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的「道」與「術」

2020-12-04 人民網傳媒

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觀眾中再次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用「再次」這個詞,是因為用電視節目的形式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大會》並非首創,早在十年以前,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就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直接推動了「國學熱」。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康震、蒙曼、王立群和酈波四位點評嘉賓的表現非常亮眼,他們正是從《百家講壇》開始,走上電視屏幕,走進千家萬戶。此外,《百家講壇》中還走出了易中天、於丹、閻崇年、錢文忠、紀連海等一批活躍於電視屏幕的文化嘉賓,為中國的電視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筆者在《百家講壇》供職十年,並且參與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製作,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原本的含義是指孔子教導孔門弟子的進德修業之法。筆者在此用來總結《百家講壇》一以貫之的四個要點。

志於道

「道」即欄目定位,是欄目的立身之本。《百家講壇》的「道」,即弘揚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揭秘」歷史系列,到《三國演義》《紅樓夢》,到《論語》《孟子》《莊子》,再到《史記》《資治通鑑》,最後到《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百家講壇》的選題範圍從單純為觀眾講述中國古代歷史開始,逐漸延伸至中國古代文學、經學、史學乃至蒙學。這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展的過程,也是欄目組逐漸探索普及傳統文化的有益嘗試,事實證明,無論是收視率還是社會效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家講壇》也憑藉此牢牢樹立了國內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第一品牌的形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以及中華人文精神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定義:在思想上,強調「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傳統美德上,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在人文精神方面,則蘊含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是《百家講壇》多年來努力貫徹的節目之「道」,同時也為欄目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與理論指導。

據於德

「德」在原文中的本意是道德,在此,可以理解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百家講壇》欄目從2001年創辦以來,連續16年來每日不間斷播出,能夠順利播出並且保證節目品質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非常難,靠的是媒體人的堅持與堅守。

首先是節目內容的把關,央視作為國家級新聞媒體、黨的喉舌,播出的節目必須牢牢把握政治導向。《百家講壇》欄目的主要內容雖然不涉及新聞與政治,但仍必須嚴格遵守政治導向。在政治正確之下,節目內容要符合中國國情、尊重文化傳統,引導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審美旨趣。

《百家講壇》的節目形態非常特殊,「一言堂」的節目形式給了主講嘉賓極大的發揮空間,嘉賓以專家身份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國家電視臺的認可,因此在普通觀眾心中具有權威性,也因此,專家的選擇極其重要。《百家講壇》的嘉賓大多來自高校,這是因為節目內容需要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高校教師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專業上,都能最大程度滿足節目的需要。而對嘉賓的選擇,不僅要考察業務能力,還要考察業務之外的政治傾向與道德作風,無論公德還是私德都要有一定的要求。

由於大眾媒體的特性,《百家講壇》欄目要求嘉賓的言論應當謹慎、客觀,這是一個表達觀點的時機,但更是一個傳播普及的平臺,既要嘉賓表達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心得,避免節目重複陳詞濫調,又要尊重學界同仁的觀點。在尊重客觀事實的條件下,區分學界普遍觀點與「一家之言」的界限,向觀眾表達「一家之言」的特殊性與背後的論據支持。而這個環節也尤為考驗節目編導的能力,要讓節目講出新意,角度新、論據新、觀點新,而不是一味標新立異、譁眾取寵。

依於仁

「仁」是儒家觀點中最愛用的字之一,「仁者愛人」,孔子的「依於仁」是指行事要歸於仁道。而《百家講壇》的「依於仁」則是一個隱藏很深卻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節目內容所要傳達的「三觀」應當「依於仁」。這是一個不易於察覺的問題,但對節目的氣質和品質的影響非常之大。

「三觀」是現在的流行詞,一般是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每個人的「三觀」都不同,如何讓一檔節目傳遞正確的「三觀」,是每個電視節目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有很多節目為了收視率,不惜惡意炒作,不僅傷害了電視觀眾,更惡化了電視行業與社會風氣。

《百家講壇》對於正確「三觀」的傳達,有著自己的標準:

首先,要傳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罷官貶謫,逆境與順境都是人生的常情,既要在逆境中努力奮鬥,遇到挫折也要樂觀面對,這是人生觀的層面。

