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2020-12-18 南京大學哲學系

東方學是在近代西方產生發展起來的學科建制與話語方式。而自 20 世紀 70 年代薩義德 《東方學》一書問世以來,東方學話語建構中隱蔽的權力關係,其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底色被遭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批判。薩義德關心的問題,是西方的東方再現,即西方對東方的想像性建構,而不是東方的 「純粹存在」( 薩義德語) 。正是這種東方化東方的話語建構,使東方作為西方的他者而被指認,並進而確立了東西方的本體論差異與認識論差異,完成了西方的自我確證。因此東方學與其說與東方有關,還不如說與西方有關。至於東方的 「純粹存在」,雖然薩義德並沒有否認,「東方曾經有——現在仍然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們的生活、歷史和習俗比西方任何可說的東西都更為悠久。」但他一再強調,這不是他研究的目的。

東方是我們切身的地域和文化,我們不能只是在西方的東方學中被言說、被表達。而在薩義德之後,實際上有幾個問題首先需要得到澄清,作為 「純粹存在」的東方是否可能? 如果可能,以此為研究對象的 「我們」的東方學是否可能? 洪修平教授主編的 《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江蘇人民出版 2016 年 12 月版) ,對此作出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與西方相比,東方更是一個曖昧的概念。在西方歷史上,它實際上是作為非西方,即西方的他者而被指認的。再往前追溯,無非也就是所謂異教徒的世界。作為一個排異性的概念,它歷史性地容納了諸多異質的文化與文明。由此東方學,正如薩義德所指出的,「我們必須學會將研究領域的巨大和雜亂以及幾乎可以進行無限再劃分的可能性視為東方學的一個主要特徵。

在本書緒論中,洪修平教授也首先對東方這一概念進行了觀念史的梳理,指出東方這一概念的習慣性使用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主要是指中國、日本、印度以及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廣義的則大致是指歐洲以東,包括從阿拉伯半島一直到西太平洋的廣袤地區」( 第 3 頁) ,而本書所說的東方是在廣義上使用的。這一界說還是延循了傳統的說法,即地域意義上的東方。然而接下來作者就寫到,「在不斷的文明創造中,東方孕育了許多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宗教,如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古埃及宗教、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猶太教等。東方也創立了自己發達的哲學,如印度哲學、猶太哲學,特別是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哲學。」( 第 4-5 頁) ,這實際上已將地域意義上的東方落實到了作為文化與文明核心的宗教與哲學。因此,如果我們依然可以將以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為核心的文化稱之為西方的話,那麼和西方相對的,不是抽象的東方,而是異質性的諸文明。這種異質性奠基於語言與民族,而完成於宗教與哲學,由此每一種文明都自成一格,自成體系,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生命體。雖然它們與西方有著東西地緣的差別,但不能在線性進化觀的意義上被評判為先進與落後的差別。存在於東方的諸文明與諸文化,由此作為 「純粹存在」構成了 「我們」的東方學的研究對象。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以作為文化與文明核心的宗教與哲學來架構全書的體系,由此在東方學的書寫上,形成了中國學者自身的特色。

其一,全書以東方宗教與哲學自身的歷史演進與邏輯開展為線索,相對淡化了其地緣性特徵,從而全景式地系統展示了東方諸文化的獨特風貌。以往的東方學書寫,一般採用地域切割的方法,比如印度哲學、中國哲學、日本哲學等等,這種寫法的好處是便於操作,但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東方不少文明區域都具有多種宗教和哲學,雖然各宗教與哲學之間有交流對話,但也各自有其內在的發展脈絡,因此當我們書寫比如印度哲學時,很難避免實際上成了婆羅門教哲學、印度教哲學、佛教哲學、伊斯蘭教哲學等等的拼盤式組合; 二是許多宗教與哲學具有跨地域的特徵,比如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起於印度,而傳播於中國、日韓、東南亞等地區,比如儒家與道家道教,雖然是中國的原創性哲學,其影響亦及於日韓與東南亞地區,地域切割實際上也就人為割裂了各宗教與哲學自身的發展脈動,而難以見出其系統有機的整體風貌。本書則根據東方各文明的具體情況分別處理,比如佛教、儒學、道家道教、伊斯蘭教等,都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予以書寫,從而既展示了東方文明與東方智慧的多姿多彩,又避免了如薩義德所說的 「研究領域的雜亂」。

