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雲之端,山之巔,十月的嶺南,層林盡染,瓜果飄香,處處呈現著熱鬧與喜悅。
豐陽鎮畔水村,金黃的稻浪迎風起舞,村民們在公園裡話豐年;龍坪鎮青石村,黑皮雞樅菌破土而出,每天清晨就「搭」上運往各地的貨車;西岸鎮東村,銀杏漸黃,一批又一批遊客接踵而來,村民們忙著賣農產品、當「導遊」……這就是如今走進連州可感受到的一幕幕「脫貧」美景。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連州市堅持黨建引領,大力度、精細化整治村莊,讓村裡路路可通,村村風景如畫;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扶貧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村民過上好日子,鼓起錢袋子;緊扣生態「優勢」做文章,探索「旅遊+」新業態,讓連州從春天到秋天,從綠色到金色,成為周邊遊客心之所向,繪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小康新畫卷。
建設美麗鄉村 一步一回皆是景
秋風颯爽,10月20日,走進畔水,鄉野之壤上一番「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景致映入眼帘。溪水澄清,古宅樸素而寧靜,亭臺與鮮花相互映襯,江南水鄉韻味撲面而來。
對比如今的美景,從北方遠嫁而來的任豔萍坦言,首次來到畔水第一印象只有「邊、山、窮」,從連州市區進村裡,一天只有一趟公交,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如今可不一樣,現在娘家人過來都說我們這村子美。」
2014年開始,畔水村村幹部成榮偉發動村民捐款建設村莊,畔水20名村幹部率先無償捐獻自家屋地和支持村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村民都積極參與村裡的公共事業,免費拿出自家的地用於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榮偉回憶,如今的戲臺以前就是兩個汙泥塘,夏天經過臭味撲鼻而來,那時候光清理汙泥都用挖掘機挖了一個月。在村建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數不清,但是畔水村的村民們都一一克服。
截至目前,畔水村先後投入3300多萬元(其中政府獎補1680萬元)用於完善村內公共配套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我們一直貫穿著就地取材、生態建造的理念,一步一步在政府的引導下,讓村莊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五年變了一大片。」成榮偉說。
除此之外,畔水村還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使一些塵封的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重新得到開發利用,與嶺南集團共同打造了該村「大夫第」特色民宿,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如今的畔水村,先後創建成為清遠市美麗鄉村生態村、省級新農村示範片核心村,成為了豐陽鎮打造田園綜合體、美麗小鎮和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的一面旗幟,也是清遠市十大美麗旅遊鄉村之一。
抬頭可見藍天白雲,房前屋後花草清香,街頭巷尾整潔如新,與畔水村一樣,龍坪鎮李屋村近幾年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昔日黑暗、狹舊的泥土路蛻變為光明、平坦致富路,昔日殘破的村農舍轉變成棟棟的新房屋,昔日髒亂的舊村落嬗變為客似雲來的特色村……李屋村的五保戶們在省農業農村廳幫扶打造的四合院式居家養老院裡沐浴著陽光,感嘆村裡近些年來的變化,憧憬著未來美好生活。
發展扶貧產業 持久致富動力足
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措施和長久之策。金秋,在龍坪的青石村,則是另一幅豐收的喜景。
採菇、削菇、包裝、運輸……10多名工人在這片黑皮雞樅菌基地裡忙碌著。「採菇是種很享受的過程,是我們的收穫,有著豐收的喜悅。」衣服沾滿黃泥的馬秀群滿臉笑意。
2019年,青石村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在廣州市檢察院幫扶下,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建成一號食用菌基地。基地近一年營業收入合計超70萬元,帶領12戶農戶脫貧致富,讓貧困戶也摘掉了窮帽子。
