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播中電視媒體的擔當與創新 ——以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為例...

2020-12-18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歷史傳播中電視媒體的擔當與創新

——以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為例

從2008年到2015年,北京衛視原創的歷史紀錄片欄目《檔案》,在7年的時間裡累計播出超過1000集節目,成為每周一至周四省級衛視頻道中唯一一檔歷史紀錄片自製欄目帶。該欄目開播至今,多次獲得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贏得了學術界和傳媒業界的一致認可,獲得了社會的好評,在觀眾心中逐步樹立起「重大題材看《檔案》」的品牌影響力,並成為廣受關注的電視文化現象。

在網際網路媒體興盛的當下,在涉及歷史題材的電視紀錄片領域,作為主流傳播者的電視媒體仍然可以大有作為。本文結合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的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偉大的貢獻》的創作實際,探討電視媒體在歷史題材的傳播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和歷史擔當的正確方法,從而在實踐中探索出歷史傳播的創新之路。

一、電視媒體服務歷史傳播的定位

歷史的內涵以及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都十分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1年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曾說過:「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紀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①歷史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歷史本身,而在於它對今天的人們提供了怎樣的借鑑。大眾主流媒體有責任在傳播歷史、講述歷史中實現價值引領,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歷史。

《檔案》以歷史傳播為己任,以檔案呈現為依託,以揭秘歷史事件為切口。欄目策劃的核心訴求並不是對歷史的獵奇,而是希望通過對歷史的解讀,探討歷史對現實的意義,啟發人們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思考,從而實現對「真善美」主流價值的傳遞。在實踐中,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電視媒體服務歷史傳播的定位:

1.引導人們對歷史的認知與自覺

歷史傳播要引導人們客觀、全面、深入地認識歷史,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形成對歷史的自覺。

觀察歷史的視角,決定了我們解讀歷史的格局。在《偉大的貢獻》的創作中,我們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格局中,展現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偉大貢獻。同時,《偉大的貢獻》在敘事上選擇了從細微之處切入,通過選取歷史某一時刻的「時間切片」,以小見大,引導觀眾認識歷史。比如在《偉大的貢獻》的開篇就從德國巴登巴登的一間浴室說起,從幾名年輕駐外武官的「泡澡」牽出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源起,層層深入引發思考。

2.建立起對歷史的清醒與尊重

歷史河流雖然奔騰不息,卻也挾卷泥沙。社會輿論中存在著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念,存在著對歷史問題的誤解和歪曲。因此,在歷史傳播中主流媒體應當主動承擔起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社會責任,在清醒認識歷史的基礎之上尊重歷史、還原真相。

《檔案》欄目堅持北京電視臺「首善媒體,大美品質」的發展定位,堅持捍衛歷史的真實與客觀,堅持在重大歷史問題面前擔當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主動發出首都媒體的聲音。2014年,《檔案》欄目特別製作了大型歷史紀錄片《偉大的抗美援朝》,用歷史的事實對質疑抗美援朝歷史意義的虛無主義論調進行駁斥,有效地引導了社會的輿論。

3.激發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與警醒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傳播要激發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與解讀,從而做到以史為鑑、繼往開來。2012年《檔案》欄目推出的歷史文獻紀錄片《蘇聯解體——「8·19」事件內幕》,深入剖析了前蘇聯解體的內在原因與悲劇性過程,引發居安思危的歷史思考,並以此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2015年,在《偉大的貢獻》的最後一集中,欄目組也在解說詞中表達了這部紀錄片希望傳遞的真正意義,擲地有聲地發出「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歷史警示。

二、如何實現歷史傳播中的價值與擔當

上個世紀電視媒體的出現,引領了人類進入信息獲取的「動態可視化」時代,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今天,雖然我們身處新興媒體主導下的融媒體時代,但是傳統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並沒有消失。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4年受眾媒介接觸習慣調查報告》顯示,即便在新興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電視仍然是日到達率最高的傳統媒體,達到78.8%,遠高於網際網路媒體的53.8%的到達率,僅次於戶外媒體。②由此可見,當下的電視媒體仍具備高普及性、高信任度和高影響力的特徵,尤其是對於歷史這一極具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傳播領域,電視媒體顯然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價值,也必然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如何讓電視媒體在歷史傳播中發揮自身的優勢,鞏固擴大影響力,成為了實現電視媒體在歷史傳播中的價值與擔當的關鍵所在。《檔案》欄目在實際工作中主要依託三個服務要素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與責任擔當:

