沒那麼白,但是吃起來更勁道些。除了蔥姜鹽還有很少的味精,我們不加別的東西。用不用好料,騙不了嘴巴。」
這家小店每天用掉200多斤面、80多斤肉,賣出兩百多籠,大約四五千個包子,生意這麼好,可劉為民卻婉言謝絕加盟:「我們不幹加盟連鎖,我家一直堅持真材實料,你看這肉都是25塊多錢一斤,我們也是自己調餡子,一交給別人就怕糊弄,不放心。」老闆的妻子李玉青說,每年都有人上門問或者打電話,但是兩人就怕交給別人質量保證不了,萬一別人說仁和包子不好吃,那把招牌給砸嘍!
李玉青說,也曾有人推銷豆製品和香精,據說能摻出肉味,成本一天就省下幾百元,可就是心理上過不去。「做吃的,就是個良心買賣。賣得著就賣,賣不著就不賣,坑人的買賣咱不幹。我的後廚從來不怕看,隨便瞧隨便看,掙點辛苦錢,掙得心安理得。」她說自己從沒結婚就開始幹,現在孩子都大學畢業工作了,這麼多年了,靠的就是誠信。
每天只營業半天,回頭客絡繹不絕
「不排隊的時候很少,一般還是老顧客多一點。」上門的顧客不僅有附近的居民,還有搬遷走又回來買的,也有一些顧客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吃。
劉為民表示,附近一位老太太一吃就是十幾年。為了少排會隊,兒子一交就是一周的錢,每天他或者護工過來取。「開始一天吃8個,後來老人身體原因一天吃6個,過年了店鋪要停業,老人的孩子就提前買好放冰櫃裡存著。」他說。
「他家味道好,質量穩定,家裡老人也是認這個味道。」開車來買的宋先生,不等上車就先吃起來。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被人介紹過來:「聽別人都說好吃,今天第一回來買,怕一會就賣沒了。」
最近有顧客告訴劉為民,你的店被人發上抖音了,過來嘗嘗。為了這個,他才下載了短視頻軟體,笑呵呵展示給記者看。
不僅是包子的味道,有位楊女士還誇了老闆:「老闆很和善,人很好,正能量,要不都來買他家的?圍的人一多老闆還引導大家排隊,人很正派。」
不開加盟店,一天只開半天,全靠自己忙活,李玉青說:「太累了,下午不開店是最近六七年才有的事,包包子體力消耗比較大,一忙起來收完攤就到了晚上7點多。」她對自己的店很自信,如果有相同的名字那肯定不是我們家,味道不一樣顧客還是會找回來。
在後廚忙碌的員工裡,有一位已經60多歲。劉為民告訴記者,老人已經幹了5年,不喜歡呆在家,也想掙點零用錢,於是就好心把她招了進來。「現在加上我是7個員工。」
「最近原材料價格上漲,我們還提了價。」劉為民忽然有點不好意思。一問,素的漲了2毛,肉的漲了3毛,新的價格牌已經醒目地掛起來。「最早的時候肉的才1毛,素的7分錢。」老闆臉上仍是一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