龍坪鎮青石村黨總支部書記王劍介紹,今年拓展的二號基地是青石村聯合廣州市總工會、廣州市城管局、廣州市新華集團對口幫扶的三個省定貧困村石橋村、東村村、袁屋村共同投資的,資金共210萬元,在技術培訓和科學管理的加持下,二號基地在金秋迎來首次豐收,帶動周邊近60人就業,印證了這枚小菌子能撐起一片大產業。
在外務工10餘年的張東海看到機遇後決定返鄉。看著架子上「蹦」出大小不一的黑皮雞樅菌,在燈光的照耀下,像披著一層銀光閃閃的外衣,直立挺拔,充滿生機。張東海在考慮它的未來。「下一步要挖掘其潛力,做成精加工、深加工,比如做成菇醬或者雞樅菌油等產品,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張東海說。
駐村第一書記萬國付認為,扶貧工作隊肩負的不僅僅是貧困戶、貧困村的脫貧增收,更重要的是給鄉村振興培育強壯的支柱產業和優秀的基層人才。因此,萬國付將馬秀群與張東海當成重點培養對象,如今的馬秀群從鋪架子、種菌包、呵護菌包成長、熟稔地分辨菌子成熟度以及等級高低,都不成問題,張東海則主攻技術問題,每月到手能有上萬元的工資。
在一旁削菇的何世勤更是臉上笑出褶皺,「我都66歲了,還能在家門口務工,靠自己雙手掙錢點很好,工作還不累,雖說是隔壁村,但走過來也只要10分鐘,村裡還有伴一起過來削菇,幹得很開心。」
無論是龍坪鎮的黑皮雞樅菌產業,是九陂鎮的智慧農業,或是連州鎮的扶貧車間,在連州,當地政府與幫扶單位聯合作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吸收返鄉創業的新鮮血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打造了一系列群眾脫貧增收的「永動機」。
發揚文明鄉風 凝心聚力奔小康
銀杏微黃,草綠花嫩,秋風裡的東村仍然藏著夏末的味道。村內的茶鹽古道上,厚重光滑的青石板印記了歲月,灰白相間的青磚黛瓦更是透露著村落中獨有的古典之美。在環村道路上,工人們正在砌美觀又實用的「木樁」泥墩,既能為道路增添一抹鄉村之色,又能給遊客走累時歇歇腳。村裡供給基礎設施以及旅遊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也為村民增添了幾分享受。
82歲的五保戶唐先次每次談到村裡的變化都會笑得合不攏嘴。精神矍鑠的他每天都會跟村裡其他五保戶一起散散步,散完步還不忘在家門口的小公園除除雜草,權當是自家花園一樣愛護。「公園有雜草不好看,那就隨手扯掉。現在我們每年都會自發一起搞幾次大衛生,村子乾淨,我們住的也開心。這些年我們村變得太多了,每天都在變,這多虧了黨,多虧了政府,新房子也有了,日子幸福啊。」唐先次聲音越發洪亮,眼裡閃著光。
跟唐先次一樣為村莊自豪的還有村民唐志毅。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唐志毅自告奮勇去當了交通勸導員,全天候值班。晚上10點遊客才漸漸疏散,沒有領到任何報酬的唐志毅幹得非常起勁,「看到遊客的到來,我們都很歡迎、很高興,給遊客安排停車,可以為遊客節省很多時間,雖然有點累,但為村裡出點力都是應該的,大家都想把村子建設得越來越好。」唐志毅還在自家門口種了許多花草,為「扮靚」村莊出上一份自己的力。
東村黨支部書記黃愛和介紹,十一黃金周村裡迎來了上萬名遊客,村民們自發組隊當起了「導遊」與「交通指揮員」,維持秩序治安、指路,晚上自發組織祁劇、舞獅、唱春牛等義演,為遊客營造舒適的出遊環境。「如今村民們是越發團結,疫情期間,還有村民組織村裡的青少年學舞獅,一是為了讓孩子少玩手機,二是傳承舞獅文化。」
來自廣東省番禺區一位82歲的離休村幹部在遊玩東村後評價:「一輩子在農村,第一次見到這麼整潔、乾淨的村莊,民風也淳樸。」手機裡存著不少東村美照的黃女士說,「隨手一拍都很美,人在景中走,似在畫中遊。」
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近年來,連州市聯合對口幫扶單位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過程中,立足資源稟賦,緊跟市場趨勢,把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產業拓展、鄉村旅遊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念,帶領鄉親們自立自強,揮灑汗水,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譜寫幸福小康新篇章。
採寫:清遠日報記者 周璐 通訊員 李爵 劉耀榮 李蕾 譚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