1.依託檔案,做到眼見為實

電視是視覺和聽覺藝術的綜合體,相比紙媒而言在多維度呈現上具有天然優勢。《檔案》充分運用包括視頻、圖片、錄音、實物在內的多種檔案形式,完成多層次的歷史傳播,提升歷史敘事的豐富性和可信度,讓觀眾眼見為實。

毫無疑問,檔案這個元素是《檔案》欄目構建歷史敘事的基石。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檔案,欄目建設初期就在演播室的設計上進行了精準的功能劃分:包括講述區、帶有16毫米放映機標誌的視頻區、帶有膠片幻燈機標誌的圖片區、帶有開盤錄音機標誌的錄音區和專供文件實物類檔案的展示區。不同類型的檔案被放置在專屬區域呈現,突出了檔案的重要價值。後期,在虛擬技術的支持下,《檔案》欄目逐步將功能分區融合為一體,利用虛擬植入,提升呈現方式的靈活性和時尚感。

2.依託敘事,做到引人入勝

相比紙媒而言,電視節目也存在著一些傳播上的劣勢,比如紙媒能夠提供給讀者反覆閱讀的機會,而大部分電視仍然是線性播出,無法暫停、無法重複。這需要電視節目用好的敘事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裡留住觀眾,並讓觀眾儘可能輕鬆地收看、高效地掌握信息內容。

《檔案》欄目採取的敘事方式可以概括為:啟發式開端、故事化結構和情感化表達。所謂啟發式開端,是在節目的一開場便設置懸念,引起觀眾驚詫、疑惑和探究的心理;所謂故事化結構,是將歷史事件自身的邏輯鏈條拆解,再依據故事化的講述目的進行重組,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提升戲劇衝突;所謂情感化表達,就是注重歷史人物的情感架構和心理解讀,同時在敘述中利用講述人的主觀表達,突出講故事的「人情味」。

3.依託呈現,做到身臨其境

出色的藝術呈現能夠極大地豐富歷史敘事,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穿越感」,不再只是簡單地看到或聽到對歷史檔案的簡單陳述,而是讓觀眾感覺好像走進了歷史現場,親身觸碰歷史、感受歷史。比如在大型紀錄片《西藏》的拍攝中,欄目組走出演播室,將主要的講述場景安排在真實歷史的發生地,在空間上打破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隔離。同時,基於西藏題材的特殊性,攝製組獲準進入並拍攝了許多此前從未對媒體開放過的地方,很多講述場景本身就是歷史檔案。同時,欄目組通過實景剪接、實物剪接等手段將特效與實景巧妙結合,並大量採用虛擬植入和三維特效技術,利用唐卡、壁畫等西藏元素搭建「時空走廊」,讓歷史躍然於眼前。

三、媒體應當成為歷史傳播中的創新者與守望者

《檔案》欄目在7年的品牌塑造中,以堅定的主流價值、嚴謹的治學精神、極致的藝術品質,完成了守望歷史與傳播歷史的創新。對歷史的守望,既是對過去那些閃光的思想、精神、道德、品質的守護,也是對未來的眺望。讓歷史告訴未來,在歷史中尋找答案。對傳播歷史的創新,是對電視藝術的發揚,也是對媒體責任的堅守。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從8月24日至9月1日,推出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偉大的貢獻》,這是《檔案》欄目繼2014年推出《偉大的抗美援朝》和《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後抗戰》之後,打造的「偉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這部作品共8集,每集60分鐘,無論是在史料挖掘還是在藝術呈現上,都實現了《檔案》欄目前所未有的突破,開闢了歷史類電視紀錄片的新語彙,在創作理念、藝術表達和傳播方式上都實現了創新。

整體而言,《偉大的貢獻》的創作呈現出三個特點:

1.團隊的治學精神成就作品的史學價值

《偉大的貢獻》與其說是一部電視作品,不如說更像是一部動態的歷史研究報告,其對歷史檔案的研究和對歷史事件的講述,都體現出較高的史學價值。

欄目組獨家挖掘並首次披露了大量極其珍貴的歷史檔案。例如在第一集《戰火之源》中首次披露了日本「東方會議」的紀要,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的雛形。對於這一史料發現,中央黨史研究室資深研究員李蓉認為:「雖然日本方面一直否認《田中奏摺》的存在,但通過這次欄目組收集到的珍貴歷史文獻,又一次確鑿無疑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偉大的貢獻》發掘和披露的這些珍貴檔案,更確切地反映了這一點。」片中還首次展示了發表於1938年Candid Comment(直言評論)月刊上的《論持久戰》英譯版,以及發表於1939年《八路軍軍政雜誌》和《救亡日報》上的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撰寫的英譯本序言。

