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孝道糟粕應剔除

2020-12-04 中國江西網

曹誠平

清明時節,筆者在某縣殯儀館看到一組古代「二十四孝」的浮雕,其中有「埋兒奉母」「親嘗湯藥」「恣蚊飽血」「嚐糞憂心」等故事。無獨有偶,此前,筆者還發現一些地方把「二十四孝」作為鄉風文明教育的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儒家思想裡,孝道是做人十分重要的準則,但一些地方不分良莠,把「二十四孝」中的糟粕當精華一併拿來的做法,令人擔憂。

「二十四孝」中有不少故事是很令人感動的,例如「滌親溺器」,講的是「江西詩派」開山鼻祖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但每天晚上都要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的故事。在「空巢老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呼喚兒女「常回家看看」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二十四孝」也存在大量糟粕。例如「埋兒奉母」,殘忍且違反人倫,這樣血腥的「孝道」,不要說在今天是違法,就是在古代,也是犯罪。至於「親嘗湯藥」「恣蚊飽血」「嚐糞憂心」雖然孝心可嘉,但違反生活和科學常識,同樣不可取。這些愚孝內容已經與現代社會理念格格不入,理應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

弘揚孝道,應當符合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1年,我國評選出了當代「新二十四孝」,其中有夫妻贍養六老人的我省浮梁縣人湯太平;十五年負債孝老,帶婆母深圳打工的重慶萬州區人李傳梅;一個媳婦四個媽,不離不棄兩頭忙的河北肥鄉縣人李國琴;為救公爹毅然獻肝的河北行唐縣好兒媳張建霞等,每一個故事都令人感動不已,深受教育。近年來,「中國好人榜」「江西好人榜」也入選了一大批「孝老愛親」的好人,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孝心故事,用來進行孝道教育,其效果遠比夾雜著封建糟粕的「二十四孝」更好。

孝,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孝道,應契合時代特點,突出人格平等,尊重個性、相互關愛的現代理念。只有充滿關懷、支持、理解、尊重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