其次,在世界觀的層面要有心懷天下、匹夫有責的責任和擔當。國歌裡有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的,縱觀近代以來的滄桑巨變,歷史上的光輝燦爛固然值得驕傲,但我們更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與警惕,我們一直都處於最危險的時候。《百家講壇》曾經播放過一個《中國故事·愛國篇》系列,用歷史上18位愛國英雄人物的事跡,勉勵國人守土有責、齊心協力。落實到個人層面,不必轟轟烈烈,不必為國捐軀,而是人盡其職,團結一心,從細微做起,從本職做起。

再次,在價值觀的層面,不過分強調愛的奉獻,但追求無愧於心,不損人利己。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生活很艱難,誘惑卻格外多,價值取向的問題尤為突出,一味向觀眾強調奉獻精神,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我們崇拜那些在民族危難關頭力挽狂瀾的人,我們推崇那些在社會中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人,我們敬重那些愛崗敬業嚴於律己的人,我們也尊重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我們唾棄賣國求榮、譴責厚顏心黑、鄙視損人利己。《百家講壇》的每一期節目都應該是「三觀」鮮明的節目。

遊於藝

孔子說「遊於藝」,是指「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簡要理解為君子應該具備的六種技能。在本文中,「遊於藝」指的是《百家講壇》的電視傳播技能。如果說「道」「德」「仁」歸於「道」的層面的話,「藝」則屬於「術」的層面。

在媒體高速發展繁榮的時代,《百家講壇》保留了最簡單的演播室單人傳播形式,有人說這不過是電視評書,也有人說這就是電視課堂,他們說的都對,又都不對。評書是曲藝形式,課堂是傳道授業解惑,而《百家講壇》則是把相對繁難的傳統文化知識,結合主講嘉賓的研究、理解與人生閱歷,用通俗明白的語言,準確恰當地傳達給觀眾,比評書有著內容原創以及文化含量高的優勢,比大學課堂有著通俗化、輕鬆化的傳播方式。

正因為單人傳播的單一形式,使得這是一檔看似十分簡單但要做好極難的節目。

首先,嘉賓難得。中國的專家學者不計其數,真正能夠適合電視傳播的嘉賓卻非常少。畢竟電視傳播,口才是首要因素,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有極強的業務能力與深刻的思想見解,卻苦於沒有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夠縱橫捭闔、嬉笑怒罵,面對鏡頭卻木訥拙舌,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嘉賓難得使得欄目培養成本極高,所以優秀嘉賓的「返場率」也很高,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康震等四位《中國詩詞大會》嘉賓正是由於每人至少在《百家講壇》有一百集以上的錄製,使得他們成為電視上的明星學者,他們本人的優秀與努力固然重要,而《百家講壇》給予他們鍛鍊與展示的平臺功不可沒。

其次,內容撰寫難。據筆者所知,《百家講壇》是電視界少有的要求主講嘉賓完成全文文稿的電視節目,一般的電視節目,有個嘉賓和主持人的發言提綱,有個節目流程就可以開錄了。但是《百家講壇》對主講嘉賓的文稿要求極高,在錄像之前一段時間,就要提供全文稿,也就是所有錄像內容都要在文稿上呈現,這對很多習慣了用提綱講課的大學老師來說,是一個艱難適應的過程。但這是保證節目品質的法寶,因為節目形態單一,所有內容由主講人獨自在鏡頭前完成,沒有主持人配合、解圍,也沒有其他嘉賓互相討論、激發,一人完成四五十分鐘的錄製非常難,如果事先不準備全文稿,往往在現場就會卡殼、混亂,甚至無法進行。因為撰寫全文稿的過程就是一個充實內容、自我梳理、自我肯定的過程,有了熟悉的全文稿,就有了錄製的底氣,無論對嘉賓還是對編導,都是高效的工作方式。