這些檔案的發掘與呈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跳出了藝術工作的範疇,而是站在史學研究的高度上對歷史進行分析和解讀。前期籌備階段,《檔案》欄目組歷時6個多月時間,走訪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及全國53家抗日戰爭紀念館,遍查了涉及全國抗戰的所有相關歷史檔案。同時,團隊發揮外語人才優勢,組建海外史料搜集和編譯小組,查找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等地的檔案資料。正如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少將評價的,「《偉大的貢獻》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和『考古式發掘』,體現出一種高素質、高標準團隊嚴謹的治學精神」。

2.極致的藝術探索開創了歷史紀錄片的新語彙

正如前文提到的電視媒體服務歷史傳播的三個要素,我們始終認為檔案不應該是停留在故紙堆上的文字,而應該是帶領觀眾走入歷史之門、身臨其境的「歷史之鑰」。在《偉大的貢獻》節目創作中,為了讓歷史「活」起來,團隊實現了技術高點上的主流創新。

一是用弧形巨幕,將講述「包裹」在影像之中。欄目組升級傳統演播室格局,在1200平米的空間內只有一塊高4米、寬12米的弧形巨幕作為背景,讓講述人的每一段講述都能被「包裹」在影像中,視覺效果震撼人心。

二是利用虛擬植入,讓歷史資料「活」起來。演播室巨大的舞臺中心為虛擬植入提供了空間。除了利用三維沙盤模型呈現戰爭走勢外,虛擬植入的使用讓歷史元素「活」起來。例如,在介紹抗日武裝的武器配備時,講述人利用虛擬植入技術現場「拆解」開一門大炮,分析炮管的構造和使用原理,或是配合講述人的表演,虛擬呈現出一輛坦克衝入演播室的場面。虛擬技術的使用,讓很多無法用語言描繪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既可以加強歷史事件的可視性和具象性,幫助觀眾理解歷史,同時又能在演播室的固定空間裡營造出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三是用復現場景下的講述,帶觀眾「重回」歷史現場。《偉大的貢獻》最大的藝術突破,是將講述人「植入」復現的歷史場景中,讓講述人「穿越」成為「歷史現場中人」完成講述。比如在展現長沙會戰300工兵抵抗日軍的復現拍攝時,講述人石涼「作為」其中一名工兵戰士,時而在「戰壕」與「炮火」中穿梭,時而又突然停下面向鏡頭完成講述。講述人既作為歷史場景中的人物合理存在,又會在關鍵時刻跳出虛擬的歷史環境,以「現代人」的視角審視歷史,搭建歷史與現在的關聯,完成時間軸上的跨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認為,講述人走進歷史復現場景進行講述「是藝術上的很大創新,它把歷史再現和我們對歷史客觀性要求之間長期存在的衝突巧妙解決了,讓觀眾的歷史現象更具合理性,也更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染力。」整部《偉大的貢獻》,真實歷史影像的使用佔到70%,復現拍攝只有10%的比例,但卻憑藉精彩的場面調度、強烈的戲劇張力和電影級的視覺品質,成為令觀眾過目不忘的亮點。

3.以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奉獻電視對歷史的致敬之作

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曾說過:「(《偉大的貢獻》)不是抗日戰爭題材的重複,而是思辨,是我們從這段歷史中思索到底要獲得什麼。」電視人面對這樣的創作題材,要不斷追問自己,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學會什麼。而學會什麼的前提,取決於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歷史。

《檔案》欄目組是一支對歷史心存敬畏的團隊,紮實嚴謹的治學精神就是對歷史敬畏感的充分體現。《檔案》編導的平均年齡只有26歲,這群85後、90後的年輕人,為拍攝《偉大的貢獻》平均每人閱讀超過30本的專業著作,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總共梳理出近6000分鐘的珍貴影像和40多萬字的文獻資料,才確保最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經得起時間檢驗,能夠對歷史負責的電視精品。團隊對歷史的敬畏感與嚴謹態度,也影響了參與攝製工作的每一個人。比如講述人石涼,經常會因為某段講述詞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與編導在演播室反覆斟酌修改,以保證講述表達的精準性。在《偉大的貢獻》眾多戰爭場面的復現場景拍攝中,石涼還要在戶外30多度的高溫裡,身著厚實的棉質軍服「穿梭」在「炮火硝煙」中,並要高質量地完成講述,這種職業品質和敬業精神令人尊敬。《檔案》團隊正是以這樣的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奉獻出了對歷史的致敬之作,讓《偉大的貢獻》成為了中國電視螢屏上和歷史紀錄片領域裡不可忽視的經典品牌。

