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誠平
清明時節,筆者在某縣殯儀館看到一組古代「二十四孝」的浮雕,其中有「埋兒奉母」「親嘗湯藥」「恣蚊飽血」「嚐糞憂心」等故事。無獨有偶,此前,筆者還發現一些地方把「二十四孝」作為鄉風文明教育的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儒家思想裡,孝道是做人十分重要的準則,但一些地方不分良莠,把「二十四孝」中的糟粕當精華一併拿來的做法,令人擔憂。
「二十四孝」中有不少故事是很令人感動的,例如「滌親溺器」,講的是「江西詩派」開山鼻祖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但每天晚上都要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的故事。在「空巢老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呼喚兒女「常回家看看」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二十四孝」也存在大量糟粕。例如「埋兒奉母」,殘忍且違反人倫,這樣血腥的「孝道」,不要說在今天是違法,就是在古代,也是犯罪。至於「親嘗湯藥」「恣蚊飽血」「嚐糞憂心」雖然孝心可嘉,但違反生活和科學常識,同樣不可取。這些愚孝內容已經與現代社會理念格格不入,理應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
弘揚孝道,應當符合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1年,我國評選出了當代「新二十四孝」,其中有夫妻贍養六老人的我省浮梁縣人湯太平;十五年負債孝老,帶婆母深圳打工的重慶萬州區人李傳梅;一個媳婦四個媽,不離不棄兩頭忙的河北肥鄉縣人李國琴;為救公爹毅然獻肝的河北行唐縣好兒媳張建霞等,每一個故事都令人感動不已,深受教育。近年來,「中國好人榜」「江西好人榜」也入選了一大批「孝老愛親」的好人,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孝心故事,用來進行孝道教育,其效果遠比夾雜著封建糟粕的「二十四孝」更好。
孝,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孝道,應契合時代特點,突出人格平等,尊重個性、相互關愛的現代理念。只有充滿關懷、支持、理解、尊重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