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元宵)是一種傳統風俗,那麼吃湯圓的由來是什麼呢?在元宵節吃湯圓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
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糰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
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還有一個關於吃湯圓的由來,據說是漢武帝時期。宮中有一名宮女名叫「元宵」,此女長期在宮中不得與家中父母相見,因為思念家人整日悲痛不已。
有位大臣東方朔比較同情這位宮女,決定幫她,於是對漢武帝說,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或火燒長安,想要逃過此劫,需由元宵姑娘在這一天做一些湯圓,因為火神喜歡吃,並要長安城內全體臣民要張燈結彩,供奉火神。
漢武帝決定準奏,於是元宵姑娘見到了家人,從此以後,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流傳下來這一天要吃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