在傳媒變革的大時代中,北京衛視作為首都衛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不懈追求,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歷史傳播的實踐中,積極發揮主流電視媒體的價值與擔當,用與時代發展同步、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續傳遞著那些值得永遠傳承的主流價值和優秀文化。

注釋:

①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067597.html,2011年10月30日。

②《2014年受眾媒介接觸習慣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dybg/dyba_wh/201507/t20150703_2064985.shtml,2015年7月3日。

相關焦點

  • 北京衛視《檔案》獲獎 紀錄片揭秘歷史謎團很受歡迎
    2015年27日訊,近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廣播影視》雜誌社主辦的「TV地標中國電視媒體綜合實力大型調研發布會」上,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榮獲「年度上星頻道最具創新影響力節目」;北京衛視榮獲「年度最具品牌價值省級衛視」,是全國唯一獲得此獎項的省級衛視。
  • 淺議我國歷史題材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
    2010年8月北京衛視《檔案》欄目與《中國檔案報》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中國檔案報》為《檔案》欄目和全國各檔案館之間「牽線搭橋」,一批批塵封已久的歷史通過《中國檔案報》和《檔案》欄目進行首次披露、詮釋和解讀。 3.運用明星主持人 運用明星主持人成為近年來歷史題材廣播電視節目的一大亮點。
  • 北京衛視紀實欄目《檔案》介紹
    北京衛視《檔案》  《檔案》是北京電視臺推出的紀實欄目,於2009年2月4日開播。節目定位為演播室節目,由一個特定的,極具個性化的講述者(主持人)現場講述和展示為基本形態,節目形式以案件和事件現場實錄回放為線索,首次披露國際國內大案要案、社會傳奇、情感故事等;其內涵深外延廣。節目貼近百姓生活,緊跟時代脈搏,展現人生百態,透視社會萬象。
  • 全新《檔案》亮相北京衛視 趙立新擔綱主持
    網易娛樂5月17日報導(文/梅子笑) 5月18日,新裝亮相的《檔案》節目將於晚間22:25分亮相北京衛視。據北京衛視相關領導介紹,《檔案》欄目將不僅僅只解密中國歷史檔案,還將解密世界各國檔案資料。日前,北京衛視正式公布了《檔案》「講述人」的人選花落趙立新。
  • 北京衛視獲得「TV地標」2020年度最具品牌影響力省級衛視榮譽稱號
    通過深度調研、專家評審,北京衛視被「TV地標」評選為2020年度最具品牌影響力省級衛視,北京衛視《生命緣》被「TV地標」評選為省級衛視年度品牌影響力節目。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北京衛視《養生堂》《生命緣》《我是大醫生》《老師請回答》《向前一步》《為你喝彩》和《檔案》抗擊疫情系列宣傳片組成「抗疫矩陣」,以電視端作為主陣地,以融媒體平臺為主渠道,報導抗擊疫情先進事跡。
  • 傳媒中國百強發布 北京衛視、《檔案》雙獲獎
    日前,「2013傳媒中國年度盛典(傳媒中國百強發布)」頒獎,北京衛視榮獲傳媒中國年度十大衛視、北京衛視原創欄目《檔案》榮獲傳媒中國年度影響力電視欄目;同時,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衛視中心主任徐滔和《檔案》欄目製片人呂軍分別獲得傳媒中國年度貢獻人物及傳媒中國年度十大電視節目金牌製片人的稱號。
  •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北京衛視原創巨作獨家亮相
    北京衛視推出兩檔原創力作,用翔實的歷史檔案文獻、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生動的講述、獨特的電視語言銘記歷史,致敬英雄。除了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欄目組在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英國尋找和挖掘到大量珍貴原文檔案和未曾公開的影像資料,用第一手的檔案和文獻,解讀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中,關鍵的歷史節點和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有些資料發掘可稱得上重大文獻發現。
  • 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 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恢宏獻映大型...
    千龍網北京訊 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檔案》欄目傾力打造、隆重推出的五集大型紀錄片《解放——人民的選擇》,即將於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日22:08在北京衛視恢宏獻映
  • 北京衛視馬宏:自主創新應是標配
    為此,本刊策劃推出「自主創新系列採訪」,關注《通知》對衛視及製作公司創新工作的推動和影響。此文為系列採訪之一,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主任馬宏向《廣電時評》介紹了北京衛視的自主創新策略。 以播出多年的常規節目《養生堂》為例,其表達方式、呈現方式、選題等方面都在不斷創新。節目單是關於心臟病的內容,就製作播出了上百期。根據季節不同、觀眾不同,同一個主題必須做出新鮮感和差異性。在省級衛視的框架下,如果沒有創新力的推動,節目就無從發展延續。     「不創新,毋寧死。我們已經不用和編導強調創新,因為創新已經變成他們身上的一種原發動力了。」
