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點號「精誠名醫匯」原創,經一點資訊平臺全網首發
本文醫學指導:國家級健康管理師文君
猝死——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無論什麼原因導致的猝死,都會讓我們覺得猝不及防,更為人生的無常而擔憂。今天,我們把從實踐中感受到的,猝死發生前患者最容易出現的五種情形為你梳理一番,希望能對珍視健康的你有所幫助。
記猝死發生之前,患者最常做的五件事:件件看著都眼熟(供圖/視覺中國)
1,猝死發生前,患者常常連續熬夜3天以上。
注意,這裡的熬夜,並非指的是常年上夜班的人。如果夜晚工作,白天休息的習慣一直保持,身體勢必會適應,因此也不存在危險發生的可能。而真正有危險的,是平時不熬夜,因故在短期內連續熬夜3天以上。這種情況下,心臟是得不到充分休息的,而且身體也沒有相應的適應性來做支撐,因此特別容易發生冠脈血管的痙攣、栓子的脫落和堵塞。可以說,這是猝死發生的最大誘因之一。
2,猝死發生前,患者往往因自恃強壯而從事大強度的工作或鍛鍊。
有一個事實不得不重視,這就是猝死更願意發生在平時看似身體不錯的年輕人身上,尤其是以青壯年居多。這類人平時幾乎沒有心臟病症狀,自我感覺良好,被人看著也是覺得身強力壯。但恰恰是這種人,心臟供血代償機制尚未建立,一旦出現冠脈血運不暢,就特別容易致命。也恰恰是這種人,對自己的身體特別自信,因此對大強度的工作或鍛鍊沒有顧忌,從而更容易發生意外。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談及猝死患者的時候,總覺得不可思議、難以想像,「說沒就沒」了。
3,猝死發生前,患者往往長時間心情抑鬱、焦慮,精神上遭受打擊。
聽說過「禍不單行」這句話嗎?這用在猝死患者身上最為適合。因為通過調查後我們發現,有很多猝死患者發病前,曾經遭受過心理打擊,比如離異、子女去世、配偶去世等等。在舊傷未愈的時候,再填上猝死這一筆,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傷的哀歌。這一點不難理解。強烈的、明顯的低落情緒,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發血管痙攣,從而影響心臟機能以及身體的免疫力。所以,凡事看開點把,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幸福。
4,猝死發生前,患者往往有大吃大喝的經歷。
這裡的大吃大喝有幾個特點,一,時間發生在晚上,甚至延續到後半夜;二,吃大量的高蛋白、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三,大量飲酒。只要符合這三個特點,猝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這是很多急診科醫生的經驗之談。原因很簡單,上述行為會影響心臟的休息,減少心臟供血,增強心臟負擔。這樣的狀態如果一直持續,猝死的危險豈能不高?
5,猝死發生前,患者往往有30年以上的吸菸史,而且對體檢結果毫不在意。
常年吸菸,煙齡超過30年,而且對每一次的體檢結果都表示無所謂,從不放在心上,這樣的人發生猝死的可能是比較高的。在對患者家屬進行調查的時候,這種描述十分常見。常年吸菸,患者發生心梗的可能是普通人的3到6倍。而對體檢結果的不重視,不去想辦法補救,掩耳盜鈴,最終易釀成大禍。因為高血脂、高血壓、糖耐量受損、輕度動脈硬化等問題,之所以產生致命的結果,靠的就是日積月累。長時間的麻痺大意,就是任由它們長期積累,最後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