再次,電視化傳播難。《百家講壇》畢竟節目形態單一,對內容和主講嘉賓依賴性太高,在信息爆炸的多頻時代,如何吸引觀眾不間斷看四十分鐘的「單口相聲」,這是欄目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僅是傳播知識的「單口相聲」,那麼我們的觀眾也可以稱為聽眾,電視和廣播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電視媒體最重要的就是畫面,欄目組在電視表達上也做出了符合傳播規律的改進和更新。除了古文字詞的提示、短片的加入、現場大屏幕的使用外,還思考並嘗試過把錄製現場搬離演播室,到有特色的場景甚至是戶外錄製。目的就是要把電視畫面豐富起來,用視覺的改變帶給觀眾新意。以後,隨著傳播手段的進步,欄目組還將研發新的表達方式,以利於內容的呈現。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編導、《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執行導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於丹大年初一《百家講壇》講「孝道」
    於丹大年初一《百家講壇》講「孝道」 2008年01月25日 09:06 來源:重慶晨報 到場助陣的《百家講壇》欄目製片人萬衛透露,於丹的新節目將在大年初一播出,第一講就是孝敬之道。  王立群的這本書《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其實是舊作了,2006年4月份,《百家講壇》播出了由王立群主講的的9集項羽,這本書就是在這9集的文字稿基礎上修改加工而形成的。  萬衛透露,除了王立群正在錄製的《秦始皇》外,易中天也正在《百家講壇》錄製新節目。
  • 周汝昌重登講壇受關注 觀眾為《百家講壇》支招
    》,因九旬高齡受到各方關注,《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對老先生條理清晰、睿智幽默的講述更是倍加讚賞。昨日記者採訪時獲悉,該節目實際錄製於3年前,而這也並不是周汝昌首次在《百家講壇》亮相。把老節目重新翻找出來重見天日,是否代表著《百家講壇》真的遭遇瓶頸?對此,該節目的製片人萬衛坦承了尷尬的現狀,而記者在採訪多位該節目的鐵桿觀眾時,他們也從普通觀眾的角度指出了該節目存在的一些問題,並紛紛為節目支招。
  • 《百家講壇》可否講講佛學
    《百家講壇》可否講講佛學 2008年02月28日 17:05 來源:齊魯晚報 今年春節,於丹第三次登上《百家講壇》講《論語》,在此之前,講《紅樓夢》的劉心武剛來過,講了賈寶玉和史湘雲。而已經兩度登臺的易中天,也正在醞釀他的第三次回歸。當下,當年因講《歷史上的和紳》創下收視率紀錄的紀連海正在講大太監李連英,也是梅開不止二度了(據最新考據,李蓮英應為李連英)。  《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講人,欄目前景就不容樂觀了。」
  • 《百家講壇》病在哪裡?(圖)
    今年11月21日,某報刊發表《清算百家講壇:死亡倒計時,現在開始》的文章稱,從央視內部得知的最新消息,9月、10月份《百家講壇》收視率已跌到央視科教頻道的十名之外。這個曾經在社會上引發了學習傳統文化熱潮的電視欄目,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 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風光不再
    相較於《百家講壇》當年新書籤售場面之紅火,螢屏講師們如今已走下「神壇」,黯然失色。出版方中華書局表示,如今《百家講壇》系列書的起印量已從幾年前巔峰期的百萬冊下滑到兩三萬冊,籤售現場冷落,不再有昔日之火爆,令人恍若隔世……《百家講壇》最紅時堪稱「造星機器」,它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螢屏橋梁,並捧紅了易中天、紀連海、於丹、袁騰飛、閻崇年、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專家型螢屏明星。
  • 蕪湖官員登百家講壇講中國神話 曾出書「令百家講壇汗顏」
    在昨天中午的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中,一口略帶蕪湖口音的普通話講起了中國神話大禹治水,主講人是安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周非,作為一名政府官員,同時又是一名著作頗豐的歷史文化學者,他的第一本書曾被出版商貼上「令百家講壇汗顏」的腰封。
  • 《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出書解讀項羽
    《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出書解讀項羽 2008年01月16日 16:05 來源:解放日報     河南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年度紅人王立群先生。 中新社發 鄒憲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央視《百家講壇》將解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長壽篇,敬請關注
    本公眾號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中國中醫」進行關注內容來源:央視百家3月20日至4月8日,每日中午12:00(每晚24:00重播),中央電視臺十套科教頻道(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 <百家講壇>變成"一家講壇" 觀眾批評內容太單一
    昨日就有觀眾批評《百家講壇》變味,「所謂百家已經變成了幾家,涉及面也從百家百科變成了只講歷史及人物。」  近日有觀眾在天涯論壇批評《百家講壇》,稱伴隨該節目在收視率日創新高,影響力不斷擴大之時卻日益變味。
  • 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風光不再
    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風光不再?《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堪稱造星機器的百家講壇,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大約是在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和易中天的《漢代風雲人物》開始,那時到了巔峰時期,大概從2009年左右百家講壇的收視率開始下降。