  • 融媒體時代軍事歷史專題類欄目創新轉型探討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講武堂》;軍事歷史;創新轉型2019年8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全新開播。《講武堂》欄目作為CCTV-7軍事頻道的老牌欄目,在這次頻道的改版中經過全新升級精彩亮相,經過一年來的創新實踐,逐漸探索出了一條融媒體環境下軍事歷史專題欄目獨特的發展模式,欄目收視率和社會反響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 北京衛視《檔案》奧迪特別節目—四環傳奇
    北京衛視《檔案》奧迪特別節目—四環傳奇 2015年03月20日 05:06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作者:   由一汽-大眾奧迪與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共同策劃拍攝的紀錄片——《檔案--四環傳奇》(上、下集),即將在北京衛視精彩播出。
  • 北京衛視紀錄片《紅軍》解讀長徵精神
    這個模式純原創,引領世界大製作之先;其次它以細節和懸念重構了中國的教科書,非常注重把意識形態進行細節化呈現,以情感線索為槓桿彌補了歷史檔案的缺失;此外,在整個電視格局中它非常提倡場景化,不僅是對歷史的還原,還會通過一個場景還原,構建一個新的場景。這部片子一定會引領世界電視的一個創新史。」
  • 廣電媒體:以原創欄目佔領內容高地
    一直都說內容是廣電的優勢,在內容中原創欄目又是最能體現一個臺的內容實力的要素。廣電要想一直延續自身在內容方面的優勢,在新的媒體競爭環境中繼續勝出,就必須不斷進行欄目創新,只有自己擁有獨立版權的原創欄目,才能真正保證一直佔領著內容高地。
  • 北京衛視《檔案》節目形態分析
    《檔案》是北京電視臺推出的一檔集合人文、歷史和軍事等題材的揭秘性紀實欄目,於2009年2月4日開播,自開播以來一直備受觀眾青睞。《檔案》欄目將自己定位為揭秘性的講述欄目,選題豐富深刻,其中包括涉及中外交往和引起國際關注的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國內已經解密的高等級軍事檔案、公安檔案、安全檔案以及與中國相關的近、現代國際關係等內容,節目利用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通過極具個性化的(講述者)主持人現場講述,利用節目現場的道具和設備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解密檔案中的秘密,探尋解讀檔案中的人物和事件,從而告訴觀眾一個個驚人事件和傳奇背後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亮相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做主題...
    以北京衛視為例,作為省級衛視一線陣容中的穩定一員,北京衛視找準並走出了一條與湖南、上海、浙江等其他衛視不同的發展道路,以《檔案》欄目為核心構建起的重大題材宣傳高地,以《養生堂》欄目為核心構建起的生活服務品牌矩陣,以《生命緣》為標誌構建起的新聞紀實報導鐵軍,以《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所組成的「國潮文化」品牌集群,以及頻繁貢獻出「年度劇王」的主打現實題材大劇的品質劇場
  • 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探究
    摘 要:軍事科普類節目是軍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如何用更加新穎的電視化手段普及國防和軍事知識,既需要電視媒體自身不斷改進創新,也需要充分借鑑新媒體傳播優勢。
  • 北京衛視《檔案》將播出特別節目《毛澤東遺物的故事》
    原標題:北京衛視《檔案》將播出特別節目《毛澤東遺物的故事》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高勝慧):遺物無言,見證崢嶸歲月;平凡小事,勾畫非凡人生。2015年9月30日至10月4日,北京衛視《檔案》特別推出十集系列紀錄片《毛澤東遺物的故事》。
  •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北京衛視重磅推出特別策劃
    同時,北京衛視將於9月1日至5日掀起宣傳高潮,推出特別策劃。  《檔案》推出8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偉大的貢獻》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衛視《檔案》欄目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將於2015年8月24日起,在北京衛視重磅登陸。
  • 傳播媒體--深圳年鑑
    開展媒體新技術新業務的研究和實驗,創新網際網路生產模式,推進媒體技術創新應用和轉型升級。創新新媒體管理機制,建立「新媒體首發」工作機制,深化以「壹深圳」為龍頭的新媒體平臺與廣播、電視的深度融合,提高新媒體傳播影響力。
  • 開電視!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開電視!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2020-10-12 21:2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