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
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古代之所以會習慣在午時三刻處決犯人,是因為他們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覺得殺人這樣的事陰氣很重,選在陽氣重的正午,殺人也是為了讓陽氣克制住死去的陰氣,為了避免犯人死後的陰氣傷害到活的人。而且據說古代也並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一般的死刑犯只需要在正午的時候斬首就可以了。只有那種特別最大惡疾的人才會專門被判處午時三刻斬首。
聽說那些午時三刻被斬首的人,他們死後會魂飛魄散,再也不能夠入輪迴轉世。而其他死刑犯雖然在正午陽氣重的時候被斬首,但是只要避開了午時三刻,他們還是能夠轉世輪迴的。古代在處決死刑犯的時候,除了喜歡在午時三刻問斬之外,還會選擇秋後行刑。
大概從漢朝的時候開始,那些死刑犯如果不是最大惡疾,需要立即處死的話,他們一般會被留到九月之後再行刑。之所以會選擇在秋後問斬,也跟古人的封建迷信有關。一來,他們覺得秋冬時節處決犯人是順應天意。二來秋冬時節,老百姓也閒了下來,把死刑犯拉到菜市口斬首,有殺雞儆猴,警醒大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