相關焦點

  • 傳統孝道精華與糟粕並存 "無違"等愚孝觀念要剔除
    傳統孝道精華與糟粕並存 愚孝觀念需要剔除    中國文明網:「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一些故事至今依然感人並讓後人效仿;但也有一些做法、形式在今天已不實用您認為,傳統孝道有哪些思想是需要摒棄的?    胡澤勇:傳統孝道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本身具有二重性,即精華與糟粕並存。其消極性和時代局限性具體表現在:   第一,「忠孝合一,移孝作忠」思想。
  • 「埋兒奉母」是孝道還是糟粕? 傳統文化道德該如何踐行?--陝西頻道...
    然而只要留心觀察,關於傳統二十四孝的展示並不鮮見,山東濟南閔子騫路文化牆、江蘇南京一著名寺廟內的浮雕中都不乏「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的介紹。  儘管有觀點認為「埋兒奉母是強調講孝道,而不是真的把兒子活埋」,長期關注傳統文化教育的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必須分清精華和糟粕,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
  • 學生須熟誦「孝道」名言 培正小學此舉大受歡迎
    該校教導處主任梁舜君表示,「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好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學生在誦讀經典儒家著作時,學到了古文優美的詞句和精煉的筆法,還在抄寫時練習了毛筆字,可謂一舉多得。  該校的「孝道」教育,作為參與全國「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的課題之一,已通過立項審批。  提倡「孝道」是否合時宜?
  • 傳統文化教育應是「浸染」而不是「渲染」
    傳統文化教育應是「浸染」而不是「渲染」 發表時間:2015-03-25   來源:因此,我們不能把讓學生背誦幾句古代聖賢的名言就當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部。僅就諸子百家來說,不僅儒家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尊重自然、法家富國強兵、墨家兼愛非攻等思想,都應成為我們宣傳教育和研究實踐的重點。    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要精選。中華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並存,科學與愚昧共生,時代局限性非常明顯。如作為中國文化核心觀念的傳統孝道,就有不少的愚孝和愚忠思想。
  • 嚇人的不止「二十四孝」雕塑,糟粕也披上傳統文化的外衣招搖過市
    相信當初拍板決策的人不是存心宣揚封建糟粕,跟現代文明和法治對著幹,更大可能是對「二十四孝」缺乏基本的價值判斷。殊不知「埋兒奉母」之類的「孝」其實是「不孝」,與當今世界通行的價值觀早已格格不入,是傳統文化中醜陋猙獰的部分。孝道,既要講孝,也要講道。道,就是要符合人性,符合時代潮流,且要具備法治精神。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傳播糟粕,遠不止「二十四孝」。
  • 精華與糟粕
    精華與糟粕,人們都在說,人們也都知道,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問題是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比如讓一個中國網絡上傳說的不善養父母的博士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什麼?他一定會說封建迷信的思想為糟粕,愚忠愚孝為糟粕,談神論鬼為糟粕,科學的為精華。
  • 跪拜只是傳統禮節無關孝道
    如果將其歸為「孝敬文化」,那麼,這種儀式彰顯的就是孝道。其實,跪拜只是傳統禮節,無關孝道。若一定要與「孝敬文化」扯上關係,向父母跪拜還不如給父母洗腳。    因為這不是某人心血來潮,以跪拜表示對父母的孝敬,而是學校作為「孝敬文化節」上的儀式,所以在對此的評判中,有必要對跪拜的歷史淵源做一番簡單的追尋。跪拜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之一,又稱叩頭,磕頭。古人為何要用這種肢體語言來行禮?
  • 論孝道創新與新孝道建設
    因而使孝道成了我國幾千年歷史中最穩定、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可以說,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秩序和倫理關係是以孝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而中國傳統家庭和社會的超穩定特性,除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緩慢之外,孝道在其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們認識到傳統孝道本身存在著不少糟粕,也反對用孝道來束縛人們的思想行為。
  • 構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三、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答:孝道文化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不僅形成了敬老養老的傳統文化,還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養老制度。從敬老為核心的敬老養老的內涵上講,傳統孝文化強調以下內容:   1. 敬親。
  • 跪拜禮是傳統文化的糟粕
    跪拜禮是傳統文化的糟粕 2008年09月23日 17:19 來源:人民網 發表評論 行跪禮在很多人眼裡,早已成了一個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讓人丟掉尊嚴、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種表示貴賤等級的禮儀。因此,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釆用跪拜禮作為維持統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禮絕對沒有民主、平等的理念,從來都是尊卑有序,官貴民賤,以下拜上,卑躬屈節。在封建社會,跪拜禮被推而廣之,諸如師生間、長幼之間。但其本質,依然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是學生和小輩對師長的一種屈從。
  • 傳統精髓還是封建糟粕?「二十四孝圖」進校園引爭議
    一名中年婦女告訴記者,當今的孩子應該接受一下孝道教育。學生家長王先生則認為,孩子的心理認知程度還不夠成熟,不適宜接受這些東西,容易吸收一些糟粕。  育紅小學有關領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二十四孝圖」掛進校園,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感恩意識。學校並不是要求孩子們模仿古人的那些做法,而是要讓孩子們吸收孝道教育中的精華。對於其中的糟粕,老師講解的時候會指出來。
  • 「孝道」的底線
    我們在充分肯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過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它本來就存在的弊病。時過境遷,更不能將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做法原封不動地搬到今天,更不能依賴行政或經濟手段強制實施。  鑑於每年春節子女不願接老人回家過年,上海某街道的敬老院在節前公布辦法,宣布對這些人將課以「不孝罰款」。據說,此舉立竿見影,今年春節敬老院中所有老人都由子女接回過年。
  • 新京報—"孝道"的底線
    我們在充分肯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過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它本來就存在的弊病。時過境遷,更不能將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做法原封不動地搬到今天,更不能依賴行政或經濟手段強制實施。   鑑於每年春節子女不願接老人回家過年,上海某街道的敬老院在節前公布辦法,宣布對這些人將課以「不孝罰款」。據說,此舉立竿見影,今年春節敬老院中所有老人都由子女接回過年。
  •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國漫《寶蓮燈》呈現的中國傳統孝道內涵
    引言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伸的文化體系。
  • 宣傳孝道不必拘泥於「二十四孝」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安徽六安解放中路路邊的公益廣告引用了「二十四孝」的典故,但其中一則「埋兒奉母」讓人難以接受,不少市民看到後稱太瘮人!專家表示,這是文化糟粕,不能倡導如此「愚孝」。得知公益廣告引發爭議,製作單位表示很意外,解釋說,選用「二十四孝」是上級領導制定的。他們準備用其他內容替換「埋兒奉母」。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何謂孝道?不要再用古代的文化糟粕來解釋孔孟之道了
    這個故事可說是集古代各種糟粕文化於一身,家道中落了沒錢了不想著怎樣努力賺錢而想把才三歲的小兒子活埋了;女性完全沒話語權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不敢違背丈夫的意願;最後就是至今依然荼毒著我們的迷信了,妄想老天爺還會賜予你黃金。大家試想一下要是郭巨沒有挖到黃金而是只有泥土和石頭,那郭巨就真的會把兒子活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也收錄有文章來批判這個故事。
  • 荒誕不經的古二十四孝,是對傳統「孝道」的高級黑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認識,日益彰顯其價值。國家鼓勵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學也都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一些封建愚昧、宗教迷信的東西也沉渣泛起,有的部門沒有認真辨別,批判斷承,對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古代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照搬,如到處可見的古《二十四孝》宣傳畫,像埋兒奉母這樣殘忍的故事都公然上牆。筆者所在城市,《二十四孝》早已進入中小學校園,《臥冰求鯉》、《孝感動天》、《郭巨埋兒》等都做成了宣傳版面,中小學生目聞目睹,無形中每天都受到不良影響!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四世同堂》看老舍的傳統文化態度
    除此之外,這也成為老舍先生憂思家國命運的根本出發點,老舍先生在這部作品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理性的審視,以此來挖掘民族精神本源,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注入自己的愛與恨,讓傳統文化變得有血有肉。本文就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中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所持態度進行初步地探究。
  • 傳承孝道文化 弘揚孝德傳統
    當前,全國各地通過多種舉措將孝道注入未成年人心中,還注重樹立典型發揮孝道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同時孝道基地的建設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孝意識,但孝道的回歸不應當僅僅是傳統孝道的複製粘貼,更是傳統孝道精華與時代精神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