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拉草原, 納帕海:位於中甸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公裡,是個季節性高山湖泊,也是雲南省少有的亞高山沼澤化草甸。其三面環山,山峰海拔3800米—4449米,一面與大中甸盆地相連。納帕海藏語稱為「納帕錯」,漢語意為「森林背後的湖」。此湖在夏末秋初大量積水,再加上青龍潭、納曲河、旺曲河水的注入,形成大面積湖面,明水面大時可達上千公頃。湖周圍分布有9處落水洞,湖水由此洩出,經尼西湯滿河、五境吉仁河匯入金沙江。到冬春季節,明水面縮小,蕩漾的湖水就變成大片的沼澤草甸。
噶丹松贊林寺(漢名歸化寺),位於中甸縣城4公裡的佛屏山麓,佔地500餘畝,整個建築仿西藏布達拉宮設計,是迪慶地區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寺廟。現有僧侶700餘人。1578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三世達賴索南嘉錯應麗江木氏土司邀請,到雲南藏區傳教,格魯派在迪慶藏區得以傳播並發展。1674年,以中甸噶舉寺院嘉夏寺為首的迪慶境內各噶舉派寺院反對格魯派及蒙古和碩特部統治者之間的戰火,以噶舉派為代表的勢力集團失敗,蒙藏聯軍關閉了中甸、德欽一帶的大多數噶舉派寺院,解散了這些寺院的僧人,又將沒收來的全部財產用來籌建松贊林寺。1679年,寺院動工,1681年,完成基本建設,由五世達賴賜名為「三神遊息之地」,迪慶境內最大的格魯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賜定名為「歸化寺」。之後,松贊林寺又得到雲南巡撫及清朝歷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賞賜,取得了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眾多的信教群眾,成為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松贊林寺的僧侶組織分扎倉、康參和密參三級。前面介紹的扎倉也指最高層次的僧侶組織。扎倉的下屬僧侶組織就是「康參」,藏語意為僧團,即按僧侶籍貫或來源地的地域劃分,將大寺僧侶劃分為若干團體,形成教區區域性組織。康參由老僧主持,下設念哇、格乾等辦事人員,相對獨立地管理教區的行政、宗教、經濟事務。松贊林寺的八大康參為:獨克康參、扎雅康參、東旺康參、絨巴康參、洋朵康參、結底康參、卓康參、鄉城康參。前6個康參代表了中甸地區區域內村落形成的教區區域組織。卓康參則為江邊地區(今上江、金江、三壩、洛吉)等地的納西族僧侶組織。而鄉城康參是指中甸與四川省的鄉城和得榮兩縣僧侶的康參。
屬都湖:屬都崗湖位於中甸縣城東北方,距縣城35公裡。海拔3705米,積水面積15平方公裡。屬都崗湖四面環山。 屬都崗湖是全縣最大的湖泊之一,湖水清澈透亮,湖中盛產「屬都裂腹魚」,魚身金黃,腹部有一條裂紋,魚肉細膩鮮美。湖上還棲息著大量的野鴨、水葫蘆、黃鴨等飛禽。
屬都崗湖四周青山鬱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東面成片的白樺林,秋天一片金黃。山中雲杉、冷杉高大粗壯,直指雲霄,樹冠濃綠縝密,可遮風避雨。林中棲息著麝、熊、豹、金貓、毛冠鹿、藏馬雞等多種珍禽異獸。 屬都崗湖畔是中甸有名的牧場,這裡草場廣闊,水草豐茂,每年春夏之際,成群的牛羊遊弋於湖畔,牧棚星星點點,置身湖畔,背負青山,面臨綠水,牛群點點黔黑,牧笛聲聲入耳,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原人閒放、悠遊的生活情趣。
梅裡雪山:這裡植被茂密,物種豐富。在植被區劃上,屬於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類型,在有限的區域內,呈現出多個由熱帶向北寒帶過渡的植物分布帶譜。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種雲杉林構成的森林,森林的旁邊,有著延綿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無數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滿山的杜鵑、格桑花爭奇鬥豔,競相怒放,猶如一塊被打翻了的調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構成的巨大綠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奼紫嫣紅。
梅裡雪山北與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連接,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稱為太子十三峰。十三峰中最高的卡瓦格博峰,為雲南第一高峰。海拔為6740米,它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故在當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號。它是康巴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30年代探遊過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美國學者洛克博稱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明永冰川:卡瓦格博峰下,冰鬥、冰川連綿。其中「明永恰」和「斯恰」如兩條銀鱗玉甲的長龍,從海拔5500米往下綿延至2700米的森林地帶,離瀾滄江面僅800多米,這是世界上衡有的低緯度、高海拔季風海洋性的現代冰川。
麗江 ---香格裡拉---梅裡雪山---{明永冰川}徒步
第一天從麗江出發,10:00左右長江第一灣,(中午在香格裡拉用餐)下午到香格裡拉(遊松贊林寺),夜宿奔子欄。
第二天早上出發遊覽(白馬雪山國家自然景區),中午在明永(用餐) 後遊覽明永冰川,夜宿飛來寺。
第三天,早上飛來寺,返回香格裡拉。(遠眺依拉草原,那帕海) (夜宿香格裡拉)
第四天:早晨遊覽虎跳峽,下午遊覽(拉市海)返回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