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海報
記者獲悉,改編自嚴歌苓長篇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該劇由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出演,以審判的形式講述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及日軍進城之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編劇嚴歌苓表示,對比電影版,自己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她認為這是「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
人物故事有改編:
玉墨不會說英語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自己的作品一再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嚴歌苓的態度依然是謹慎和認真,對於《金陵十三釵》反覆被搬上螢屏,嚴歌苓覺得很欣慰,「小說《金陵十三釵》在西方出版後,很多人才知道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這麼大一件事。南京大屠殺是一次不同尋常的事件,一定要想辦法讓世人了解。」
在《四十九日·祭》開播之前,已經有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電視劇版如何拍出特色?嚴歌苓表示,受篇幅所限,電影版必須捨棄很多對南京大屠殺的思考,電視劇版中新增了大量素材和新鮮感受,將原著改為長篇,情節和角色設置上也有許多的調整,電視劇增加了「前史」和「後史」,人物故事也會有一些改編。此外,劇版中,女主角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鬱。嚴歌苓表示,總體上,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在電視劇裡更完整地展現,「身為作者和這部劇的編劇,這是我最願意也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嚴歌苓說。
導演希望「打撈歷史」
在悲劇中挖掘生命本質
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不少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導演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張黎認為,在這部劇裡,生命是平等的,更是有尊嚴的,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相較於《金陵十三釵》將筆墨更多地放在兩個女性群體的命運互換上,《四十九日·祭》更關注大屠殺中的群像,張黎說:「這部劇中可能沒有特別絕對的男一號女一號,多條線索相互勾連,它是群體命運而不是個體命運。」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概括來說,就是幾個男人為了身後各自的女人一個個去死的故事。我們希望打撈歷史,在大悲劇中挖掘生命本質,真實還原人性的選擇和情感力量。」
視帝視後合作,
胡歌演軍人灰頭土臉
在演員陣容方面,《四十九日·祭》的演員陣容由「視帝」張嘉譯和「視後」宋佳領銜。其中,宋佳飾演玉墨一角。宋佳表示:「這部戲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好作品,更是與一群有抱負的人在做一件對整個民族都有意義的事。演玉墨,是一件有使命感的事。」
此外,一貫以偶像帥哥亮相的胡歌將首次出演一個「從頭到尾都是灰頭土臉的」軍人。談到該劇細節,胡歌透露說:「這個戲的景做得特別寫實,那些燒過、炸過的痕跡,包括那些彈孔,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到位,看到那樣的景,我開始就有個想法,我覺得我應該在那裡睡一晚。」記者 莫斯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