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空間]議論文-入世做事 出世做人

2020-12-18 搜狐網

  梅花在冬日裡凌霜傲雪,綻放著自己的美麗,這是一種積極抗爭、積極入世的境界。然而它「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又是何等瀟灑超然,超脫於世的境界……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入世與出世兩種不同的境界爭論不休,但是,生活告訴我們: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

  想起了居裡夫人,這位美麗與智慧並重的女性。她以對科學執著不懈地追求、數年如一日地研究,摘取了科學殿堂的明珠;美國的「國父」華盛頓,這位受人敬仰的總統,以頑強的精神帶領人們抗擊殖民者,使國家獲得獨立。

  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非凡的勇氣迎接挑戰,必然要擁有執著的精神,熱情如火地擁抱他們從事的事業。然而,以入世的態度做事的人,卻常常陷入世俗的泥潭不可自拔。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擁有超人的智慧,似乎天下形勢都要靠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定奪。然而他卻醉心於功名利祿,無所謂道義,這種人只能算是有才無德。

  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應該似天空中的明月,既能照亮黑夜,卻又纖塵不染;應該似奔騰的黃河,既滋養了中華民族,卻又「奔流到海不復返」,無怨無悔。

  居裡夫人雖然獲得了兩屆諾貝爾獎,她卻視名利如糞土;華盛頓雖然帶領美國人打贏了獨立戰爭,他卻只想回鄉下做個老農,當了兩屆總統就再也不肯連任。這種超脫於世,建功立業後盼望「眾人如海一身藏」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安詳,寧靜。

  「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這將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