  • 《百家講壇》和《世紀大講堂》
    梁: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火過一陣子,現在遇到了人氣下降的危機。    梁:應當說,《百家講壇》裡某些選題具有一定的學術性,但更多的選題,與其說是講學,不如說是說書。講學和說書是有區別的。說書是一種曲藝形式,宗旨是娛樂觀眾,不要求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而講學不能沒有問題意識,不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就不叫講學了。
  • 《百家講壇》十大名嘴排行
    目前,在《百家講壇》推出過講座的人已超過了20位。他們能走紅,除了央視這個造星平臺外,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氣質才是成為觀眾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遊、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
  • 《百家講壇》製片人否認將被淘汰 明年推新題材
    近日,一向謹慎的《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專門出面闢謠,聲稱欄目收視情況「總體穩定」。但是業內認為,即便萬衛說的是真的,該欄目面臨的危機也不可忽視。此後關於《百家講壇》危機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最新的消息稱,在科教頻道中,該欄目9、10月份的收視排名已經跌到了10名之外,最低的時候在第18位。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製片人萬衛最近破天荒地出面闢謠。他向記者提供的收視率分析報告顯示,《百家講壇》今年第三季度的平均收視率為0.17%,而欄目相對火爆的2006年第二季度為0.18%,2007年第一季度為0.22%。
  • "百家講壇"影響力不比從前 毛佩琦西安籤售遇冷
    07年10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毛佩琦作客「大特區講壇」,在海南省圖書館做題為「從洪武到永樂的盛世之路」的演講,解析明成祖的治國理念,闡釋建文帝的新政實驗和鄭和下西洋的動機。
  • 《百家講壇》主講質疑《孔子》
    《百家講壇》主講質疑《孔子》 《百家講壇》中的「孔子專家」鮑鵬山在看過該片內部放映後,炮轟影片錯得離譜,有很多內容失實。對此,導演胡玫、編劇何燕江紛紛做出了各自的回應。  胡玫說:「這個專家我看完全是磚家,磚頭的磚。這人一看就是門外漢,根本不懂電影。我認為他大可不必借這種方式沽名釣譽。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拍,不然電影就不存在了。」
  • 易中天傳媒論壇坦言:《百家講壇》非驢非馬
    9月2日,「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成都舉行,從央視《百家講壇》中走出的明星學者易中天受邀於當晚舉行的一場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講座。他不但妙論先秦諸子,更談到《百家講壇》,並稱「那就是一個不三不四、非驢非馬的欄目」。  易中天表示,最近他和很多從《百家講壇》走出的專家學者屢屢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百家講壇》究竟是評書講座還是學術論壇?
  • 傳《百家講壇》收視率慘降 主講人:觀眾審美疲勞
    《百家講壇》在9、10月份的收視排名已經跌到了十名開外?而《百家講壇》曾經的主講人毛佩琦認為觀眾有審美疲勞是常事,王立群則認為自己的收視率還是不錯的。   節目編導 《百家講壇》收視率大跌   這篇報導稱,從閻崇年被打、於丹受威脅之後,有關《百家講壇》日薄西山的說法更加沸沸揚揚。
  • 百家講壇:今年主推易中天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無論如何也不願承認那些因走上講壇而走紅的專家學者是明星,那些幾乎不為人所知的學者,因為這個節目而為人熟知,那些曾經很有名氣的學者、專家,也因為這個節目而更受人關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無論如何也不願承認那些因走上講壇而走紅的專家學者是明星,那些幾乎不為人所知的學者,因為這個節目而為人熟知,那些曾經很有名氣的學者、專家,也因為這個節目而更受人關注。
  •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百家講壇》了?
    作為一檔名家薈萃的大型歷史文化講座類節目,《百家講壇》曾紅極一時,易中天、於丹、王立群等人正是借著這股「東風」,為全國人民熟知!但不知從哪天起,人們好像對《百家講壇》不怎麼關注了!至於《百家講壇》走向沒落的原因,我認為有下面幾個:第一:審美疲勞。當初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火起來,靠的是新穎的專家評書的形式,一人、一桌、一個話題就能展開,所講授的內容也無非是大學課堂裡的東西+搞笑的評論,等於給了平民大眾一個近距離接觸教授專家的機會,因此受到熱捧!
  • 《百家講壇》被批誤導讀者 野史與歷史混為一談
    《百家講壇》被批誤導讀者 野史與歷史混為一談 2008年12月04日 10:11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文學評論家解璽璋則認為,以《百家講壇》為首的一些欄目和作者誤導讀者。  《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將分為19部,陸續推出,這是其第一次在大陸出版完整版。昨天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們認為,這套書並非學術寫作,「柏楊開創了通俗歷史寫作的先河。」楊小洲說,它改變了《資治通鑑》編年體的寫法,使歷史大事件完整呈現,給閱讀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