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集體當「攤主」 強村又富民

2020-12-07 網易河南

「老闆,來兩份炒酸奶。」7月9日晚,南樂縣寺莊鄉古念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廣場上的夜市遊人如織,貧困戶閆玲霞的炒酸奶攤位前又排起了長隊。「今年受疫情影響,我沒有外出務工,村幹部動員我擺個攤,不但不要租金,而且村裡還免費提供用電,今天晚上又掙了三百多,黨的政策真是好!」看著面前的人群,閆玲霞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南樂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成立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土地規範管理,探索黨社共建、資產租賃、三資入股、服務創收、產業融合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支持鼓勵農村黨組織結合實際發展主導產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截至目前,該縣有集體經濟的村佔比由原來的44%上升到98.5%,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年收入5萬元以上。

南樂縣寺莊鄉古念村的「地攤經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村充分發揮臨近國家森林公園、環城公路等區位優勢,村「兩委」班子利用「先鋒貸」資金30萬元,引進觀光小火車、喊泉、兒童樂園等娛樂設施,並整合本地特色農產品、小吃等資源,在入村主街道、廣場開發村內夜市,吸納貧困戶、致富能手等人員為經營業主,攤位免租金,引導群眾共同參與,既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益,又拓寬了群眾收入來源;既讓貧困群眾享受到了勞動致富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更徹底祛除了他們「等靠要」的思想包袱。同時,為提升夜市體驗,該村「兩委」幹部還自發參與安全管理、衛生保潔等服務,保障市場經營平穩有序。

「自6月底開始運營以來,我們村夜市攤位總數達到30多個,其中貧困戶攤位就有9個,短短十來天時間,已累計接待遊客5000餘人次,村集體增收6000餘元,擺攤群眾增收30000餘元,真正實現了強村富民的統一。隨著夜市在周邊鄉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相信我們古念村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師軍帥自信地說。