其二,基於上述全局性的視野與操作策略,本書凸顯了東方各文明區域及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由於東方各宗教與哲學被作為一個整體來予以書寫,各文明區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際上也就有了其相應的載體。比如正是佛教成為溝通印度、中國、日韓、東南亞各地區的文化橋梁,而儒家、道家道教則彰顯了東亞文明的精神特質; 另一方面,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澄清,比如本書有關神道教的部分,清晰地闡明了佛教、儒家、道教等究竟是在哪些方面、如何影響到神道教的發展,在摩尼教的部分,也對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佛教等對摩尼教的影響作了梳理。

其三,本書既有宏闊的學術視野,在具體問題的闡述與分析上也充分吸納了海內外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了精到的處理,體現了作者群體的學術底蘊和學術眼光。比如,對於佛教中地論師之分 「南北兩道」,本書指出,「隋唐文獻所記錄的地論師分 『道』的緣由是就鄴都 ( 相州) 的城市布局而言之的,當時大致存在菩提流支弟子住錫鄴城舊城之北區,而慧光住錫於鄴城舊城之南區等事實」( 第 177 頁) ,這實際上是利用了鄴城最新的考古學成果。道家道教的論述中,有關域外傳播的部分尤見特色 ( 第 439-460 頁) ,作者不僅系統介紹了道家道教在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的發展概貌,而且還有不少具體而微的闡述,比如有關鏡與劍作為象徵日本天皇的神器如何來源於道教等等。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學界並不多見,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結晶。對於猶太教上帝的稱謂 YHWH,作者以兩頁的篇幅介紹了其讀音與含義 ( 第 614-616 頁) ,凝練了學界與作者本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雖然限於本書的教材性質,有些問題沒有得到充分展開,但讀者不難發現,在這些點睛之筆背後的學術厚度。此外,在文獻利用方面,本書也有可稱道之處。除常見的原始文獻和研究成果外,本書還充分利用了敦煌文獻與域外漢籍,如敦煌三階教殘卷、摩尼教殘卷、《老子化胡經》、《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等。

其四,本書具有強烈的時代關切與現實意義。東方傳統從來不是博物館裡供人發思古之憂情的陳跡,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存活於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文化基因與文化生命。而唯有在當代語境下激活這一文化生命,使之由不自覺走向自覺,所謂文化自信才有理性可靠的根基。這既需要我們全面清醒地認識他者,從而不至於固步自封,也需要我們全面清醒地認識自身,從而不至於妄自菲薄。與國內有各種版本、各種層次的西方哲學著述相比,本書是為數不多的有關東方哲學與宗教的系統研究,作者群體站在新的時代高度,以強烈的學術使命感,回應了 「認識你自己」這一古老的箴言,為全社會提供了一個了解自身文化與自身傳統的權威讀本。

本書的問世,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東方學的中國書寫,或者說,東方學的中國話語問題。如前所述,東方學是在近代西方產生發展起來的學科建制與話語方式,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學術中心有逐漸東移的趨勢。比如就佛學研究言,近代日本 「脫亞入歐」,學習西方,而當西方的研究略顯頹勢後,日本的佛學研究異軍突起,一直到20 世紀60、70 年一直執天下牛耳。那麼我們今天講學術研究的國際化,是否要亦步亦趨地追隨這一研究範式? 比如,日本的佛學研究在語言、文獻方面固然有其優勢,在某些問題上也有精細的分析,但直到今天,其研究都是條塊分割式的,研究印度佛教與研究中國、日本佛教的學者基本沒有交集,由此也就難以完成佛教的整體書寫。實際上,學術交流與學術對話從來就是以學術平等為前提的,而不是以喪失主體性為代價的,如果沒有學術自信與自身學術話語的建構,也就沒有學術平等可言。本書的問世,實際上是一個開端,體現了新一代中國學者的文化自覺與大國心態,作者群體以繼往開來的文化擔當,書寫了東方文明的璀璨畫卷,雖然在細節上不無可挑剔之處,但有此良好的開端,一定會有更多更優秀的東方學研究成果問世,而東方學的學術中心,最終也必將落戶於東方,落戶於中國。套用薩義德的話來說,正是由於東方學,東方過去不是一個思想與行動的自由主體,也正是由於東方學,東方終將成為一個思想與行動的自由主體。

(本文選自《世界宗教研究》2017 年第6 期)

作者簡介

傅新毅

傅新毅,男,1970年12月生,浙江桐鄉人。1993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96年至2001年在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博連讀,於2001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講師、副教授,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與佛教文獻,特別是唯識學和因明學的研究。著作有《玄奘評傳》等兩部,參著多種,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中華佛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約三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唯識論》集解」等。

