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做事,誠實待人。無論做人與做事,都離不開一個「誠」字,唯誠而看清一個人,唯誠而辨明一件事,還有兩句話叫「深明事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先生的學說,認識事物本質與執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在《傳習錄》中云:
「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在社交中,我們免不了要與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誠」在這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小看它,因為不誠而錯失即將得到的大有所在。小魚是一家商貿公司的銷售員,他在與另一家公司洽談業務的時候,因為時間問題而遲到,於是隨口編了個理由搪塞了過去,誰知對方當時沒說什麼,後來得知原因後隨即就終止了繼續洽談,眼看就要到手的合同也隨之終結,小魚其後後悔不迭,但為時已晚,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賣。
「誠」實態度,做事先做人,做人就是一種態度,會做人才會做事,誰都願意和一個誠實的人在一起共事,而不是和一個斤斤計較整日算計的人,誰也不想在做事的時候總還要防備著一個身邊的人。事都是做出來的,鄧小平說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你去做了,就什麼可能都有,成功的機率也很大,不做,就什麼都不會有,也不會有一丁點成功的可能,成功是給那些做事者的獎勵。
人誠實了,真誠了,才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到對方的信任,才能彼此間建立感情,才能進一步合作取得成功。有了良好的態度,做事才能踏實有譜,心裡有路,做事不是空談,空談是解決不了問題,也辦不成事的。春秋戰國時齊國辨士田巴能言善辯,言談起來滔滔不絕,年幼的魯仲連見了他說:「臣聞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緩也。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之眾在聊城而不去,國亡在日暮耳。先生將奈何?」田巴回答說無奈何,魯仲連就說:「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今臣將罷南陽之師,還高唐之兵,卻聊城之眾,所為貴談者,其若此。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聲而人皆惡之,願先生勿復談也。」田巴對此深感贊同,也就不再空談,而事實也確實魯仲連用道理和計謀使得楚、趙、燕三國的軍隊都退出齊境,解了齊國之危。
做人實誠了就會讓人覺得靠譜,就願意與之結交,反之亦然,一個人不管多聰明,多有背景,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當一個人的誠懇度,人品人性都達到要求了,那麼如何做事就顯得總要起來,做事要有起碼對事情本身的尊重,傾心敬業、有責任感,事業心與責任感就像是面鏡子,時刻照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覺悟和精神風貌,同時要認真,這世上最怕就是「認真」二字,你認真了,就沒有你辦不到的事情,你認真了,就會調動自身所有的動能,排除阻險,克服困難,做好事情,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用盡全身心地就去做一件事,那絕對能做出不一樣的事情。譬如稱量物品,天長日月下你隨手一抓便能知輕重、曉斤兩,這就是熟能生巧的不二法門。
做事要富有激情,要有堅強意志力,成功者區別於普通人的便在於他們有足夠強的意志力,要想在成功路上紮實前行的人就是要不斷地磨礪自身意志。要用力用心用思路,不要小看任何一件簡單的事情,越小越簡單,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來,很多時候,從小細節上更能品鑑一個人的本事,那種本能的反應是對其本身最直接的考量,所謂習慣成自然,有些小習慣在不經意間就將人的本質表現得一覽無餘。
要做事,更要做人,做好了人,也就做對了事,也就不負了大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