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推到沒有智慧型手機,電商也不發達的從前,對於想要掙到更多錢的普通人來說,商鋪就成為了許多行業的香餑餑,不管是做超市生意,還是做餐飲生意,或者是做服裝生意,這些遍布在全國各個角落的商鋪儼然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聚寶盆」,特別是一些找到不錯地段,租金還不高的一些個體戶,基本開商鋪就等於穩賺不賠。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實體經濟都處在「熬不下去」的邊緣掙扎,很多商鋪都不得不面臨租不出去也賣不掉的窘境,特別是當電商行業越來越壯大的今天,大部分實體店的生意都表現得大不如前,相比一些實體商鋪消費,很多消費者都比較喜歡趨於選擇一些價格便宜的電商平臺。
對於選擇好的商鋪就能掙到一筆不小的收入,這一點在很久以前大家都是深信不疑的,但是隨著物價和房價的不斷飆升,很多好的地段的商鋪,光是物業管理費就貴得令人咋舌,更別提一年租金多少了,現在在很多投資人眼中看來,商鋪就是一個「十買九虧」的行當。
由於今年上半年特殊事件的影響也加速了不少商鋪面臨倒閉的現實,很多曾經人流眾多的中心商圈的商鋪也沒得倖免,大多都貼上了門店轉讓的各種醒目信息,關門的情況發生得越來越頻繁,很多商鋪租不出去也賣不掉,有些商鋪還經歷著一年轉手三次以上的坎坷「命運」。
那麼對於大部分商鋪而言,為何曾經的「鑽石」變「磚石」,行情低迷的原因到底在哪裡?究竟是誰在背後作祟?
商鋪數量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租金依舊持續居高不下
對比從前核心商圈少,商鋪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很多商鋪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很多城市裡面幾乎每隔3公裡左右就會建立一個密集的商圈中心,裡面會包含所有消費者所需求的一些的消費需求,包含一些基本的吃喝玩樂項目。隨著商圈越來越密集,商鋪也越來越多,而消費人群沒什麼變化的情況下,這些商鋪數量就會因為供大於求而過剩下來。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商鋪的價格並未下降而是表現得依舊持續居高不下,雖然一些樓盤的小區商鋪會做一些補貼活動來吸引一批人去購買,但是一些購買了小區商鋪的投資者都表示回報太低,投入太大,一套基礎的小區商鋪一般回報率才4%,對比銀行大額存款的收益都要少0.5個百分點,這一點就讓人覺得很虧。
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對傳統商鋪衝擊不小
對於近些年電商行業發展的迅猛速度,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目共睹的,由於智慧型手機的不斷普及,現在除了一些一線城市以外,連一些農村地區的老人也學會了如何網上購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於一些實體商鋪來說,電商所波及的衝擊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年紀輕輕就深受「宅文化」(在國內表示年輕人不愛出門愛家裡蹲的一種現象)的影響,這些群體大部分都不願意出門逛街,而是宅在家裡躺在床上玩手機,想要買什麼都會選擇網購,連吃飯都懶得下樓,而是選擇點外賣。而對於很多人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一點與馬雲創造的「電商帝國」也是分不開關係的。
當實體經濟面對商鋪租金逐年飆漲,電商行業的各種衝擊的外力打擊下,基本都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但是面對租不出去又賣不掉的情況,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想心思如何去拯救原有的店鋪生意,很明顯如今的行業環境下,單靠實體店攬客是遠遠不行的,只有學習如何高效的結合線上線下模式,實體商鋪才能擁有越來越明朗的未來發展。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