編輯 / 唐銥涵

相關焦點

  • 南哲新聞丨歐洲漢學學會主席巴得勝教授訪問我系東方哲學與宗教...
    5月20日,值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之際,歐洲漢學學會主席、比利時根特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系巴得勝(Bart Dessein)教授應我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邀請,來我校進行學術訪問。
  • 互動交流促進東方哲學研究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李甦平研究員表示,東方哲學在「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的文化根脈中具有重要地位,急需學界加強相關研究,發掘東方的思想和智慧,為時代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李甦平表示,從東方哲學的發展規律來看,上古是東方哲學的奠基及第一次高潮期,東亞的中國,南亞的印度,西亞的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以及北非的埃及,是東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中古是東方哲學的持續高漲期,印度哲學、阿拉伯伊斯蘭哲學以及以中國漢唐哲學為代表的東亞哲學等各具特色;近古是東方哲學的不平衡發展期,這一時期,印度哲學和阿拉伯伊斯蘭哲學開始衰落,而東亞哲學則繼續繁榮發展
  • 歐洲的中國想像:從「哲學王國」到「東方專制國家」
    從這一點來看,由耶穌會士構造的對中國的這種看法大概是「哲學中國」這一神話的起源,這一神話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       然而,這個神話很快就被另一個神話所抵消,即「中國或東方專制主義」這一神話。       從精神層面來說,哲學是最能決定並重申歐洲身份(乃至優越性)的領域之一。中國位於伏爾泰這樣地位的人所運用的論證的中心,挑戰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從而也挑戰了以宗教定義的歐洲的普世性;同樣地,中國現在受到了一個由「理性」而非「宗教」來定義的歐洲的冷落。理性成了一個新的專業學科的對象,這門學科就是哲學。
  • 東方文化和希臘哲學:宗教的神廟經濟 哲學思想
    格思裡在《希臘哲學史》論及希臘哲學的起源時,比較客觀地講了這個問題:關於早期希臘哲學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了東方的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是存在很大分歧的。十九世紀的希臘崇拜者們認為希臘思想純粹是獨創的,要是有損於這一點,他們就不能承認;由此引起一種相反的傾向,認為希臘思想完全是外來的,根本否認他們的獨創性。格思裡認為,這些意見都是建立在偏見和猜想的叢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真正知識的基礎上的。
  • 古馳(Gucci) 2017早春度假系列:西方宗教與東方哲學的華麗融合【圖】
    古馳(Gucci) 2017早春度假系列:西方宗教與東方哲學的華麗融合【圖】 2016-06-06 09:07:22 來源:海報時尚網
  • 南哲新聞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2020年12月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副所長、《哲學動態》主編單繼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副院長馬寅卯,《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周丹一行到我系調研與交流。
  • 東方哲學存在的迷蹤足跡
    前幾十年,眾多的民族虛無主義學者一直認為哲學是西方的產品,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而哲學又是科學的母體,因為中國沒有科學,因此也就沒有哲學。地球人類在歷史上,不論東方還是西方,治人、治事都經歷過內求法向外求法的蛻化,在精神文明領域都曾經共同經歷過性識晢學文化、慧識悊學文化、智識哲學文化、意識哲學文化四個蛻化階段。只是在告別慧識悊學文化歷史時期以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東方悊(哲)學是「內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誕生的「道德悊學」。
  • 宗教史研究如何面對經驗與文本:以近現代中國佛教史研究為例
    從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方面來看,這段被學術界稱為「思想史」的年代所關心的是以「哲學」為主的文本與思想生產,而這一時期的中國宗教研究,比較引起關注的也大都是有關經典文本的思想探究。包括佛教學研究在內的中國宗教學者,大多都是在這個「思想史」的年代才開始進入其學科的思考與書寫的。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就中國來說,中國人早慧卻停滯不前,在古代兩千年的歷史中幾乎維持著同等的理智活動水平。
  • 「東方詩哲」方東美先生對中國哲學的創新詮釋
    方東美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哲學家,愛國詩人,被譽為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上的「東方詩哲」 、新儒學八大家之一。1921年曾赴美留學,獲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方東美不僅僅學貫中西,而且還以開闊的胸懷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流派,並力圖貫穿古今,統攝歷史上的百家之學。他曾這樣評價自己,從家庭來說是一個儒家,從氣質上說是一個道家,而從教養上說他是西方的。