本文來源:網易河南 責任編輯:劉開懷_hn09

相關焦點

  • 邢臺市威縣棗元鄉強村富民 創新村集體收益模式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村集體「有錢辦事」的根本途徑。2020年,一種新的資產收益產業扶貧模式在邢臺威縣棗元鄉創新探索——萬畝蔬菜基地與貧困村籤訂蔬菜產業資產收益分紅協議書,增加村集體收入,走出一條「蔬菜幫扶」產業精準扶貧新渠道。
  • 南樂縣駐村「尖兵」服務鄉村建設
    本報訊(記者段寶生通訊員王曉衝)11月26日,記者從南樂縣組織部門獲悉,三年來,南樂縣持續強化駐村幹部管理,著眼在精準選派、關愛保障、考核評價等方面創新機制,激勵廣大駐村幹部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發揮「尖兵」作用。
  • 六合區龍池街道四柳社區:產業「造血」助力強村富民
    六合區龍池街道四柳社區:產業「造血」助力強村富民 發布日期:2020-06-16 08:36 來源:新華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社區黨總支狠抓集體經濟建設,在黨建引領下集體經濟去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近800萬元;今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1000萬元,村集體預計獲益300餘萬元。」南京市六合區龍池街道四柳社區黨總支書記卞梓財說。對集體經濟增收的信心,來源於社區在黨建引領下,產業「造血」帶來的紅利。
  • 廣昌遍開「強村富民」花
    截至9月底,該縣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有101個,佔總數的78.3%,年底有望所有行政村村集體年收入達5萬元。目前,該縣村級集體經濟帳面餘額達2189萬元,村均接近17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有20個、超過50萬元的村有3個,一幅「強村富民」的精緻畫卷正在贛撫大地徐徐展開。
  • 基層組織「三步棋」 走好富民強村路
    一棟棟漂亮的村民住宅樓、一排排整齊的門面商鋪,乾淨的柏油路、氣派的體育館……這是走進吉木薩爾縣二工鎮董家灣村的第一印象。董家灣村黨總支著眼當前、立足長遠,走好抓黨組織管理激活力、挖掘資源優勢增動力、拓寬就業渠道促增收的「三步棋」,開啟了富民強村的大門。
  • 多點發力 強村富民——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推進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多點發力 強村富民——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推進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2020-08-17 11:2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南樂縣召開村「兩委」換屆工作會議
    11月28日,南樂縣召開村「兩委」換屆工作會議,縣委書記劉冰出席並講話,縣領導曹擁軍、梅興秦、魯法中、苗銳及縣換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縣換屆領導小組成員、縣指導組全體成員,各鄉鎮黨委書記、分管組織工作副職、紀委書記、分管副鄉長、組織員參加。
  • 湘鄉市泉塘村探索強村富民之路
    整村流轉土地 集體經濟有望翻幾番泉塘村探索強村富民之路湘潭在線7月1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興安)目前,湘鄉市泉塘鎮泉塘村的1500畝油葵眼看就熟了,數不勝數的葵花盤上結滿了黑油油的葵花籽。泉塘村的「家底」比較厚實,通過招商引資和出租閒置資產,每年收益約11萬元,這為該村探索多元化發展、富村富民奠定了基礎。今年,該村註冊成立的湘鄉市泉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整村流轉了2300多畝田地,第一茬種植了60畝辣椒、50多畝紅薯尖、1500畝油葵和早稻。眼下,蔬菜進入豐產期,每天有1500公斤薯尖和500公斤辣椒從泉塘發往湘潭、長沙。
  • 建強班子帶隊伍 興村富民奔小康——山東沂南縣融媒體中心派駐保泉...
    兩委」班子戰鬥力和凝聚力;落實省市縣脫貧攻堅部署,進一步增加集體收入,不斷強化服務功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保泉村在縣政協調研時,被納為「軟弱渙散黨組織」村,並上報上級組織部門備案。第一書記工作組堅持入村後,大力加強班子建設,調整了個別不能勝任職務的幹部,配齊配強班子人員力量,強化村幹部素質能力提升,抓好「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生活會等組織生活制度,強化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率先轉變發展理念,增強發展意識,提高戰鬥力凝聚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 上杭古田吳地社區:盤活資產「造血源」 強村富民「立標杆」
    古田管理中心副主任、古田鎮黨委書記黃裕珍告訴記者,近年來,吳地社區推行「黨建+紅色+休閒產業」模式,通過有效盤活資產,成功引進古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中影文旅有限公司等共建吳地紅軍小鎮, 2018年1月吳地「紅軍小鎮」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先後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市級鄉村旅遊試點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基地和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省紅領巾校外體驗示範基地
  • 惠安:美麗的大岞惠女民俗村 創建品牌強村富民
    全村共3320多戶,13350多人,人均年收入10400元。2006年獲評「福建省最美鄉村」、2007年被評為「泉州十佳魅力鄉村」。今年,大岞村擬定為惠安縣「美麗鄉村」特色村。綜合整治美化家園來到大岞村,別致的山海景觀躍然呈現。東岞山頂屹立著一座20米高的惠安女石雕像,附近的原石上刻著王漢斌題寫的「惠東女民俗村」六個大字。
  • 黨建引領強村富民 奮力破局薄弱村工作
    8月8日下午,浦北縣北通鎮黨委書記黃燕介紹北通鎮實施「強村帶弱村」工作時這樣評價道。  今年以來,浦北縣堅持黨建引領,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結對幫扶、資源共享、先鋒帶動等方式,讓薄弱村實現美麗的「蛻變」。
  • 南樂縣西街關村 黨建引領探索「三治融合」
    「村裡的錢怎麼花,要讓群眾來當家;村裡的事怎麼辦,要讓群眾說了算;工作幹得行不行,要讓群眾來評評……」這是南樂縣城關鎮西街關村盤鼓隊排演時的唱詞,也是該村開展群眾自治的真實寫照。「村中連續15年沒有重大刑事案件、沒有越級上訪事件。
  • 昌圖蹚出新路子:「村社合一」強村富民
    東興村集體曾欠外債近百萬元,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村集體不但還清了外債,現在每年還有20萬元的穩定收入,農民人均收入接近2萬元。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東興村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村社合一」的富民強村道路。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昌圖縣迅速興起。
  • 福建春倫集團榮獲「千企幫千村」助村富民明星企業稱號
    2020年01月13日 16:25:47 來源:中新網福建 近日,在福州召開的福建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表彰了一批2019年度全省鄉村振興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福建春倫集團有限公司等被授予「千企幫千村」助村富民明星企業稱號
  • 將「單兵作戰」轉到「集體發力」,這個綜治中心不一般
    南樂縣以爭創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縣為目標,主動作為、先行先試,持續推進社會治理工作布局現代化、體制現代化、方式現代化,奮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基層治理『南樂樣板』,向著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樂不斷前進。」南樂縣委書記劉冰說。A綜治中心整合全要素集體發力讓群眾少跑腿「住進小區半年了,連個網成了揪心事,跑物業、找開發商、找運營商,還是沒能辦成。
  • 廈門同安前格村葉泉湖:做富民強村的探路人
    ,如今是小有名氣的鄉村旅遊特色村,收穫了「福建省美麗鄉村」重點建設村、「福建省一級鄉村旅遊特色村」等美譽,慕名而來的遊客給小山村帶來了人氣和商機。然而,十餘年前,這個面積約7平方公裡的小村莊僅有500左右的人口,村裡連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村集體負債數十萬元,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空殼村」。村黨支部書記葉泉湖被稱為前格富民強村的「探路人」——這個已經擔任了20年村支書的老黨員帶著村民養過牛、造過魚塘,現在衝在把前格村打造為鄉村旅遊特色村的前陣,依然幹勁十足。
  • 江蘇盱眙:按下村企聯建「快進鍵」 跑出強村富民「加速度」
    」政策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努力在實施村企聯建戰略中走在前、當標杆、作示範。街道轄內6個村(社區)均與企業開展項目聯建,聯建覆蓋率達100%。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0萬元,吸納周邊近200名村民就業,農民每年平均增收2萬餘元,助力強村富民跑出「加速度」。
  • 南樂縣有個博士村
    筆者12月14日赴南樂縣近德固鄉留古店村去探訪這個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尊師重教,歷史悠久。退休在家的鄉鎮企業家胡先立說,留古店村雖說位於南樂縣西南角,位置偏僻。但是,這裡解放前,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本村村民邵漢三、邵恩甫畢業於保定二師,畢業於大名七師的胡通三還做過解放前南樂縣第三任縣長。這裡也是中共直南特委第一個抗日武裝四支隊發源地。
  • 湖口這個村的200畝商薯19種植基地,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
    「商薯19,結薯早、『無跑邊』,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呈紡錘形,皮色紅、肉色白、食味優,被大家稱為『慄子香』,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 基地管理人員黃正金介紹道。2020年,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東莊村流轉土地200餘畝種植商薯19,由村合作社進行種植管理,預計年產量約4000斤,可加工成紅薯澱粉、紅薯粉條等產品,通過經銷商、超市、電商等途徑銷售,可為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年增收2000元左右,小小「土坨坨」成為了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