  評點:「入世」與「出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文章用「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為中心,觀點新穎,可以看出作者平日的文化積累和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本文論述嚴謹,首尾呼應,中間部分依次列舉了居裡夫人、華盛頓、蘇秦等人物,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有理有據,顯出了較強的思辨能力。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
    王國維先生曾說:「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我們的生活不可能永遠是詩與遠方,也不可能永遠是茶米油鹽。我們的心態不能永遠抱著出世之心,也不能永遠抱著入世之心。學會入世與出世的心態轉換,一張一馳,生活才能永遠充滿彈性。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3半聰明半糊塗才是做人的大智慧北宋名相呂端在被任命為宰相時曾被人質疑「為人糊塗」,宋朝皇帝宋太宗聽罷當即反駁說:「呂端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 縱身江湖, 難免不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 自命清高, 不與世間來往, 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空轉不前的。」「出世」是道家的追求,是「窮則獨善其身」的淡泊豁達;「入世」是儒家的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 出世心態做人,入世心態做事
    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簡單即福、快樂人生的最高境界!生活就是開悟,生活就是要面對現實微笑;生活就是感悟,生活就是穿越心靈的障礙;生活就是覺悟,生活就是面對困難一笑而過,終會迎來柳暗花明;生活就是醒悟,生活就是不斷挖掘自己的價值,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生活就是頓悟,生活就是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出最給力的幸福!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以出世的情懷做人,以入世的情懷做事
    提倡外在要很通達,跟做人圓滑,做事狡猾,是根本的兩回事。那是一種建立在自然、誠實、善良基礎上的通情達理,與人為善,設身處事,替人著想,隨順而變。如果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在人的圈子裡,就會顯得與人格格不入。僅憑內心的秉持,而拒絕生存上的遷就,就難以安身立命,就無法與人溝通。大家互相扶助,才都會其樂融融。而「內不化」是精神不變,是心靈不變,永遠保持內心的寧靜。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用出世的精神處世,用入世的精神做事
    很多時候,一旦你做事情抱了超越之心,這件事反而做不好了。因為,很多東西,凡是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它就是很難被超越的了。比如你寫詩,可以仿李白的風格,你寫文章也可以仿《紅樓夢》的風格,但是你不能說就超越了李白,超越了《紅樓夢》。這就如老子說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寫作空間]議論文平行結構的類型作用
    議論文結構中較為常見的是平行結構。平行結構是指在論證某個觀點或論題時,將其分解成具有一定聯繫的幾個方面來加以論述,而這幾個方面都是從屬於中心論題或觀點的,它們之間地位平等,呈平行關係,故稱平行結構。依據平行結構與論點(或論題)的關係,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成如下幾類。  一、分解類。
  • 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 [寫作空間]中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思路
    第1頁:第一頁第2頁:第二頁   議論文寫作是中學生作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在平時已積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練筆文章也寫了不少,但到了中考、高考時還是寫不出文字通順、條理清晰的議論文來。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思路不對頭是其主要癥結所在。本文試圖從理清思路方面來探討加強和改進中學議論文的教學教法。
  • [寫作空間]克服議論文寫作的高原現象
    第1頁:第一頁第2頁:第二頁   ——談議論文的規範化、序列化訓練  幾乎大家公認,高中生的議論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論」式的套路上:開頭指出論點+中間羅列事例+結尾 重複論點。老師們作了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於是大家慨嘆: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產生了「高原」現象。
  • [寫作空間]議論文擬題六要
    就議論文而言,擬題的總體要求是醒目舒暢。具言之,就是要準確、鮮明、簡潔、形象、別致和整齊。  一、準確  準確的文題就像健康的眼睛,而健康是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準確的具體要求是:沒有錯別字和語病;符合事理,如《沒有汙泥怎有蓮花》之類的文題,與常理明顯不符;題與文要一致,即文題要涵蓋文章的內容或與其相關,切忌題文涇渭分明,互不相干;給材料議論文中,文題須切合材料的內涵,或抓住材料的中心話題。最後一點與審題正確與否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審題出現偏差往往在文題上有所反映。
  • 「悟道」設計道——設計行業的入世、避世與出世
    設計之路就如同人生,在不斷的入世、避世與出世中不斷的修煉「悟道」,而最終完成華麗轉身的那一刻。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避世的,佛家是出世的。三種處世態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一種人生的設計文化,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差異表現。在中國,三者相互吸收,相互互補,在長期的碰撞與融合中構建起了中國傳統人生哲學體系。同時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可以進退的安身立命基地。
  • 知識點類-議論文寫作中常見的論證方法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大作文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申論考試中,大作文一般都默認為要求考生寫議論文。相對而言,議論文大家並不陌生,議論文的結構大家大體上也是有所了解,而大家遇到的難點其實是在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上面,那麼今天我們就共同來了解一下,能夠夯實議論文寫作基礎的四種常見的論證方法。
  • 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必先構建思維模式
    相應地作文的文體也以寫議論文為主。許多準高一同學知道這一常識,卻不知道怎麼下手。其實最主要的,是轉變思維的方式。高中議論文的寫作,要構建思維的模式。為什麼呢?1. 構建模式,符合思維一般規律的需要。一篇議論文的構成,其實就是運用論據來論證論點的過程。擺事實講道理,只有擺事實才能講道理,道理本身也是越講越明,這符合人類思維的規律,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把自己的觀點展現出來,讓別人理解接受。從全文的構思過程看,先要提出問題,之後分析問題,再之後是解決問題。從具體的論證過程來看,先是列舉個別的事例,再推斷出一般的結論。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老子生平(三):出世與入世
    【隱居出世之一·居於沛地】中國古代學者很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入世」的人喜歡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很早就預定好的人生藍圖上。「出世」的人說,「入世」之人被功名利祿彌蒙了雙眼,實在不過是在紅塵中被遊戲了一把;對此,「入世」之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那些「出世」的傢伙不過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人生一世難道就是來種菜念經的嗎?若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又怎對得起這一世為人?
  • 高考議論文寫作指導之寫作多角度 審題立意
    議論文多角度寫作之審題立意   一、審題缺陷   1、錯解關係,以偏概全(多材料作文、材料有多角度時常犯此類錯誤)   我們來看全國卷作文試題。
  • 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內在的思維比外在形式更重要
    比思路更具體的寫作過程,需要大篇幅的文字說明,看情況以後逐漸發布。問題很普遍。從小學直到大學本科,語文一直與我們相伴,但許多同學卻不喜歡語文,尤其討厭寫作文。上了高中一般要寫議論文,不寫不可以,於是許多同學也變得非常的有才,走進考場,提起筆來,800到1000字的作文,很快被製造出來,至於寫得好還是不好,自己並沒有數。
  • 王陽明為什麼用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原因在這件事上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心學作為心性儒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看似與佛學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學只求出世,而心學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平國安邦、著書立說、馳騁騎射,全無中國文人的懦弱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