  • 「西歐宗教」碰撞「東方文化」,中間地帶的拜佔庭帝國如何自處?
    拜佔庭教會人員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羅馬教會的哲學與古希臘世俗哲學影響著西方的文明世界,而中世紀拜佔庭帝國文化具有獨特的海洋性和繼承性,在古希臘傳統人文主義哲學理論和科學的繼承和發展中拜佔庭的文化觀念推動著西方文明的轉型,影響著西歐世界思想。
  • 懷海濤:東方經營哲學的實踐與啟發
    他把經營理念升高到哲學的高度,奠定了日本經營哲學的基礎。本文作者懷海濤,組織活力激發專家,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零牌顧問機構首席顧問本文為我2019年10月中下旬參加零牌顧問機構舉辦的《日本商道與經營創新》研修班隨團教學有感。
  • 希臘哲學起源於希臘神話與宗教|《宗教學基礎十五講》筆記,04 宗教與古代哲學
    希臘傳統宗教作為一種無所不包的意識形態,把各種文化形式置於自己的影響之下。希臘哲學誕生以後,宗教仍在延續,並與哲學結下不解之緣,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著同一個希臘民族的精神世界。即使到了古典時代,理性主義也只是整個希臘民族精神世界之一。
  • 大型策略遊戲《東方帝國》強勢登陸中國
    荷蘭哈勒姆2017年9月14日訊- 遊戲發行商Iceberg Interactive宣布旗下大型策略型遊戲《東方帝國》正式版自今日起正式登陸中國市場。《東方帝國》強勢來襲《東方帝國》是一款以中國及蒙古史實為背景的回合制策略遊戲,故事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玩家可以跨越3000年的歷史長河,體驗軍事、文化及技術在不同時期的演進。
  • 王向遠|從東方學史看馬克斯·韋伯的東西方觀念差異論
    韋伯的東西方差異研究處在「東方—西方」二元論向多元文化論漸移與過渡的位置,並由哲學思想意義上的「東方觀」發展成為社會學研究上的「東方學」。他的理論成果及其缺陷,也由後來的貝拉等人加以繼承和修正。於是,韋伯便展開對東方宗教的一系列研究,用比較宗教社會學的方法,寫出了《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還有未完成的《伊斯蘭教》等。這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不是對東方諸宗教的本體論的研究,而是對這些宗教的社會作用、社會價值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出東方社會究竟是怎樣一種迥異於西方的社會,而西方社會本身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也就在這種比較中凸顯了出來。
  • 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西方哲學擅長思辨,思辨的好處是能夠把道理說的非常清楚,不會含糊其辭,缺點是比較繁瑣枯燥。很多人讀到西方哲學就頭大,然後就說他們整天就知道思考一些無聊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是東方文化好,言簡意賅,老百姓都能看懂。但我想說的是,東方文化是簡單直接,但老百姓都能看懂就未必。
  • 大唐地產丨一張中國臉譜書寫的東方風華
    在東方人文的視角裡,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精神世界的交往過程三個維度包含了兩個重要節點:以人為本的東方傳統與居者與建築的場景溝通的空間載體。  伴隨著地產存量時代的到來,產品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後,凸顯的其實是人們對於居住需求的深層次轉變,大唐前瞻性地洞察這一趨勢,匹配不同城市家庭的居住需要,擷取東方建築文化精粹,面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市場細分,打造差異化產品定位。
  • 東方文化:古印度,漢文化體系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東方文化。在古代印度,宗教神學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涵蓋了哲學、道德、政治、法律、文藝等一切社會意識形態。中國除了以儒家倫理為中心的泛道德文學之外,深受禪宗影響的文人也視文學為完善健全人格的途徑。據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考證,日本關於美的觀念包含清白、純潔、正直等潛在的意義、日本的文學作品也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流露出忠孝、仁愛、側隱、體恤等道德性意味。
  • 東方哲學的六個觀點
    東方哲學一直與西方哲學有著非常相似的目標:讓我們更加聰明,不那麼激動,更有思想和更容易欣賞我們的生活。然而,它的發展方式卻有些不同。在東方,哲學通過茶飲儀式,在竹林中散步,河流的思考和儀式化的插花課程教授課程。
  • 東方學派創始人與西方哲學家
    首先我得承認一個觀點,那就是東方哲學成就不如西方,因為哲學是西方詞是西方人的規則就像一個正方形說一個圓形不夠方一樣,並沒有任何意義,嚴格來講這句話是歧視語句。所以我把東方古代學者稱之為學派領袖,社會學家而不是哲學家,雖然很多時候大家也給他們掛個哲學家的稱謂。從歷史角度來看,學派領袖的社會價值遠遠大於哲學家,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歷史總是分裂到統一在分裂再統一的循環,而西方歷史從古希臘以後就變成了大家找一個爸爸,然後跟爸爸一起打爸爸的敵人或者兒子們互相打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